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陶都寻路,问道紫砂——宜兴紫砂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之思考

  • Update:2017-09-30
  • 周志
  • 来源: 201708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在宜兴的考察与采访,以紫砂材料特性与宜兴本地文化之关联为切入点,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两个主要角度详细分析了宜兴紫砂行业的现状,进而对其中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两方面来看,总体而言,宜兴紫砂行业的发展态势是良性的。从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来看,紫砂的发展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的示范作用。但同时,宜兴紫砂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缺憾。未来的紫砂之艺,仍将回归于真正能感悟日用之美的人群之中,并且必将在茶文化、慢文化的领域中大有可为。
紫砂,在所有陶瓷工艺类别中似乎是个异类,没有其他哪种陶器或瓷器会有紫砂这么多的面孔,会有紫砂这么多的话题,会像紫砂一样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七年前爆发的紫砂门事件甚至成为全国性的焦点话题,引发了全社会对国有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道德、行业规范,甚至媒体报道素质等一系列连锁问题的强烈反应。宜兴,紫砂,似乎离我们特别的近,又特别的远。因此,本次陶都宜兴之旅,是寻路,是观察,
但更是问道,是思考。此行三日,我们不仅采访了汪寅仙、吴群祥等前辈大师,也接触了张正中、王辉、王强等中青年实力派;走访的企业既包括宜兴紫砂厂这样的国营大厂,也有中超利永、紫金苑这样的现代企业;此外还有针对博物馆、黄龙山矿区以及前墅龙窑等地的考察。虽然行路匆匆,却也感悟甚多。
讨论宜兴的紫砂行业,必然要提及紫砂壶市场在近几年来异常红火的发展态势。在高端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紫砂壶的投资热潮一波接一波。自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开启了紫砂壶的第一个专场拍卖以来,当代高端紫砂壶的收藏投资人气便被迅速推高了,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制壶名家的作品不断刷新紫砂壶的拍卖纪录。可以说,顾景舟一个人就带动了整个宜兴紫砂行业的大发展。尽管近两年来紫砂市场出现了换挡调整的要求,洗牌加剧,一些当代大师的作品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张正中、王辉等一些颇具实力的学院派的紫砂艺术作品却越来越受国内藏家的追捧。而在另一极,低端紫砂壶市场的热度也在不断升温。据统计,2016年低端紫砂壶网络年成交额达30亿元,双十一当天,宜兴紫砂壶网络成交量就接近2亿元。[1]同时,中端的紫砂壶消费市场也在悄然成熟,一批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时尚化紫砂品牌也呈现出不错的发展态势。
在此语境下,本文的写作,意在思考宜兴紫砂的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问题。为了对宜兴紫砂有更全面的认识,笔者还翻阅了大量与宜兴紫砂产业相关的文献材料。在搜索文献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紫砂,历来研究者虽然众多,但大多集中在艺术造型、审美、工艺、技法等方面,而真正深入地针对宜兴紫砂产业的考察与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多集中在2010年以后,既有相对深入的学位论文[2],也有多篇期刊上的论文[3]。而报纸上关于紫砂产业的报道则更为多见,其中也不乏观点独到的文章。在著作方面,目前笔者查到的与紫砂相关的图书均为收藏鉴赏类或作品图册类,研究性著作未见。以上文献,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紫砂产业的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各种建议,但却都没有从产地、材料、人才、制造、市场,以及功能与审美等角度全景式、综合性地对宜兴紫砂行业进行分析。以下,本文便拟通过此次宜兴之行的观察所见和采访所得,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以紫砂材料特性与宜兴本地文化之关联为切入点,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两个主要角度详细分析宜兴紫砂行业的现状,进而对其中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宜兴与紫砂:材料与地缘文化的联系
主持人马泉:什么是品牌?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作宜兴。这是陶都宜兴的对外宣传标语,直接说出了世人对宜兴与紫砂的认知——谈及紫砂,必谈
宜兴。从历史到文化,从产地到人物,宜兴与紫砂的关系尽管千丝万缕,但最基本的纽带,还是宜兴本地的紫砂原矿材料,尤其是黄龙山主矿区的紫砂泥料。
