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2016 年“毕业设计·工业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

  • Update:2016-09-01
  • 编辑整理:莫筱
  • 来源: 201607
内容摘要
编者按:为促进全国各院校之间的有效交流,本次专题在收集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资料的同时,组织了一场小型研讨会,邀请六所参与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就本科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教学理念,以及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等问题深入讨论。研讨会于2016 年6 月18 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由《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
 
· 将本科课程体系建成一个T 形或M 形结构,通过设计基础性的课程构建,使学生纵向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本科高年级、毕业设计到研究生阶段,则通过选修课和项目驱动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横向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设计整合能力。
· 设计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三类学科,它解决问题的手段可总结为“整合”和“构建”。
· 就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说,我们从过去的设计以技术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人和社会需求为主导的范式,探索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赵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方向:产品设计、展示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今年的本科毕业生有35 人,分为产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专业。我们现在的招生方式是:产品设计每年都招,人数在20 人左右;展示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这两个专业隔年轮招,人数在15 至20 人之间。随着工业设计本身的发展,以及专业研究与学科交叉趋势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构建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教学网络,把细化的学科进行整合。将本科课程体系建成一个T 形或M 形结构,通过设计基础性的课程构建,使学生纵向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而在本科高年级、毕业设计到研究生阶段,则通过选修课和项目驱动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横向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设计整合能力。这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总目标。
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面来看,我们想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包括技能知识、工具方法、理论观念。本科生的重点是学习技能知识,能够利用相应的工具方法,在理论观念层面上有一定探索。教学上,建立认知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相互整合的课程体系。其中,认知性学习更多体现在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上,每个专项课程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三、四年级至研究生阶段则通过项目整合式训练,构建学生整合和跨学科的能力。现在的产品设计不仅是实物,还包括服务系统设计、用户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等。我们本科阶段每一门课程偏向一个重点,共有6 个整合式课程。在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希望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验性、突破性的创新实践,同时探索设计学科本身的专业特点。设计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三类学科,它解决问题的手段可总结为“整合”和“构建”这两个主要特点。从本科前三年的教学到毕业设计环节,我们一直在思考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设计教育的职能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其中设计师必备的是解决不明确问题的能力,以及非语言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依托清华大学,我们要构建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毕业设计环节和研究生培养中,探索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现在,设计学科越来越多样化,边界越来越模糊,设计的定义也在改变。我们希望通过毕业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做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借此探讨设计的定义与边界。
