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吕永中:慢慢生长的“半木”

  • Update:2012-07-26
  • 采访:方晓风 汪 芸;撰文:汪 芸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6期
内容摘要
“半木”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当代原创家具与生活品牌。近年来,“半木”创作了一系列植根于本土文化、高品质的设计作品,并应邀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设计周和展览,包括2008 年荷兰设计周、2009 年法兰克福展和2010 年米兰设计周。


由像见境

《装饰》:现在整个“半木”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吕永中:我们的团队有负责销售、品牌、生产和设计研发的人员。设计团队里没有安排很多设计师,而是用研发来确立。我们有非常好的打样师傅,非常好的市场调研,我自己也参与。我们的设计研发团队有木工方面的、布艺的和金属的,我主要把控设计,另外还有六七个采购和市场调研的人员。
除此之外,我们自己在上海浦东还有一家工厂,未来它会变成一个纯粹的研发工厂。一直以来这个厂不做任何外加工的服务。一个品牌既定的定位,不应该由于某种原因而降低它的标准。这些年来我们拒绝过好多所谓的“机会”,工人如果做惯了低端的东西,很难再去做高端的东西。建工厂可以积累很多核心的价值,这是简单的外加工所不能把控的。

《装饰》:请问销售这一块,您主要是以自己开展场、卖场的形式来做吗?
吕永中:销售在前面五年里不是品牌的重点。当然我们会通过销售反馈很多信息,以此建立销售系统。去年是“半木”开业的第五年,我们在上海锦江迪生这样一个高端商场里举办了一次展览,销售和口碑各方面反响都不错。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地与各种各样的消费群接触,之前都是比较小众的。今年的目标是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拓展沟通的渠道。计划今明两年在上海和北京各开一家店。未来还会在纽约、伦敦、墨尔本等其他城市拓展。“半木”是一个生长的概念,而不是“打鸡血”的概念,希望它能这样慢慢来。
在合适的时机,也许我们就能纯粹回归到设计研发及品牌上,其他的交给别人打理,这需要找到合适的机缘。在此之前,宁愿自己去做,也是借此能透彻地了解产品和家具本身的含义。
        因为采用传统榫接的方式,“半木”的家具主要以手工为主。传统的手工榫卯是洋钉螺丝这样的金属连接无法替代的。“半木”坚持用这种方式,使得家具在牢固度上有了可靠的保证。
        其次,手工榫的方式相对机器榫来说在精确度的要求上要高很多,机器的榫眼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手工榫则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可以根据木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能够更长久地保存和使用。“只有当我们忘了时间,时间才能记住我们”是吕永中对时间的理解,也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设计中,他的作品“笛”插香座有代表时间的十二个孔,燃香的过程中,青烟依次从孔眼中飘出,如此体验不单纯关乎时间,也关乎“功夫”——对器物一丝不苟的态度。吕永中希望以精致的方式呈现东方文化,这是他作为设计师的一个梦想。在他看来中国不缺一家家具厂,世界也不缺。“半木”有几种木材选择,美国黑胡桃木、美国白蜡木和非洲桃花芯等。“半木”所选的美国进口的胡桃木都有标号,他们都是伐一片林、种一片林。“用国外的材料,以东方的设计来呈现,不砍本土的树”,这是他们存有的一点点“私心”。以往国外总是拿中国的材料运到他们那里加工再回销,作为中国人,吕永中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中国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其他领域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但在对木头的使用上,包括榫卯方式各方面并不输于国外同行。因而使用木材更多反映的是“半木”的定位和对品质的坚持。

9-10. 徽州 博古架

11.徽州 餐桌椅


品牌金字塔

        在全心投入“半木”之前,吕永中在同济大学有着近20 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教育他有自己的思考。吕永中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思路,都要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培养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时代永远在发展,这是没有办法教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但最核心、最本源的东西却可能使学生受益无穷。每个学生毕业以后,背景不一,状态不同,所落到的社会阶层也迥异,需要教授和引导他们的是在这个时候最能够支撑他的东西。而目前许多学校脱离了社会的干系,一味追求快、空、大。创业之路是艰苦的,能跟着吕永中耐得住寂寞的学生不多。
        他的坚持不是一两年的事,这不是说要固执地去坚守什么,而是作为设计师应该把设计做透。现在的社会发展比较快,吕永中不排斥一些新的方式,包括网络或其他的形式,但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觉得越应该坚持一些东西。在信息匮乏的年代,获取大量的信息至关重要,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支撑自己的体系则变成了一个命题。吕永中认为生成这个体系并不容易,只有深度挖掘,扎住,持续才能实现。当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内容。

《装饰》:您现在产品的路线也一直在变,我看好像还不是特别固定。请问您对整个品牌有什么宏观的想象吗?
吕永中:品牌就像一个人,人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品牌不应该固化,而是随时间成长。无论是工艺的成长、技术把控的成长,还是价值观的成长,都会带有一种神秘的性质。这样才能让这个品牌变得鲜活,成为一种与消费者产生沟通的纽带。当然,有些东西我们会坚持,比方说坚持东方的。这种“东方”不是说一定要强调一些符号性的东西,关键在于待人接物的态度。比如对材料,我们不把它简单地当做材料,而是更愿意将它作为有灵的生命去对待——我们善待每一块材料。从品牌的思路来说,在品牌产品的金字塔上,应该有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有些人是站在台上做形象的,有些人是做品牌的,有些涉及生活层面多一点,其他则是精神层面多一点。必须有这么完善的一个家族,才能实现品牌的体系。
        前段时间有网友提出一个问题,说设计得好,得过大奖,反而卖不好。我建议他不要纠结,作品的性格就是这样,有些作品就只有小众才看得懂。它如果是古琴,就别把它当古筝。仔细研究一下国外的品牌,会发现有些作品非常小量,200 件、500 件,这些数量在全球来看是非常少的。这种情况有的和品牌相关,有的和产品相关,或者是和消费者直接的生活相关。这是一个复杂体,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复杂体很难简单地归于某一种风格,或者用一个东西把它框住。

《装饰》:品牌这个话题,最近谈论得比较多,有一种观点认为,品牌形象可能需要更清晰一点,包括技术上,工艺上,都会有一个主打的东西,这样从认知度上看,可能消费者接受起来会好一些。比如乔布斯,他有一个理论,跟其他人也不太一样,他是反对产品线做长的。
吕永中:乔布斯这样的情况在世界上有几家。我研究过, 比如奥迪,A2、A3、A4、A5、A6、A8,它的品牌线规划得非常清晰,大型差不多,一个概念,全线展开,然后根据年龄层、使用层微调,这是品牌线非常清晰的。大众就不一样,产品线很难分清,属于不同的定位。
        苹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我原来的设计公司协助摩托罗拉做专卖店、形象店,其中包括概念设计,帮助他们开设了200 多家店,遍布全中国,那个时候真正了解了中国的零售渠道——是中国的,不是上海的,也不是北京的。中国电子行业的零售很不一样。现在回头来看,苹果也是坚持了这么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远没有一两家企业能够像它这样。这可能很难变成普遍规律,它是有个人的基因和时代的因素,或许好多人在半途上就夭折,就不为人所知了。这不是单纯的产品设计和外观设计的问题。乔布斯有一点做得非常好,他的整个方向是科技以人为本,他所有的技术都是围绕人的使用展开的。

12. 半木“ 书箱”书柜+“清风”系列

13. 半木“ 清风”禅榻

14.清风 屏

15. 清风置物架+清风高低衣架

16. 半木 " 行走”桌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