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搭建服务平台,推动设计之轴─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访谈

  • Update:2014-10-02
  • 采访:周志、王小茉 撰文:周志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编者按 :在推出一位又一位设计师和工作室之后,本期《第一线》栏目我们走访了一位从事设计服务、设计管理的践行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曾辉。作为一名从学院中走出,从事过产业实践的设计推动者,曾辉所走过的设计之路,以及他如今所从事的工作,对于认识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有着特别的启示意义。
曾辉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曾辉的大名。这位 87 级系友的经历在青年学子看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设计》杂志执行编辑。后离开学院,创建辉视设计公司,主持策划设计了中国一汽、伊利集团、中信公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百余项品牌形象、活动推广和城市形象景观推广项目。而就在公司业绩风生水起之际,他又参与到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作中,担任了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从此再次转型,踏足设计管理工作至今。作为设计的学术平台,《装饰》杂志曾经与身为设计公共平台组织者的曾辉进行过多次合作,但具有针对性的访谈却还是第一次。因此,尽管笔者与他曾经有过一些交流,但此次长谈,却才真正对这位在设计第一线分外活跃的人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理论、实践、管理:不断转型的设计之路
 
有趣的是,回顾曾辉走过的路,即使不想刻意拔高,也会很自然地把他的个人经历与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设计发展的趋势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来讲,他的经历也在一定方面印证了中国当代设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就、曲折与困惑。作为史论系 91 届的应届毕业生,曾辉以优异的成绩赢得留校任教的待遇。当时的曾辉,除了刚开始承担一部分学院宣传工作以外,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到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上。他认为,从设计史这个体系入手,对于下一步中国设计如何走,会提供很多资源和思考。这一时期曾辉的主要工作是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刊》,同时担任《设计》杂志的执行编辑。当时《设计》杂志的编辑基本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师来担任,从创刊到 1993 年暂停出刊,先后出了三十多期,曾辉负责编辑了近十期。作为学报《装饰》的重要补充,这一时期的《设计》保持着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设计界最初的一些思考。
 
1995 年,曾辉离开中央工艺美院,参与筹办北京经纬设计公司。公司创始之初,曾辉的愿望是让它成为一个大型综合的设计机构,所以这家公司当时囊括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甚至服装设计等领域,曾辉主要负责的是视觉传达设计项目,主要做以 VI 设计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作为在当时较少的综合性设计机构,公司在最初的发展相当不错,完成过许多大型项目的设计任务。在设计尚未引起关注的 90 年代中期,公司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上百人。但是,毕竟它是个传统体系下的机构,对于设计这么具有活力的、意在凸显创意价值的行业而言,体制的制约很快便显露了出来。曾辉再度决然离开,创办了辉视企业形象设计中心。“我们的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不够的。如何能够把我们的一些创意设计思想与产业结合,与生活融合,是设计经营的重点”。在当时,企业形象设计以其对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牢牢吸引住了国内设计界的目光,曾辉亦不例外,但他也敏锐地意识到,VI 设计的思想是一种系统性的设计思维,而这种设计思维将影响着他未来的设计之路。
 
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精神遗产
 
尽管当初毅然离开了学院,但是曾辉对中央工艺美院仍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在采访中,他不断提起这所学院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为衣食住行服务的设计精神,二是系统、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前者,成为曾辉秉承至今的工作信条 ;后者,更是影响了曾辉系统、跨界的大设计思维的形成。
 
1935 年,张光宇先生设计了“衣食住行”的符号,作为实用美术社的标志。后来,经过改进设计的“衣食住行”符号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精神象征,深深地镌刻在学院的大门上。中央工艺美院学报《装饰》杂志的创刊号封面上也挑起过四面印有“衣食住行”符号的大旗。曾辉对这个标志充满了感情,“客观地讲,我现在从事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中央工艺美院的为衣食住行服务的设计精神,培育形成设计为民生、为产业的设计市场平台”。如今,早已跳出学院圈的曾辉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中央工艺美院所奠定的设计思想体系和教育体系能够真正在未来产生更大的价值和影响,能够让它活在未来中、活在实践中,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特别是对于庞薰琹、雷圭元、张仃、郑可、祝大年等等一批前辈大师们的设计思想真正的转化还很需要更多的传播与应用。“尽管我本人是学理论的,但是后来从理论的角度介入到实践的角度,然后现在又进入到推动设计管理、策划设计方面,实际上是设计的经纪体系。将百年来中国设计在曲折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设计思想遗产在未来为人们所用,而不仅把它当作一个文化遗物”。今天,曾辉所致力于推动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一直在强调设计为民生、设计为市场,设计为提高城市品质,为产业转型升级等目标……这似乎也是曾辉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吧!
 