无论高端低端,在所有宜兴紫砂壶的营销口径中,“原矿原料几乎都是一道底线。瓷器以高岭土为上,陶器以紫砂土居尊,但实际上,紫砂泥之于宜兴,其重要性远远高于高岭土之于景德镇。有研究者认为,对紫砂生产的起源只在宜兴丁蜀镇的强调,强化了材料与空间的联系,凸显了产品矿料的原产地黄龙山紫砂矿在行业中具有的神圣地位。由此一来,地方元素、原材料的出品附着在商品中,地缘文化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4]
文震亨的《长物志》说:“茶壶为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紫砂泥料之优,自古以来有口皆碑,但究竟好在何处,仍是众说纷纭。综合各类文献材料与人物采访所得,笔者总结出宜兴紫砂泥料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良好的透气性。宜兴紫砂泥原矿内部呈黏土团粒状结构是其主要的特征。烧成后,紫砂坯体内部便形成双重气孔结构,从而形成宜兴紫砂在泡茶方面良好的实用功能。二为可塑性。科学研究发现,宜兴紫砂泥具有可塑性、结合性、干燥性较强,以及烧结温度较低与烧成温度范围较宽等特点。而这些性能都是紫砂壶在制作成型方面的巨大优势。紫砂壶的成型技法变化万千,光货、方货、花货等各类丰富造型的源头也在于此。三者为丰富的色彩。宜兴紫砂泥料种类繁多,红泥、紫泥、绿泥等五花八门,烧成之后的效果也是缤纷多彩。第四点,也是最微妙的一个特点是紫砂细腻的亚光质感。烧成后紫砂壶的质感与瓷器的光洁感及其他陶器的粗粝感均有所不同,是一种温润沉稳的玉质感。而且每把壶由于泥料颗粒度的不同,还会造成手感上更微妙的差异。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有以玉比德的尚玉之风,龙泉青瓷之闻名正在于其质地近玉,而紫砂之玉质感则更加微妙、复杂,而且还多了一道养壶的优势。过之后的紫砂壶,会宛如换了一副面孔,产生一种更为幽雅细致的美感。而这,也是紫砂在陶瓷各品类中超然脱俗的主要特征。
那么,具有以上所有特质的宜兴紫砂泥料是否为世间唯一的呢?一种意见,也是宜兴本地乃至大多数公众认为,宜兴紫砂矿源是地球上唯一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虽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紫砂泥矿源,但因其矿物成分、化学结构、成矿年代等因素的影响制约,皆无法与宜兴紫砂相提并论。[5]为支持这一说法,有不少研究人员进行过各种实验,结论都是宜兴紫砂矿在关键性指标上高于其他地区矿藏。这也使得烧成后的宜兴紫砂壶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及茶后留香的品质。[6]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宜兴的紫砂矿并不具有唯一性,许多地区的紫砂矿完全可以作为替代品。据报道,包括辽宁喀左、辽宁阜新、山东淄博、四川荣县、江西景德镇等地均发现了紫砂矿藏,众多科研人员对这些矿藏进行了很多对比分析。[7]
不过,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意见,紫砂矿在全国各地均有所发现是个不争的事实,仅仅在细微之处有所差异。这些微妙差异,对于高端的艺术作品而言确实可能有所影响,但是作为日常消费产品的原材料,却是可以忽略的。而且,宜兴本地紫砂矿的储存量本也不低。据资料显示,仅黄龙山矿区的陶土资源储量就大约在2700万吨[8],这还没有包括新探明的、未探明的紫砂矿资源。另据2010年丁蜀镇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该镇民间储存紫砂原矿55851.2吨、紫砂成品泥1822.45,而其实民间存泥真正数量还应该超过这一数据。[9]简言之,对于全手工制作的高端紫砂壶艺术市场而言,宜兴现有的紫砂矿藏储备已经足够;而对于中低端紫砂壶市场而言,完全不必太纠结各地紫砂泥料的微妙差异。在符合基本检测标准的前提下,其余地区的优质紫砂矿完全可以作为中低端紫砂器具的替代品。说到底,泥料的问题还是对紫砂壶产品的定位问题、分级以及对泥料开采与使用的规范化管理问题。
紫砂泥未必只有宜兴有,而紫砂工艺、紫砂文化却是宜兴独有的。在采访顾景舟先生高徒吴群祥大师时,他动情地这样说。的确,宜兴与紫砂的关联,应远远不仅泥料这一根纽带。历史上宜兴紫砂的辉煌,也并非仅仅是紫砂土的功劳,而是这片土地上无数优秀工匠与文人共同努力促成的结果。翻翻宜兴的历史就会发现,即使是在人才辈出的江南,宜兴人仍可为他们惊人的文艺界名人数量倍感骄傲。且不谈徐悲鸿、钱松喦、吴大羽、尹瘦石、吴冠中等艺坛大师,仅在民国以后的现代教育系统中,包括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内的一百多位大学校长和25位两院院士便皆为宜兴籍。在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制壶艺术家很容易将文人的书卷气融入紫砂制作之中。漫步在丁蜀镇的蜀山古南街之上,抬眼所见尽是紫砂界泰斗的故居旧址,生活在这里的宜兴人时常流露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几家门面不大的小店铺内也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街头巷尾中流露出的那种怡人惬意的市井风情。泥是死的,人是活的,材料可以枯竭,但文化不能断流。宜兴紫砂的未来不能仅靠一抔土,真正的根源还是宜兴这里闲雅宜居的生活风情、悠久深厚的紫砂文化,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奋的宜兴制壶人。
 
传承与创新:紫砂文化传承模式之变