就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说,我们从过去的设计以技术为主导,转向以人和社会需求为主导,探索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健康医疗产品及服务体系设计、农业产品设计,与现代城市生活相关的室内与出行体验设计,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的当代实用设计等。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则不再局限于汽车,也有与相关企业合作的游艇设计。同时,引入新的概念,像模块化设计、利用互联网的个人定制、新能源等新的技术和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验。学生的设计方案都有大量的前期调研、测试支撑,并且我们鼓励跨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导入大数据、3D 扫描、参数化建模、虚拟现实等新手段。今年的毕业设计,有两个学生组建团队,做出1:1 的真车。他们不仅自己手动完成全部的车身及内饰制作——现在设计师的动手能力都在倒退——还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挖掘社会资源找融资,支持其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最后的成品虽然还比较粗糙,但精神可嘉,我们鼓励学生做这种尝试。
我们希望学生的选题重点关注研究人、产品和服务相互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文化驱动的,产品的研发是技术驱动的。但对于设计创新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和产品如何交互,进而构建新的用户体验,让产品和服务系统具有意义。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互动,进而思考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毕业展览到答辩的不同环节,我们都是对社会开放的。所有毕业设计导师十几个人共同评审每一个学生的设计作品,听取学生的答辩,给每一个学生打分。答辩现场即设在毕业设计展厅,如果观众感兴趣,也可以参与,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环节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教学特点。
 
· 南京艺术学院的特点是同时拥有艺术学下面的5 个一级学科,所以我们会有一些交叉的课程与项目。
· 美国的设计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比较多地集中在工科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用户体验是继续研究的重点。
· 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我们正在探索的一种做法是:教师自主确定带有研究性的选题,自主组织资金支持毕业设计。
张明:南京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成立于1993 年,是国内第二批创建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2008 年,我们成立了工业设计学院,目前有三个专业方向: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会展设计。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加入信息即为交互设计,加入空间则为会展设计,由此形成相互支撑的三角形结构。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年在60 人左右,我们规定只要是讲师就可以独立带学生。最多一个教师能带8 个学生,今年的毕业设计学生一共分成9 组。
虽然南艺没有硬性的科研与创作的指标,但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差额选课。也就是说,两个班的学生但至少有三位老师开课。老师两年内没有完成课时量即调离教学岗位。另一个是40 岁以下(含40 岁)的教师每两年做一次展览,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学院奖(没有奖金只有证书),学生根据这个展览选择老师的课。目前工业设计学院一共有29位专业教师,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比较饱和,交互设计专业的师资相对略紧张。
南艺的特点是同时拥有艺术学下面的5 个一级学科,所以我们会有一些交叉的课程与项目。今年的毕业设计选题集中在消费电子、文化产品、家具家居及智能硬件和柔性制造领域。提交的三件优秀作品涉及医疗健康、电子乐器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译三个方向,是学院比较有特色的研究内容,而且前两个都是与企业合作。我们毕业生的去向是2/3直接就业,一部分升学、出国,还有少部分改行。从2002 年到2012 年,中国工业设计的黄金10 年也是手机产业的黄金十年。这段时期过了之后,学生坚持本专业的比例在下降,各个学校大致都是如此。2014-__2015 年我在美国访学期间,一年间访问了20 多所学校、30 余家设计公司。看到的问题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快销品类,美国设计师在市场研究和设计精细度方面与国内设计师相比已经没有很大的优势,在某些方面,如表面处理工艺和加工手法上,国人甚至有不少反超的突破口。美国传统产品设计行业也遇到了瓶颈,未来发展方向怎么走,他们也比较困惑。美国的设计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比较多地集中在工科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用户体验和系统设计是继续研究的重点。
关于毕业设计选题,学校曾经有过是做企业项目还是自己设置研究课题的争论。我们正在探索的一种做法是:教师自主确定带有研究性的选题,自主组织资金支持毕业设计。现在的教学环境和各方面的压力导致老师难有大段时间扎实地做学术研究,因此毕业设计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相对长时间专业探讨的一个机会。对于学生来说,目前很多行业的产业水平还不够高,如果毕业设计仅仅围绕实际项目以至于做得过于商业化也有一定弊端,因此做好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自主筹措毕业设计经费,再通过教师与学生及合作方签订知识产权协议,约定参展、参赛或进行商业开发的名誉和利益归属问题,试图解决多年以来一直困扰学院、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毕业设计作品的定性与归属问题。这种做法好不好,还在尝试中,一切有待时间检验。
 
·学院对设计学的定位是“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重点培养“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
·学院提出并实施了“立体T 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之与本、硕、博培养相结合。
