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白雪公主之棺”到新功能主义

  • Update:2015-02-18
内容摘要
从德国工业同盟探究“好的设计”本质开始,经过包豪斯时代的思想启蒙,直到迪特?拉姆斯“Less, but Better”的设计实践,产品与人的关系一直是设计研究的核心。进入数字时代,传统的设计原则与规律是否还适应今天的信息数字化产品及交互界面设计一直受到质疑。本文从以迪特·拉姆斯为代表的现代产品设计出发,提出随着时代变革与用户需求的改变,功能主义不再是冷漠的造型,而发展为被赋予更多内涵、有生命力的“新功能主义”,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朴素设计与生活观念。论述用户界面设计与传统产品设计方法的内在联系,讨论时代的技术特征与社会文化背景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围绕用户使用行为习惯的设计原则与发展规律,得出用户界面设计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本质的结论。

  

引言
1956 年一款由博朗(Braun)公司出品的黑胶唱片与收音机组合音响设备SK 4,由于其极具功能感与理性主义的简洁造型(图1),在当时被戏称为“白雪公主之棺”(SnowWhite's Coffin)。正是这款体现出高度理性特质与秩序美感的产品,以及之后博朗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开创了德国功能主义产品设计的时代,成为设计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这款产品的设计者就是被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奉为精神导师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图2)
作为博朗的设计总监,迪特·拉姆斯是包豪斯思想启蒙与现代设计实践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工业设计思想缔造者。他把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理性设计原则与博朗的产品设计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执掌博朗设计34 年(1961-1995)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系统化概念、理性美学原则和禅意的设计思想,把“少则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少,但更好”(Less, but Better)的设计哲学,同时其“设计十诫”也成为现代设计者重新审视、思考设计本质的重要准则。从计算器、音响、投影仪到家具,迪特·拉姆斯用大量经典的产品设计创立了一代设计风格,他坚持“创新、实用、美观、方便、内敛、诚实、持久耐用、精致和对环境负责”[1] 的原则,其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与思考,影响着整个近代设计的进程,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刻影响着一批伟大的企业与设计师。直至今天,很多产品造型及其用户界面设计,特别是在Apple 一系列产品中,依然可以发现大量迪特·拉姆斯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元素。
在过去的15 年间,科学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互联网的冲击,产品迅速更迭,实体设计大规模转型为数字与非物质化设计等都使作为传统产品设计的物理支点突然消失了,“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2] 这些被传统工业设计奉为信条的原则,在数字化时代受到不同层面的质疑与挑战。但是,当我们今天再回顾这款58 年前的产品,却依然能从其简洁的造型中追寻到当今很多产品的渊源。本文希望能在传统工业产品设计与当今信息化设计之间找到更多的内在关联,通过现代产品用户界面的进化,阐述用户界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本质的回归。
 