任何一门手工艺行业,手艺人,或者说从业者无疑都是最重要的因素。紫砂行业中对制壶人的重视,更是其他工艺门类所远远不能企及的。且不说那些大师的作品,任何一级职称的工艺师,以及民间的壶工都要在作品上精心地签刻下自己的姓名,甚至百元之下的低端产品,也会煞有其事地刻上或真或假的名章。这一署名现象,在其他各种工艺美术门类的作品,尤其是中低端作品中极为罕见,但在紫砂行业中却早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即使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合作社与紫砂厂相继成立之后,紫砂壶署名的方式也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据汪寅仙大师回忆,早期紫砂厂由于主要采取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方式,工资发放也是按计件制方式,署上制作者的姓名,就能够在检查紫砂成品瑕疵率的时候追溯到责任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成品率。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紫砂厂的产品开始以外销为主,此时的底款方以中国宜兴为主。
当代紫砂壶,尤其是手工壶的署名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制壶人的身份,而制壶人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身在紫砂传承链条上的位置,这个位置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作品的价格。在所有工艺美术门类中,作品价格与制作者的关联能够细化到各级职称的现象并不多见。不得不肯定,宜兴紫砂建立了一整套严谨的紫砂艺人职称评定体系来对此加以保障。早在2007,宜兴市就专门制定了《无锡市陶瓷艺术专业技术资格技艺考核办法(试行),凡从事陶瓷艺术制(),在报评晋升专业技术资格时,均应参加由相应职称部门统一组织的技艺考核。根据宜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职称办的统计,2015年年底,全市从事陶艺的工艺美术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6587,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0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83人、工艺美术师738人、助理工艺美术师1422人、工艺美术员4144人。[10]任何想进入这个体系中的制壶人,都要从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直到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层层选拔,考核内容包含专业知识测试、现场制作和作品点评等。不仅考评制度非常严格,而且所有制壶人的职称信息均在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网备案,有据可查。其执行力之严,在国内的工艺美术行业中可称为典范。
除了职称考评为紫砂工艺传承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保驾护航,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则是宜兴紫砂文化传承模式的两个主要模式。而这两种传承方式,其根源又都可追溯到一家工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后文简称紫砂厂”),也就是俗称的紫砂一厂。与许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在宜兴,制壶技艺的传承方式也是师徒相授、心手相传,学徒学习的内容也主要是传统器形。但是,宜兴紫砂技艺的传承,却与其他地区的手工艺类别门派式、分散式的不同,组织性很强,这应该是与紫砂厂自建厂至今一直未曾中断的艺徒培训模式有关。所有制壶人的师承,究其源头,都离不开建厂初期的紫砂七老”[11],以及第二代的高海庚、汪寅仙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家族传承,则是丁蜀镇家庭作坊式制壶生产模式的重要体现,而这些家庭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与紫砂厂有着各种渊源。尽管许多人认为,工厂化的集体性劳动并不是紫砂壶生产的最好形式,传统的家庭式作坊更适于紫砂壶的创作,但以学徒工为主要培养和管理方式的紫砂厂却无疑成为了紫砂界的黄埔军校。据徐建荣厂长介绍,紫砂厂可以说是大师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大批紫砂人都在后来成为这一行业的中流砥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顾景舟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紫砂艺人的高瞻远瞩与良苦用心。尤为难得的是,紫砂厂在立足于厂内培养学徒工的同时,还曾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共同筹办过研修班,开办过紫砂中学的职业教育,成立过艺培中心,以培养有文化的新的紫砂艺人。这些举措,对于宜兴紫砂人才的培养与梯队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使得宜兴制壶人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手工艺人的独特气质和面貌。