·“设计基础2”的教学框架借用了设计学家理查德·布坎南“设计四秩序”的理论,把设计四秩序作为学生系统地理解设计的框架。
徐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不设系,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媒体与传达设计。学院对设计学的定位是“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
马谨:学院的本科生规模每届约120 人,其中工业设计专业约有毕业生40 名左右。自2009 年成为独立学院以来,我们希望设计学学科的发展能够适应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通过与产业密切联动,服务和引领地域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学院主张通过设计驱动的创新,整合科技与商业,引领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些观念在本科教学就有渗透,通过专业技能层面导入,同时给学生一个眼界和意识上的前期准备。真正落实以上学科定位的努力,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更为突显。学院结合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提出并实施了“立体T 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可持续设计、人本设计和开放设计,是学院特别强调的三个设计价值观。
我们制定了本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八学期培养方案,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有教学侧重和核心概念,用一门主课贯穿,两门左右的短课辅助。这并不是说课程或者课题固定,而是教师要把握在教学框架的不同阶段,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在第一、第二学期,所有学生不分专业,统一进行设计基础教育。第一学期主要是设计启蒙,培养大部分高中是理科背景的学生的艺术意识与修养,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柔软”起来。同时,学院开设了“开源设计”课程,让学生兼具“比特”和“原子”的思维,同时克服对技术的恐惧。实际教学效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想做东西的意愿非常强烈,而对技术的认识会伴随他们接下来几年的学习,并且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体现。第二学期“设计基础2”重点培养学生一个整体的设计观,教学重点是问题引导和生活认知。这些设计基础训练对于三个专业方向都适用。一年级结束后,学生各自进入专业学习。
在大二第一学期,工业设计的学生首先学习形态语义、功能、材料及结构,同时学习它们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导入与技术有关的材料和工艺知识。第二学期,用交互的观点引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用户、行为、方式、人机,初步学习设计分析、用户调研。到了三年级,开始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是设计细节的执行度,以及交互技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具体的课题相对复杂,多是以物为基础的小系统。大三第二学期注重跨专业结合,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牵头,把各专业学生引入复杂的课题中,让他们相互学习、碰撞和沟通。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第一学期,我们会在前半学期开设一些与品牌战略有关的短课程,后半学期让学生实习。最后的毕业设计,我们称为“起飞阶段”。它其实从第七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每位老师各自拟定题目做2-5 分钟的宣讲,师生双向选择。选题的硬性要求是必须有企业背景,由导师与合作单位共同设计。这不是简单地为厂家设计,而是希望学生能将设计置入一个真实产业情景。
“设计基础2”的教学框架总体源自娄永琪老师提出的想法,即借用设计学家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设计四秩序”的概念。设计的对象非常复杂,布坎南将其归纳为四个不同领域内的对象:符号、人造物、活动与事件,以及系统与环境。我们把“设计四秩序”作为理解设计的基础,把这个参照坐标系教给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观,特别是如何在每一个设计命题中发掘这四个秩序,并在其间流动和转换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进入专业之前,对各专业方向有体验式的了解。我们把一学期17 周分成四个单元:符号、造物、动态(活动与事件)、系统与环境设计,分别由视觉传达、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和环境设计专业团队牵头。这样,一年级学生在一个学期里就经历了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跨专业的参照坐标系。
徐江:学院把国际联合设计课程作为培养环节的重要部分,本科生高年级每年都联合设计。学院聘请了杨明洁等优秀的业界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毕业设计。今年毕业设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学生可能会由几个老师共同指导。不同老师在毕业设计里的介入点不同。等到研究生阶段,则以课题和导师组的形式开展。硕士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两种,分别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环节和不同的毕业形式。硕士生一开始是以导师组的形式教学,学生开题后才确定个人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学院的教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是致力于研究型设计教学,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受尊重的设计师。
·四年级时打通系的限制,开设专业交叉与实践课程,且课题延续至毕业设计。