一、新功能主义产品与用户界面设计
1. 新功能主义产品设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迪特·拉姆斯风格”设计语言与表现形式的影响从产品的造型设计,一直延续到今天最新数码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简约的设计风格和直接的造型语义是这类产品的共同特征,例如B&O 在20 世纪60 年代也提出类似“品位与质量为先”的原则,认为设计是一种语言,应该为大众所理解,产品功能的造型与审美特征是一体的,可以传达出其自身的内涵。(图3)这些有着浓郁功能主义风格的产品在从实体用户界面(TUI)[3] 向软件界面转化过程中,把产品设计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也传递给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使用者的尊重,让功能主义的产品设计更加关注生活的本质需求,去繁从简,同时把形式美学与人的感受纳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功能主义进化为更具包容性内涵的新功能主义。这种产品价值观是目前世界很多成功产品所遵循的原则。
2. Apple 简约设计美学与界面设计
Apple 的产品是最明显受到迪特·拉姆斯设计风格与理念影响的产品,同时,由于Apple 产品的流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迪特·拉姆斯设计哲学的生命力。Apple 的设计总监乔纳森·埃维的一些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是参考和继承了博朗早期的产品设计。典型的TUI 是第一代经典iPod,它的灵感即来源于1958 年博朗收音机 T3。(图4)
在图形用户界面(GUI)上,第一代iPhone 中的计算器程序源于1977 年的博朗计算器ET44(图5),Podcasts的设计原型则是博朗的TG 60,同时有大量的iOS 程序也在界面设计使用被称为“博朗界面元素”(Braun InterfaceElements) 的设计语言。从最初iOS 的拟物化风格(Skeuomorphism)到iOS 8 的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Apple 的GUI 风格与其产品一样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简约、优雅的气质。
3. 无印良品禅意设计美学与用户界面设计
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所设计的系列产品是理性主义的一种东方体现,他主张“无意识设计”,通过微妙、难以察觉的细节,审视人们的潜意识行为,通过设计影响用户的无意识领域。其产品设计注重考虑用户需求,深入探究产品本身的本质,强调“物”应该是时常在使用,却往往感觉不到其存在,达到“隐身,贴切,知心”的一种禅意设计美学。田中一光时代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对现代文明高技术的一种抵抗[4],到深泽直人与原研哉时期,无印良品把“能供性”(Affordance)[5] 思想融入自己的产品。
耳熟能详的无印良品CD Player(图6),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潜意识,这种风扇的造型把人们带回到对过往的记忆中,是一种对已知事物的安心与亲切感。光盘的转动隐喻了风扇的转动,拉绳的交互操作过程非常自然地在潜意识中把对风扇的记忆与经验赋予了新的产品,虽然代替了风,迎面吹来的是音乐,但人们依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种TUI 的设计手法,通过引导用户的感官体验,让人忽略了硬件的局限性,是从造型形态向情感化升华的经典设计。无印良品强调设计从本原出发,一切产品的界面、造型语义都围绕着人与物和环境的原初关系进行思考,并不过分炫耀和强调设计的存在感,而这点正好与迪特·拉姆斯的“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观点相呼应,这种禅意的用户体验影响每一个走近无印良品的人,也吸引他们成为无印良品的忠实用户。
从博朗到Apple、B&O、无印良品、BMW 等,看似不相干的设计却都有着相同的新功能主义脉络,简约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设计观念。这种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并不与美感相斥,相反,有秩序的新功能主义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内涵。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实体设计一直延续到数字化的虚拟设计之中,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从拟物化到扁平化设计
最初的GUI 设计产生于对“物”的认知传承的需求,从iPhone 开创的新智能手机时代,随着硬件计算能力和显示性能的提升,推动了GUI 对真实世界的再现的可能性。忠实模拟生活中实物感体验的拟物化设计手法成为一个时期的典型风格。大量非常写实的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GUI 元素:真皮缝制感的日历、木质纹理的书架、玻璃质感和金属打磨材质的边框等,设计者把很多精力投入这些界面材质、阴影变化等细节的装饰刻画之中。这种照片式的视觉与传统操作方式的整体迁移,是因为最初厂家面临大量习惯于传统物理操作的用户向GUI 操作转化的问题,为了让用户尽快上手,适应新的操作方式,试图把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体验带入GUI 之中,继承以往的使用经验,让用户感到亲切,减少学习成本。但随着用户已经适应了新的操作方式,拟物化手法对设计与操作创新限制的缺点也就越来越明显。“在计算机革命时代,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跨越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鸿沟,但现在已再无必要。文化已经改变,不再需要用现实生活的词语来翻译将数字媒介”[6]。
因此,为了让用户更专注于操作本身,用户界面语言开始从模拟转变为抽象。利用最少化、简洁轻量的视觉设计语言来传达核心信息,减少设计噪声与“过度设计”,引导用户更多地享受功能,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操作界面上。微软、Google 和Apple 都不约而同地把各自设计风格从拟物化转向扁平化发展,这种趋势是让用户体验设计结果而非设计本身,让产品更有生命力,不随着形式感随波逐流。这种设计理念的改变与新功能主义的产品设计理念一致,是“设计最少化”在各个不同层面的显现。
 