然而,90年代股份制改革之后,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取代了原有的国有大企业。作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家龙头企业,虽然改制后的紫砂厂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毕竟力量已是有限。由此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专业培训成为个人行为。但因紫砂市场热度骤起,大批从业者必然只会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科技研究资金以支撑大型的研究项目,制约了基础技
术的创新。与景德镇相比,宜兴缺少像景德镇陶瓷大学这样一所高等艺术院校。虽然宜兴陶校(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专教育肩负了一部分陶瓷专业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重任,但独木难支。此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尽管历史上紫砂工艺与文人圈的关系曾经密切,但近现代以来,相对封闭起来的宜兴对其的认知已经逐渐局限在手艺的范畴内,对工艺传承者的学历不再有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宜兴以职称考评制度为基准,突出强化对制壶人手工技艺与基本审美素质的考核,也是必然的举措。
学院派,是近些年紫砂界兴起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的出现给紫砂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其实,宜兴紫砂与学院派早已结下过不解之缘。且不谈明清之际紫砂艺人与文人之间的合作,单就顾景舟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可、高庄等人的交往,便足以称得上是艺坛佳话。顾景舟与高庄合作的提璧提梁壶更是作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史上的经典而载入史册。此后,紫砂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密,1975年的进修班更是双方合作的高峰期,宜兴紫砂界的几位国家级大师,如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汪寅仙、何道洪等人都曾是这个班上的学员。虽然此后双方的联系减少,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宜兴紫砂的影响却已不可磨灭。例如,学院派紫砂艺术的两位中坚人物张正中、王辉,二人都是宜兴的同乡,前者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取得的硕士学位,如今已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后者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如今,在宜兴紫砂界活跃的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等美术学府的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年轻工艺师日渐增多。仅张正中率领的团队就已有二十余人之多,如王强、翟亚博、陈豪、沈君建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批拥有本科乃至硕士学历的年轻人虽然脱离了宜兴当地的家族传承模式,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但无不对紫砂文化怀有满腔的热情。其中,像王强这样资历与实力更突出者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实力派人物,受到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捧,影响力与日俱增。其实,张正中也很清楚,对宜兴紫砂传承模式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因此,尽管他在挖掘和推动青年制壶人上不遗余力,但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经常敦促徒弟们积极参与职称考评,并没有试图过快地突破传统的传承模式。只是,在高校学习的经历令张正中的视野放得很开,他并不拘泥于徒弟们在技艺上如何亦步亦趋地跟随师傅的脚步,而是以类似高校人才培养的形式因材施教,试图最大程度地发掘出每个年轻人自身的独特气质,激发出他们最大的潜能。
这批学院派制壶人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已经对宜兴本地原有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僵化的职称评定体系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担任职称评定委员的张正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学历因素纳入考评制度中。顾景舟大师曾经说过:“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些来自外部的新生力量的加入,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推力,被动刺激着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方式对其有所回应,并进而构建起一个新的生态圈。如今的这一情景,不也正是当年顾景舟所憧憬和希望的吗?
