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中的“仿”与“造”

  • Update:2010-02-09
  • 李砚祖
内容摘要
本文对设计中“仿”与“造”的实存和互为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指出设计中的“仿”一方面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另一方面则是连续性的表现,从而与创新性相对。“仿”的实存往往成为产品的一种身份标志,在国家层面上,以“仿”为主的设计是不可能持续的,设计的国家身份必须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设计中的“仿”与“造”。所谓“仿”,指模仿;“造”,主要指“创造”而非“制造”。一般而言,设计即创造,设计与“仿”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如“仿造”,照模子画样子,无须设计,也不是设计。但“设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既指过程,又指结果。设计的品类众多,设计的方法和程度各异,如有完全无中生有的创新设计,也有改良的设计、仿生的设计、“仿样”的设计等等。因此,在这一层面上,设计之“仿”与“造”便形成了一种关系,成为了问题。

一、关于“仿”的议论

      “仿”,《说文》谓“相似也”。仿,即模仿,在造型艺术上即所谓“临摹”。模仿是人的天性之一。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首先通过模仿的方法来学习。人造物的初期,不少器物如陶器,即模仿了植物(例如葫芦)、动物的体形来造型。人类早期的艺术表现,大都模仿自然界的物事,因此,在艺术起源上有一重要的理论——“艺术起源于模仿”。


       模仿是一种学习,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单个人的成长而言,从幼童开始就模仿大人的言语行为,没有这种模仿,就没有人的成长。“狼孩的故事”表明幼童模仿之路的突然中断,以致使人(幼童)失去了人性成为了“狼孩”。中国的艺术教育,从初始即重视“仿”,一是“摹”,如书法之“描红”;二是“临”,临贴,照样子写,如若诵读。“仿”成了学习的日课和捷径之一。
仿,是学习的方法、过程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这一点自古及今都十分清楚。仿,是后进学先进,是人和事业进步的阶梯,艺术如此,设计也是如此。仿,还具有必然性。人类的知识和文化是积累的。这种积累成为了“仿”的基础和参照物。人不断地创造新事物,产生新经验,日积月累,各类物事,如人造物的实存,经验、理论的沉淀,都成为了后人“仿”的基础和参照物。可以说,自人类文明之产生起,便为“仿”建构了“对象”和基础,人类文明千万年的发展和积淀,不仅为“仿”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而且还建构了“仿”的必然性。


     “仿”,本质上是中性的。它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作为状态,表明了所处的学习阶段和程度。作为态度,则内蕴着一种虚心的求学精神,由此,“仿”成为具积极意义的“良性之仿”。如果以仿为目的,这种态度必然导致消极的“恶性之仿”。


       所谓“良性之仿”,是把“仿”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仿”具有阶段性、工具性特征。于设计而言,当自己的设计和生产还处于相对滞后、自己的技术和创新条件相对不完善之时,“仿”往往作为学习的手段和路径,以先进的或比较成熟的事物作为学习、参照的对象,从“仿”中学习,从“仿”中进步,但最终目的不是“仿”而是“创”。所谓“恶性之仿”,是以“仿”为目的,完全照搬照抄,极端的典型是“假冒”,“假冒”具有仿真的效果,而本质上则与“伪劣”联系在一起。
 

      (文章内容为节选,全文请阅读《装饰》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