三、被唤醒的记忆
巴慕达(BALMUDA)创始人寺尾玄的父亲从事陶艺工作,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陶瓷的造型与质感有深刻记忆,其加湿器产品Rain(图7)正是这种记忆的产物。Rain 采用一种不寻常的坛子造型,在设计过程中对传统造型的提炼与对线条的极致追求体现了日本设计中“磨”的概念,一种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同时,这种造型的采用与功能有其内在联系,坛子作为盛水物的印象正好与加湿器的功能相契合,“坛子”口作为注水口也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和理解。这种传统的造型语意与产品的功能诉求相结合,很自然地赋予现代产品一种古典式的独特东方文化意境。作为第一个无印良品的第三方品牌,巴慕达“以简求臻”的理念与无印良品的禅意美学有很多共通之处。
注水口同时也是Rain 的操作面板,当水从面板上流过时有机EL 显示器同步产生水流动画效果,虚拟的视觉动态与真实操作相互呼应,增强了现实的操作体验。Rain 除了开关没有更多的按键,所有的操作都集中在“坛子”口四周的圆环上,整个操作体验宛如经典的iPod,当用户用手转动圆环的时候,就好像在抚摸一个真实的坛子,让人联想起拉坯的手感。尺度、造型、颜色与质感的熟悉会触发用户某些深处的记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当把技术隐藏在设计背后,把设计隐藏在看似平凡的造型背后,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更贴近自然的交互操作方式和更朴素的生活态度,同时操作中不乏愉悦的惊喜。
“被唤醒的记忆”是一个产品思考的方式,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结果,只有从用户需求出发,从产品的本质功能出发,除去繁华才能最深刻地打动用户。
 
结论
产品迭代的过剩与碎片时间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典型副产品。随着社会转型,移动互联网促使信息交互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个生活节奏都加快了。迫于竞争的压力,产品更新换代的间隔大幅减少,自我淘汰速度的加快意味着设计流程的缩短,快餐式产品的产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紧迫感使人们在碎片时间中也不放弃任何一点空隙,总希望用各种信息把碎片时间充满,由此大量的应用也应运而生,这些社交类APP 往往在效率的名义下,增加了人的负担。
这种设计流程简化与数字化应用的膨胀都意味着设计思考时间的减少,设计者往往忽略了对设计和生活本质的思考,不去关注产品的基本立足点,没有传统功能主义所倡导的设计责任感与精致的推敲,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与急功近利的设计。那种否定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的设计调研,主观臆测用户需求的观点,是在回避设计中最基本与切中要害的问题。“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与自娱自乐的艺术行为,只是人精神层面不同方向的追求,并不矛盾,如同理想与感性的并存,不需要从各自的观点来否定对方。
作为传统产品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用户界面设计的发展契机是技术对生活习惯的改变。但笔者认为,无论产品的形式如何变化,由何种技术外因驱动,操作表现是什么形式,用户界面设计的核心价值都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在操作层面和心理情感层面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易用性、愉悦感,减少障碍,这与传统产品设计的人本精神是殊途同归的。界定产品使用的边界,系统化地思考用户需求依然是支持设计的前提基础。审美本身也是一种功能,用户体验正是物理功能与情感体验的结合。从用户界面语言的扁平化趋势可以看出主流设计观念的返璞归真,在技术剧烈变革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技术革新的初衷及自我需求的控制。用户界面设计在不断寻找技术与人之间的平衡,扁平化趋势只是一个视觉表象。这种简约化的回归代表了设计与生活观念的改变,不仅是设计语言的简化,也是认同生活欲求简化的一种表现。作为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用户界面,也必将回归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最少化”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