·我们现在让有经验的老师与新引进的博士配合,艺术学的老师与工科的老师配合,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邓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是致力于研究型的教学,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受尊重的设计师。相应地,工业设计系这几年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大改动,四个年级分成四个层次。大一的通识课也是放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上,由各个专业的教师承担。所有课程以问题意识主导,无论是形态问题、结构问题、行为问题,还是表达方式,都是围绕问题展开。我们曾邀请卡耐基梅隆大学教基础课的教授到学院指导,带着年轻教师重新梳理基础课程体系。
学生在二年级开始涉及了解人和物之间关系的相关专业课程。重点在:人因分析,材料与形态、质感、审美的关系,表达实现与手段等专业能力的塑造。工业设计系目前有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整合创新三个培养方向。二年级要解决基础的、与设计本身相关的问题,如造物本身的形态、构造、结构、表达、沟通、原型实现等基础专业技能与手段。
到了三年级,我们设置了许多新课程,如整合创新设计、用户研究与体验策略等。还有与经济、管理、文化等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关注设计如何与人文、技术、商业结合。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整合创新班比较特殊,它强调设计前期的分析研究与剖析,以及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学生是从一年级单独选拔的。它的课程设置、教师配备都不同,目前毕业了一届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同。
四年级又像一年级一样,打通系的限制,开设专业交叉课程,且课题延续至毕业设计。课题组的教师团队有产品、视传、公共艺术多个方向,学生也是专业交叉的。最终呈现的设计目标有产品、空间环境、服务系统、信息视觉等。
我们现在工业设计专业有五个班(包括产品设计三个班、工业设计两个班)、120 多个学生,一个25 人的整合创新实验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三个班,总共200 多个学生,设计学院也是以这两个专业为主导展开交叉与融合。交叉实践课程目前执行了两届,已看到一些效果。去年我主导的课题是智能健康家居,专业深度和问题难度的覆盖面很大,包括空间设计、智能硬件、可穿戴设计、App 等。第一年操作时,教学管理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比如有的课题没有学生选,有的则选的人数特别多;一学期的课程如何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教师如何介入;交叉课题做完后,学生在毕设阶段重新选择导师,如何持续研究和评估;还有因为课题范围过大,完成课题的时间不够,等等。今年的课题范围更为宽泛,我们在教学操作上进行了相应调整,要求交叉课程一定以工业设计的教师为主导,有目的地组织。不同的主题根据需要配备不同专业的教师。明确交叉课程完成的是毕业设计前期设计研究工作,包括对问题的调研、分析、定义设计目标等。等到毕业设计环节时,还是由单独的老师来指导。
我们学院目前有29 位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新引进的人才学科背景多元,如机械专业、医学、管理学等。他们使学院科研团队的实力增强,但问题是有些还难以胜任本科教学原先的体系,传统造型设计的教师课程压力很大。我们现在让有经验的老师与新引进的博士配合,设计艺术学的老师与工科背景的老师配合,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系的管理还是限于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现在学院把教师划分为科研团队,以此确定个人研究方向和开展本科教学的课题方向。
由于江南大学没有汽车工程背景,交通工具专业一直是一个小型工作室,学生不多,但每年都有毕业生到知名企业工作。交通工具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所以我们现在不再鼓励学生做大型的交通工具,更多关注个性化的、小型代步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关系问题。专业课程也更注重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在一些新兴领域也是如此,如健康医疗、老年人产品开发、运动休闲、智能家居生活等都需借助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手段,侧重自主研发为企业转型服务。有的毕业设计成果会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指导教师与学生共享专利成果。但是从专利到产品化的时间其实很漫长,需要建立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去逐步转化。
 
·有一点我们应该承认,设计90% 还是商业的事。美国的创新群体不在设计学院,而是麻省理工等理工学院。
·教师的个人诉求、学科的发展诉求、学生的能力诉求,本科毕业设计正是这三个方面的集中反映。
·我们想用社会的眼光做梳理,分成未来出行、匠心手艺、智慧生活等板块,包括中间打通的跨界联合毕业设计。我们有12 个板块,整个设计学院五个科系的本科作品全部按照主题分类,实现打通。
王昀: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上一轮的教学改革是2005 年,那个时候我们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做更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事情。有一点我们应该承认,设计90% 还是商业的事。美国的创新群体不在设计学院,而是麻省理工等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先锋平台做得很好,很多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设计整合起来。
设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最近在讨论教学改革,想突出强调工作室,希望充分发挥每一个老师的积极性。但是这件事情有三个方面:教师的个人诉求、学科的发展诉求、学生的能力诉求,本科毕业设计正是这三个方面的集中反映。学生想在四年内做出很好的东西,但是更加重要的还是就业。毕业创作要转化成一个实际的产品是很难的。