再进一步讲,紫砂艺术界学院派的兴起对于整个工艺美术行业而言也具有巨大意义。一直以来,在瓷器、漆器、玻璃、金属,甚至竹木牙角玉雕等门类中,高端收藏市场一直被工艺美术行业中的大师体系所垄断,学院派的作品始终叫好不叫座。曾经在古代,乃至近代历史上对工艺美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文人群体到了现代之后反而集体失声。究其根源,尽管有送礼文化盛行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收藏界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的降低亦是重要因素。而近年来紫砂收藏热度的升温以及投资方向的转移,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紫砂界收藏群体在审美眼光及艺术感悟力上的提升。笔者认为,在未来,紫砂圈也许将成为一个突破口,逐步带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高端消费群体对学院派作品的关注。
 
手工与机器:紫砂的产业化发展
历史上,宜兴陶瓷曾以五朵金花著称,紫砂为主,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各善其能,这是非常完美的陶瓷产区结构。90年代中期以后,宜兴各大陶瓷厂由于各种原因相继破产,如今,除了紫砂,后四者均是发展状况堪忧,从而打散了原有的陶瓷产业格局。紫砂,甚至可以说是紫砂壶一枝独秀。而就是这一枝花,带动的产能却仍然是惊人的。据宜兴市核心紫砂产地丁蜀镇的镇长储鑫介绍,2015,丁蜀镇紫砂产业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多元。同时,紫砂产业也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目前,丁蜀镇共有紫砂制作者4万多人、产业配套人员6万多人,从业人数占常住人口的43.5%。拥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12]上万家紫砂作坊,如此大的产业规模,从全国来看也是极为罕见的。2016,以紫砂文化为依托的宜兴丁蜀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培育试点名单,这既是对这座紫砂特色小镇独特魅力的肯定,也显示了从国家层面上对紫砂文化的重视。
在这股产业发展的洪流中,紫砂厂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作为紫砂行业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营企业,历史上的紫砂厂曾经在紫砂行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有体制下的紫砂厂,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训,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所谓的机器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注浆壶”(或称灌浆壶”),最早出现时本是一项体现着当时紫砂厂艺人锐意进取精神的创新技术。据汪寅仙大师回忆,早在1958,紫砂厂就曾经进行过注浆成型工艺的实验,她自己就是当年的参与者之一。但是这次实验完全以失败告终,仅在1960年有小批量的生产。由于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加之紫砂本就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泥浆流动性无法提升,注浆之后的结果就是壶体上下的颗粒度不均匀,烧制之后残次品率剧增。此次技术革新失败之后,又过了十几年,才在70年代取得了成功。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高品质的注浆壶的泥料颗粒度的目数[13]已经与手工壶的泥料非常接近,解决了壶坯成型与成品透气性的问题。可以说,注浆壶技术是促进现代紫砂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卷来,国内所有工艺美术行业的国营企业都面临着转企改制的难题。当时,应对失措的景德镇十大瓷厂甚至在一夜之间便土崩瓦解,全市接近四分之三的产业职工失去了工作,令这座城市的陶瓷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低谷。相比之下,宜兴人要幸运得多了。据徐建荣厂长介绍,国营企业的改革是非常难处理的事情,旧有体制的弊病在工厂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厂内职工的思想状态等方面暴露无遗,当时的紫砂厂也曾一度接近破产的边缘。但是,宜兴市委市政府适时地引导了改革的进程,保留下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老牌子,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形式的改制,成立了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随后,紫砂厂又进行了经营与分配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以个人工作室为主体,自主创作,独立经营的新机制。[14]这些举措对于宜兴紫砂产业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关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奠定了今天宜兴紫砂产业格局的基础。之后的紫砂厂,在推动紫砂行业规范化管理、制定紫砂行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紫砂市场繁荣,以及提升紫砂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仍在不余遗力地发挥着作用。
