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特别策划:“仿”与“造”

  • Update:2010-03-09
  • 周志
“仿”与“造”二字连起来,《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字面意思很清楚,其重点就在于“模仿”与“制造”。但汉语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同样一个词汇可以衍生出很多种阐释。仿造,既可以连起来作为一个动词,也可以分开作为“仿”与“造”的组合词。“仿”,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它并不具有感情色彩。但它与后面“造”字所结成的关系,却决定了它的语意指向。本期特别策划名为“仿与造”,实际上就是将这个词语拆分开来,探寻与分析“仿”与“造”组合的不同关系在设计领域中的表现,并思考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仿”,本质上是中性的。仿与造,如是前后修饰的关系,则强调的是“仿”。而若是平行相继关系,则重点在于“从仿到造”的过程。但是,要是强调“造”的“作新”性质,那么“仿”就只是一个手段,目的在于“以仿促造”,具有创新含义的“造”才是最终指向。李砚祖教授撰写的文章从宏观上对“仿”与“造”的实存和互为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并深刻地指出,在国家层面上,以“仿”为主的设计是不可能持续的,设计的国家身份必须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

         在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发展史上,本不乏“以仿促造”的好例子,比如宋瓷的仿古、明清工艺品造型的复古以及清朝园林的“写仿”现象等等,本期贾珺撰写的《清代皇家园林写仿现象探析》一文以及刘晶晶对宋瓷仿古现象的分析都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仿造”现象。同时,仿造也并非我国特例,世界各国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也从来都离不开“仿造”。袁萱萍撰写的《仿造中国——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与本人的《日本工业设计的“仿造”模式分析(1945—1979)》就重点分析了国外产品在古今两个时期的“仿造”现象,意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思考“仿与造”的关系。

        在今日的中国,模仿的行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山寨”,这个词带有一点调侃,甚至隐约间有一丝得意。但是,无论人们怎样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和高度上对“山寨”现象进行分析,甚至为之辩白,“山寨” 其实都无疑是当下国内无序的市场竞争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的表现,“山寨”现象在中国甚嚣尘上,绝不是什么好事。周睿在《山寨设计:伪民意的嫁接与草根民主的异化》一文中对当下中国设计中的“山寨”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强调“山寨设计”注定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时机下的产物,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思潮。

        对于“仿与造”的思考与阐释不仅关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指向,对其认识的力度甚至更影响着产业经济发展的道路。本期特别策划几篇文章的推出,意在希望设计界在对社会上“山寨”狂欢的现象投以更多警觉性目光,同时,思古问今,从更多的角度思考些中国设计如何才能够健康发展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