中国美院曾经搞了一个项目——“工业设计领航人才团队”,我们还有设计智造奖(DIA),它可以在更多的层面上把世界各个国家覆盖,很多产业类型都涉及。设计学院有1500 个本科生,包括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包装设计、设计学等专业,其中工业设计是最大的系。DIA 对我们教学的冲击也比较大。浙江省政府希望中国美院除了自己教学、国际交流和做学术研究等内容之外,能够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实质性的贡献,DIA 就是一个突破口。但是本科毕业的人能不能承担一部分的角色和功能,这是值得探讨的。
章俊杰:美院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天地云间”。今年是设计学院做的一次尝试,以往都是按照不同的系列组织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展,而今年是本科生作品全部聚集在一个大的场馆里。我们想用社会的眼光做梳理,分成未来出行、匠心手艺、智慧生活等板块,包括中间打通的跨界联合毕业设计。我们有12 个板块,整个设计学院五个科系的本科作品全部按照主题分类实现打通,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做。因此,工业设计的作品融合在各个板块里面。我们今年有15 位毕业设计导师,其中四位是外聘教师。原来毕业设计按照四个专业方向来带,两年前我们实行导师制,导师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选题项目,学生自由报名。这是为了在毕业设计的环节尽量做到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有自主的权利。
陈斗斗:四个专业方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交叉,但以人数为限,每位老师限制人数。前面的学习虽然有专业方向的限制,但毕业设计肯定是交叉的。一、二年级是大的基础,三年级是专业课程,最后是交叉的毕业设计。
章俊杰:学生到我们系会有两次分流,本科一年级先是打基础,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第一学期末会到四个方向的工作室,毕业设计的时候会选择导师项目。
 
·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15 年起不招收艺术类的本科生,现已形成两种教学特色:工业设计专业国际化教学机制,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 今年毕业设计的类别特别多,最大特色是出现了新形式,比如基于虚拟现实和交互式的体验和游戏设计。学生不仅在做设计,而且在做用户体验方式的全新尝试。
· 我们的毕业设计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特点,就是全部是做实题,要求到企业、到设计公司去,或者跟着指导老师做实际题目,这是我们坚持的“实题实做”原则。这两年开始有一点研究性的虚题,但研究性虚题其实要求更高。
张军:2015 年开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不再招收艺术类的本科生,为此也特别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坚持两个教学特色:国际化教学机制,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这两个特色也正符合了何人可院长说过的两个关键词:国际化、数字化,这是他坚持多年的想法。何人可院长现在是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因此我们在设计本院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有责任保持培养方案的实效和引领性。
目前,我们有三个特色方向:面向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文化复兴;有三个设计方向:交通工具装备设计、产品和交互设计、数字媒体和服务设计。中国设计元素的当代化和国际化、国际环境下的设计沟通与协作能力、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三个内容。培养手段则包括国际设计营、设计竞赛、国际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数字化平台。多年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还坚持一个方向,就是与政府和产业的需求进行更多的对接,因此我们有许多人才培养基地,包括国家级的、省级的、行业的,以及汽车车身先进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教学上,我们不特别强调系的概念和划分,教学都是按照刚才讲的三个设计方向来进行。我们在专业选修课里面设置了30 多门课程,加大了选修课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结合三个专业模块方向来选修。大三下学期为设计实践整合设计,有三四个方向,服务设计是其中之一,还有复杂系统设计,可以应对一些新的社会话题。学院还开发了一个数字化课程平台——“图钉墙”,是学生自发创建内容、发布课程作业和各种教学成果的数字化接口,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教育网访问,能够看到近年来几乎所有课程,直到毕业设计的作品展示。如果输入某个同学的名字,可以检索到他大学期间全部的设计作品。图钉墙架设在校园网环境下,现在已成规模,有几万件学生作品,可以随时展示和介绍课程。另外,何人可院长的“工业设计史”在线课程平台,以及“设计的力量”MOOC等互联网教学平台,都给了学生自由的学习机会和与大师接触的可能。
毕业设计时,我们允许和提倡多元化的选题和方式。比如在今年的毕业设计里就能够看到大量不同以往的设计主题,有一些是试探性、尝试性的。近年毕业设计也有很多学生以自己创业为主题的设计内容。
今年毕业设计的类别特别广,最大特色是出现新形式,如虚拟现实交互式的游戏。学生不仅在做设计,而且在做用户体验方式的全新尝试。现在学生直接做产品设计项目的数量在减少。今年我院有130 位同学毕业,除了视觉传达专业一个班30 个同学以外,100 个同学是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但是产品设计的作品只占到1/3,更多的都是在做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或者一些新的设计形式。我们的毕业设计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特点,就是全部是做实题,要求到企业、到设计公司去,或者跟着指导老师做实际题目,这是我们的第一原则。这两年开始有一点研究性的虚题,但研究性虚题其实要求更高。实题都是企业委托课题,或者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参与一些项目,其中会涉及一些保密的课题内容。比如今年一个题目——华为高校云创设计服务平台,就是我们与华为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同学们做中间的一部分内容。在高校里,很多大学生在做创新创业的设计,我们就是要针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包括团队的管理、设计的环境、模块化的设计工具等,进行在线平台的开发。