那么,在国营的紫砂厂退出紫砂制造产业之后,今天宜兴紫砂壶批量化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又如何呢?带着疑问,我们此次宜兴之行也走访了一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紫砂企业——宜兴市紫金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在参观厂房与制作车间的同时,厂长蒋锐斌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关于紫砂壶生产的情况。目前,紫金苑的主要销售渠道来自几家大型茶企客户的订单,产品定价多在百元以上至500元以内这一区间。为了满足客户们对壶体造型、比例、大小、容量的标准化定制需求,以及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注浆工艺及石膏模具的使用是必然的选择。在参观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工艺流程上,该厂有着严格的生产管理,在人工整修车间,能够看到工人在认真地修饰着手中的每一把壶,身边数十件工具体现着修饰工作的严谨与细致,几乎与工作室里的壶工别无二致。对于技术含量最高的石膏模具的设计制作,蒋锐斌更是要亲自过问指导,精确到每一个细节。采访中,蒋锐斌谈道,今天宜兴紫砂的制造企业总体效益还可以,但是近年来也遇到了瓶颈。单纯地走批量、走低端、拼价格肯定会被市场牵着走,因此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必须不断摸索尝试着改变方向,比如试着生产电陶壶、按摩仪,以及豆芽培养皿等其他紫砂产品。由此可见,同为机器生产,产品亦有高下之分,机器生产并不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意味着粗制滥造,手工其实也并非精工制作的代名词。我们试想,国人对德国、日本等国制造业的追捧和称许,是否也是因其为手工制作呢?高精密度的前期设计、运转流畅的高科技生产线、高效严谨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加上熟练而有经验的人工调整与控制,同样可以保证高品质机器制造产品的问世。只不过这样生产出的紫砂壶只是日常消费品而非收藏品罢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应该明朗化、标准化、规范化,不可虚假宣传,做到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融资难、资本短缺,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宜兴紫砂企业这个绝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群体,自然也不例外。未来紫砂产业要想真正走上良性、正规的发展轨道,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品牌化建设并接纳资本的介入。在这方面,中超利永作为第一家大胆投资紫砂产业的上市公司作出了很好的表率,这也是我们此次宜兴之旅的一个重点考察对象。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为江苏中超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在2015,中超电缆宣布将公司简称更名为中超控股”,同时高调公布了公司的战略计划:自当年起,公司将累计投资不超过50亿元用于利永紫砂全产业链建设项目”,
新文化产业作为公司另一发展重点。并宣称此举是为了重构中国传统紫砂产业链,形成以紫砂为代表的全新的文化+互联网+金融的闭环生态圈。中超利永的决心很快便通过一系列迅速果断的行动体现出来,通过吸引优秀紫砂艺人、组建研发设计团队、开展高端紫砂拍卖、创办期刊、建立网站、创建博物馆与创意产业园、组建电商运行公司、引入防伪鉴定技术、组织第三方鉴定机构等一系列工作,仅仅两年时间,公司就初步打造出一个集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艺术品流通于一体的大型紫砂产业平台。我们参观的中超利永紫砂博物馆便是这一巨型平台的一扇重要窗户。今年5月开馆的博物馆建设时间不到两年,总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从古至今,分为明清展厅、民国展厅、七大老艺人展厅、顾景舟展厅、当代展厅、紫砂溯源展厅与原料工艺展厅七个参观区域。馆藏各个时期经典紫砂陶作品达300余件,全面系统地呈现了紫砂艺术的发展历史与当代风貌。同时,博物馆所在的紫砂创意产业园内还配备有大师工作室、紫砂创意体验中心、紫砂讲堂、龙窑、创客中心等场所,整体布局完善而有序,看得出中超利永这一平台化布局的视野和气魄。可以说,中超利永对紫砂行业的注资与投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所有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年,在宜兴的中低端紫砂市场,还悄然兴起了一批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新派紫砂制壶人。他们以创客等创业模式切入市场,以电子商务为主要销售模式,吸引了一批既爱好饮茶文化,又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如器象、朴园、壶乐汇等紫砂品牌,都已形成一批固定的粉丝群。创客的关键在于注重紫砂的当代设计因素,创客空间就是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15]针对年轻人购买力有限,而审美眼光又比较独特的特点,他们销售的壶在造型设计上主要由设计师主导,造型新颖别致,材料上完全选用优质矿泥,制作上虽然均为半手工壶或全手工壶,但制作者多为没有职称的普通壶工,从而拉低了整体的价格,大多在数百元至两三千元之间。这些年轻品牌的开创者也大多是刚刚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既避开了传统紫砂职称体系的约束,也没有只顾短期效益而盲目追随低端市场,而是开辟出一条自己的新路。他们的加入,也为宜兴的紫砂行业增添了很多活力。
 
问题与缺憾: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两方面来看,总体而言,宜兴紫砂行业的发展态势是良性的。从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来看,紫砂的发展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的示范作用。如今,中国四大陶都的另外三地——广西钦州、云南建水、重庆荣昌在模仿与学习宜兴模式即为明证。但是,宜兴紫砂行业也存在着不少隐患,需要引起关注。
