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变脸的北京馆——杨毅斌

  • Update:2010-05-20
  • 李馨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80后的话语权
    80后这种文化现象,早些年在媒体网络上一度被“歧视”对待,各种露骨的字眼频频轰炸人们眼球,“垮掉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时代》周刊上韩寒入选一百位影响世界的人,各种80后开始跻身财富榜,越来越多年轻人角逐参政权,可见80后正逐渐涉足文化、经济、政治等层面。无疑,用活力和激情精心豢养的艺术,无疑将是80后接管的第一棒。
    作为80后设计师的佼佼者,杨毅斌对此话题具备绝对的发言权,他是2010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80后主设计师,特殊的身份使其作品备受关注,当然杨毅斌也没有让人失望,他可以站在作品前聊以自慰,这次80后的设计接棒干得不错!
    杨毅斌像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一样,开始具备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双重素质,他们不再埋头苦营“高尚”的艺术,而是站在一个很客观地角度上把握艺术的地位。在《80年代艺术家看艺术地位和艺术批评》一文中,杨毅斌就提出自己对80后艺术家的个人看法,“对于八十年代艺术家来说,这个时代的艺术就其艺术原有的神圣地位已被根本瓦解。”他认为,这不等同于前代艺术家的瓦解,像“星星画会时代、85新潮时代、后89艺术时代、新生代艺术时代、观念艺术时代、新媒体艺术时代、后新生代时代等艺术时期”,“大多在思想和学术位置上以定义的形式进行瓦解艺术,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心里依旧把艺术作品与艺术行为放在相对崇高的位置上。”但“如今80年代的艺术家开始一种新的萌芽,从内心深处忽视或是无视艺术地位存在。”若说以前是故意放低艺术的姿态,如今则是直接忽视艺术的存在。

     杨毅斌认为,“艺术在此时才真正成为一种被动事物而被艺术创造者自由选择和应用,艺术通过地位来左右艺术家的错误局面将逐渐消失。这样,艺术家在完全自由中创造自己所谓的艺术品,收藏家则会正视艺术品的全貌,通过本性的喜恶来选择作品。”“如此,艺术作品能够在思想上和视觉效果上达到极至的发挥,其艺术娱乐性大于先前,思想也会在温和中融入作品,甚至艺术自身形式的模糊尝试也是一种上隐的试探。观者通过表象所了解的更多是一个有意思的想法,喜欢也仅是有意思的东西。这样我们更需要什么?需要一种理解,和对传统审美形式的反思。”
    如果说前代艺术可以用几个大师的剪影来勾勒出时代容貌,而如今已经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世界了。可以说,21世纪已经不是大师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往往不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现象。杨毅斌在《小谈80年代的艺术特点》一文中谈到,80后的艺术作品“更多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些作品在绘画语言的应用上更多接受了设计以及动漫的因素,并结合学院里所教授的传统技法进行创作。”“另外,作为传统工具的混合应用,前人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实验。而这一代人更求得手段最大化的应用,他们并非寻求技巧上的刁钻或是创立什么新门派,这代人的做法更求得的是最终目的,也就是思想表现的最有效途经。”


    可以说,80后是急于求成的一代,也是探索的一代,是浮躁的一代,也是激情的一代。“80后艺术家多于善变,思想多变、手段多变、设备多变、技术多变,作品多变。”可褒可贬,但时代终究跳不过80后。杨毅斌就是这么实践着,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着,他带着率性和野心很认真地“玩”艺术,“玩”设计。他比很多80后抢先一步走入设计的时代舞台,也必将逐渐掀起更大的设计话语权向80后新生代力量的交接仪式。

 
北京馆内景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