王海宁:2016 年是虚拟现实元年,VR 技术在硬件、交互和内容等__领域的发展非常迅猛。今年我们的本科毕设环节也相应设立了虚拟现实专题,共有面向儿童教育、工程机械仿真、汽车展示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家居设计等方向的十几个学生作品,在与相关行业进行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用户体验,在对各种新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涌现出一些很好的创意和能够商业化的案例。比如,有一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是围绕具有湖南省典型特色的高端工程装备进行的虚拟拆装体验设计,通过红外体感追踪和笔式交互设计,实现在三维空间中对工程车辆部件的分级拆装、三维爆炸和动画演示。这个作品是基于美国2015 年刚刚发布的桌面级虚拟现实设备完成的,该设备目前在国内的开发者非常少,开发难度较大,但设计出的体验有很强的视觉沉浸感和操控舒适性,这正是高端装备行业的虚拟培训和虚拟评审等业务领域所需要的。
我在湖南大学主要负责虚拟现实和游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两年,虚拟现实、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给我们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新概念、新技术、新需求层出不穷,软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门课的PPT 讲到一半的时候基本就要更新内容了。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领域,我们一线教师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不断更新和实践最前沿的教学内容,尝试灵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才能在毕设选题和指导环节上与学生们共同打造有创新、有意义、有价值的优秀设计作品。
 
·当下最大的挑战来自制造环境、制造方式已经改变。设计教育要基于对产业环境的判断调整、开展。设计本身是社会需求催生出来的,它完全是时代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与制造关系紧密。
·未来,设计也将有类似的趋势,设计战略基于平台化服务,平台思维催生设计思维。
·教师做评判时不能只看表面,要关注思维,检验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设计的重心还是在日常生活范围内,这是它产生的背景和主战场。
方晓风:从各学校介绍的情况看,教学方式各不相同。每个学校的历史沿革、资源依托、地域环境、学生数量和师资配比都不一样,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办出特色。毕业设计只是一个切入点,这次讨论更多的还是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以及对设计教育的看法。讨论中老师们多次谈到设计的边界,这是目前的重要问题。表面上看,设计的边界拓展很多、变得模糊,但其实,边界还是比较清晰的。传统观念依然有效,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轻易被颠覆,只不过表现形态会变化。
当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制造环境、制造方式的改变。就像这次学生做的1:1 整车,如果发生在几年前会觉得很惊人,但今天出现就不那么惊人了。原因是,制造环境变了。车的底盘是现成的,用电动车的方式可以把内部的发动机等机械系统问题全部规避。严格地讲,电动车没有必要做成传统汽车的造型。特斯拉那样做完全是为了迎合市场,采用让大家习惯的汽车造型让市场接受,为品牌扎根。而且,先推出高端版,造型庄重大气;现在再推出低端版,立即出现预订断货的情况。这说明特斯拉的商业策略很正确。设计教育要基于对产业环境的判断调整、开展。设计本身是社会需求催生出来的,它完全是时代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与制造关系紧密。
前年我们去景德镇调研,当地已经发展出完备的陶瓷制造平台,利坯、上釉、烧造,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人在为你服务,你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环节介入。陶瓷创造的概念也在弱化。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我认为景德镇很有代表性和样本意义。未来,设计也将有类似的趋势,设计战略将基于平台化服务。像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领先的院校,其实就是院校牵头搭建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前瞻性。由于不能立即产生回报,所以社会资本现阶段没有兴趣。但是由院校去做,一旦产生成果,效果会不一样。目前,国内院校的平台意识不够强。毕业设计虽然热闹,但很大程度仍基于传统模式,包括选题。虽然比较好的院校都在做设计研究,但研究的路径尚不清晰,普遍的情况是做一些好玩的东西。平台思维所催生的设计思维,我们没有很好地实践。另外,设计的重心还是在日常生活范围内,这是它产生的背景和主战场。
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本很高,原因之一是很多工作社会化,可以找人代工完成。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做评判时不能只看表面,要关注思维,检验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就像草图教学,不是强调图画得漂亮,而是要看如何把设计概念、设计关系表达解释清楚。很多人认为,设计的本体是形式创造、做概念。当然,本质上形式、概念之间不矛盾,形式应反映概念,但我们的主要矛盾是没有解决形式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当设计回归到面对问题、发展概念的时候,对于教师也有难度。然而,在资讯、知识如此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最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即用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经验,把握与指导学生的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