首先,从紫砂行业的职称考评制度来看,其严格程度有目共睹。这一方面保证了制壶艺人的技艺水平;但另一方面,日益僵化的考评项目和规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过于强调考评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反而限制了紫砂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且在强烈的利益诱惑下,过分强调制壶者的职称也助长了紫砂行业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影响紫砂壶价格的不再是作品本身的美感,而是制作人的职称高低,即职称决定了价格。这种本末倒置的职称加价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争议。
从紫砂市场的角度来看,宜兴模式也并非没有缺憾。今天的宜兴被誉为陶都”,陶都却不应该等同于紫砂之都。目前宜兴的陶艺市场过分局限在紫砂壶、紫砂花盆、紫砂茶叶罐,以及茶宠等少数几类产品上,且除了紫砂壶之外的其他产品的设计创新几乎为零。据笔者在尹家村紫砂市场、丁山陶瓷城,以及新开盘的紫金城陶艺创意街区等地走访观察,整排的店铺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但走进每家店铺,几乎所售产品均仅有一类——壶。仅有的几家经营茶宠的店铺产品品种老化严重,品相奇差。如此密集的商铺排布,却没有任何分众化、分层化的营销策略,同质化现象自然显得极为突出,极易令人审美疲劳。总之,单独发展紫砂壶,对于个人选择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数万制壶人、上万家作坊同时经营一种产品,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一座城市、一个行业来讲实在是太脆弱了。
在电子商务方面,据笔者目前在淘宝平台搜索所见,绝大多数宜兴紫砂店铺均集中在紫砂壶的销售,鲜少有将业务拓展到其他茶文化门类的。而茶文化相关店铺,其实是淘宝上销售量极大的品类之一,许多经营较好的店铺都类似集合店,更好的还会将各类茶艺器皿的风格统一为自己的品牌风格。在电子商务时代,店铺经营品类过宽或过窄都会对销售以及品牌传播造成不良影响。过窄的品类会导致浏览者不断跳转到其他商铺寻找相关的其他商品,其实就是在将顾客推出门外。而集合店,尤其是艺术气质与产品风格较为统一的品牌店铺,主营产品和辅助产品会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情境。在这些方面,宜兴紫砂行业还有很多需要借鉴改进的地方。
笔者认为,未来宜兴如果要想进一步巩固陶都的地位,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展饮茶文化与陶器文化的范围,进一步丰富陶瓷产品的种类,通过创意产业,以设计的力量来开发与饮茶文化相关的陶器甚至瓷器。在这方面,宜兴本已有着非常优良的条件。五朵金花的另外四朵: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均可从创意设计角度开发出茶文化相关产品,如茶杯、公道杯、茶盘、杯垫、茶炉、茶滤等对泥料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器具。甚至原有的大宗产品紫砂花盆也可以扩展至更加时尚的、与茶艺相关的花插、花瓶等品类。如果能配合宜兴本地绿茶阳羡雪芽的生产销售,再依托竹海[16]资源开发竹器,或者扩展到无锡及整个江苏地区的饮茶风俗器物,甚至再结合蜀山古南街等地紫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宜兴作为江浙地区的茶文化中心的地位无疑将更加巩固,产业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开放化。
 
结语:壶之道,用为美
在采访中,张正中和王辉都曾不约而同地谈到紫砂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王辉就直接地指出,壶的语言,就是饮茶,这一功能性是其无法回避的属性。饮茶功能以及文化基因是紫砂的本质所在。他明言,现代紫砂壶的客户群体与明清两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即文人不再是紫砂壶的主要客户,高收入的收藏群体中较少有文人的影子,因此文人对于紫砂壶的影响力下降也是必然的现象。故此,他觉得把越来越受关注的学院派紫砂壶称为新文人壶更为贴切。的确,回首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其推动力主要来自明清之际的文人群体。即使在近代,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制壶人也同样与当时的文化精英们交往密切。紫砂壶既非普通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又非皇家权贵的观赏品,更非现代消费经济领域中的所谓奢侈品。它的高端,源自生活方式的高端;它的美,日用之美”,是品茗之美。而茶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之中,也是由文人群体所推动的。
与古代社会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划分相比,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阶层流动与重组的洪流。在这股洪流中,一个新的阶层、一个新的西方化概念正在为更多人所熟知——中产阶层(MiddleClass,或译为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当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并没有明朗化,而且中产阶层的界定、构成、类型划分、人数规模也有很大争议。例如,据北京大学的某项研究报告得出的数据——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国内财富,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有1%的财富,中国社会阶层的财富结构呈现出字的形态。[17]目前紫砂市场高端与低端两极分化,中端产品的消费则并不旺盛的现象倒是与这个财富结构颇为符合。但是,这一阶层正在逐步成型,人数正在不断扩增也是必然的现象,并且也得到许多经济数据的支持。例如据
《法制晚报》报道,全球领先的市场信息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称,随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向前,中国的中产阶层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到了2020,在经济的强大驱动下,这一数字将达到7亿。[18]而随着这一阶层的崛起,必然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对生活品质与环境有更高要求,拥有更多自由的闲暇时光,更能感悟到日用之美的人群。
正如陶渊明所言,“勤靡余暇,心有常闲。即使身心俱疲,亦要忙中偷闲,苦中作乐。对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城市里压力巨大的中产阶层而言,最缺少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时间。当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到处弥漫着一股匆忙、浮躁的气息,快餐、快车、快递、快照、快报......我们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方式却越来越简单,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贫乏。便捷令我们的身体在犯懒,思想也在犯懒,大脑在一点一点地被不断强塞进来的海量信息占满,再没有留下思考的空间。由此而看,带有一定仪式感的饮茶文化,其实是一种逆流而上的慢文化。看似烦琐复杂的泡茶步骤,其实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挑战,一股逆向推力,反而可以令人的内心安静下来,重新认识到自身的存在。紫砂壶,其实是最适应这种慢文化氛围的美好之器。壶境即茶境,茶境即心境;壶之道即茶之道,茶之道则是心之道。可以说,”,”,“”“同一,才是对紫砂壶艺术的真正定位。未来的紫砂之艺,仍将回归于真正能感悟日用之美的人群之中,并且必将在茶文化、慢文化的领域中大有可为,而这也是笔者对紫砂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点拙见。
 
注释:
[1]张明强:《紫砂产业:从透支文化积累到市场回归理性》[N],《中国文化报》,2017318,008版。
[2]参见胡燕:《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李召晴:《紫砂产业平台化商业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周川:《宜兴紫砂壶工艺品交易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5。吴俊卿《: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历史变迁调查报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3]参见钱丽芸、朱竑:《地方性与传承:宜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J],《地理科学》,2011年第10,1166-1171页。周瑶、吴彦颐:《宜兴紫砂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陶瓷》,2015年第8,3-6页。赵斌:《宜兴紫砂的生存与环境之变》[J],《上海工艺美术》,2017年第1,72-75页。田野、丁预立:《宜兴紫砂壶定价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5年第1,95-96页。朱翊叶:《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紫砂生产合作社的田野考察》[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97-100页。等等。
[4]钱丽芸、朱竑:《地方性与传承:宜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J],《地理科学》,2011年第10,1166-1171页。
[5]邬原:《紫砂泥矿物与化学成分初步探明》[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823,D04版。
[6]参见江夏等:《宜兴紫砂泥料性能研究》[J],《江苏陶瓷》,2011年第44卷第3;侯佳钰等:《宜兴黄龙山紫砂原料特征的对比研究》[J],《陶瓷学报》,2016年第37卷第4,394-399页。[7]参见杨铎成:《关于安徽皖南紫砂资源调查分析及工艺试验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年第2,114116;汪灵等:《四川荣县紫砂矿物资源的发现及其矿物岩石学特征》[J],《矿物学报》,2016年第36卷第2,301-306;王竹梅等:《景德镇紫砂与宜兴紫砂的组成、结构及工艺性能对比研究》[J],《中国陶瓷》,2016年第52卷第6,72-76页。
[8]刘勉之:《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17-18.
[9]赵辉:《宜兴民间储存紫砂原矿及成品泥近6万吨》[N],《宜兴日报》,2010619,001版。
[10]《陶瓷文化》,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yixing.gov.cn/mlyx/show-219.html
[11]紫砂七老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12]苏雁、吴春燕:《特色小镇,关键在,《光明日报》,2017124,005版。[13]目数也称为码数”,是指筛选紫砂泥用的筛网上每平方厘米中小孔的个数,是评价紫砂泥料粗细的一个指标,数字越高越细腻,越低越粗糙
[14]鲍志强:《辉煌的历史,不朽的旗帜》[M],徐建荣、鲍志强主编:《紫气东来·六十华诞: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60周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1页。
[15]李婧:《当创客遇上紫砂:改变正在发生》[N],《中国文化报》,201588,001
[16]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之界,无锡宜兴市湖滏镇竹海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纵横八百余里,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
[17]孙骁骥:《中产阶级能托起中国经济吗?[N],《中国联合商报》,2016222,A01版。
[18]凤凰报道专题:2016—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将达7亿人》[EB/OL],搜狐网,财经频道,http://www.sohu.com/a/110350021_46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