具体到教学体系与思维方式培养方面,曾辉认为,中央工艺美院的学习经历,其实是训练出了他的设计思维方式。“我现在从事第一线的工作,头脑总是围绕着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或者跨界的思维模式,这其实就是一种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设计创作的思维,而是一种重要的创意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欧美很多商学院都开设了设计思维的课程。而在曾辉的话语中,又在设计之前加了一个“大”字,将其提高到了大设计思维的高度,“为什么叫大设计?大设计是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设计不仅要跨界,更要跨产业。当然,仅仅意识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关键是怎么做。曾辉如今正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上与相关机构筹备设计思维的培养计划,不仅是让专业的设计人员学,更主要的是让城市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甚至社区的管理者、乡村的管理者,来学习设计思维。这显然是一个难以实施的计划,但曾辉却有他的想法 :“任何想法都有具体的落点。我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在宏观和整体的思考下一定要落地,善于借助资源和平台,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事是一件一件做,但关键是要有整体性思考。”
 
 
1.“光宇风格——张光宇先生设计展”
 
三、定位:作为产业核心价值的创意设计
 
2014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发出 10 号文件《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曾辉认为这是国家第一次将创意设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换句话说,创意设计将会带动各个产业领域、民生的全方面品质提升,创意设计将提升制造业、装备业、农业、体育及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而不仅是附加值”。
 
据曾辉介绍,现在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多的是推动设计与产业的融合,并与不同文化领域进行融合,例如设计与电影、设计与演艺、设计与音乐。今年设计周将推出设计电影之旅、设计音乐之旅等项目。曾辉讲了一个例子,2013 年他们邀请过新西兰维塔公司的创意总监理查德·泰勒先生来京参加活动,他曾获得过七届奥斯卡视觉特效奖,而他的名片上印的却是视觉传达设计师(Graphic Designer)。他主持设计的电影《阿凡达》原型与场景,成就了这部大片的视觉效果。电影设计已经成为未来电影的核心价值,而不仅是美工或美术指导的角色,电影设计师与编剧和导演成为三驾马车,具有同等重要的创意地位。
 
那么,当代的中国设计发展如何重新定位?曾辉认为有两个 :“第一,我们要有大设计的思维,来促进创意设计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融合发展。比如说服务设计,就是跨界融合的,因为它已经不仅是解决审美和功能甚至情感的问题,已经开始解决社会问题。第二,倡导创意设计是产业的核心价值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它成为核心价值,我们创意设计才能够真正被社会、被企业、被政府、被公众所认可。”
 
北京国际设计周所倡导的设计消费,一开始有很多人不理解,反对说设计不能消费,要消费的只能是品牌或者产品。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观点还是在传统营销学思维体系里。“以往大多交易都是基于物的交易,以物的价值作为衡量产品的核心价值。相反来看苹果手机,它的知识产权价值将近 480 美元,而它的加工成本才 12.8 美元。苹果卖的是设计,消费者消费的是设计,而不仅仅是物,物反而变成它的附加值了,创意设计才是核心价值。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人们买的是它的使用方式、情感满足和生活美学需求”。只有把创意设计是产业或产品核心价值的定位确定了,设计消费的概念才能成立,随后的设计拍卖也能成立,设计贸易也能成立,设计的一切采购交易,都围绕着设计的产业转化才能成立。
 
2. 2013 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消费季,北京首推“设计消费”新概念
 
四、木桶效应:提升短板的努力
 
曾辉在交谈中喜欢比喻,他认为 :“现在整个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看似规模很大,但更多的像个木盆,而不是木桶,水平面不高。全国有 1170 多所院校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有上百万的大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等等各方面的设计人才,但是整个创新水准却普遍较低,原创较弱。这里面的原因,除了设计本体水平需要提升以外,更多的是设计产业链中还有很多短板或者缺环。”而这些短板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设计版权——在山寨产品满天飞的市场,如果设计版权不被重视、不被认同,那就意味着大家都不会去投入精力来原创,都用别人现成的东西。而促进推出设计版权认证服务体系,就是要让人们知道,设计版权是财产权,是有价值的,设计版权是可以交易的,设计版权也是可以被消费的。
 
尽管平日事务繁忙,用他调侃的话讲“不在开会,就在去开会的路上”,曾辉并没有放下他的设计行当,只不过从视觉传达转型了产品设计,时不时地设计几件小作品。只是如今的曾辉由于职业意识的使然不再只是着眼于设计过程和产品本身,而是把他的新设计与一项新计划联系了起来,这便是“设计盾”计划。面对国内设计版权的困境以及设计师的弱势状态,包括从前的曾辉在内的许多设计师都深感无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那便是曾辉在今年推出的“设计盾”计划。“设计盾”即设计版权认证服务体系,英文简写为 DCS(Design Copyright Service),是由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和第三方公证机构联合推出的一个
线上服务系统。曾辉把他的平湖茶台设计作为第一件设计版权认证,做出了一个示范。据他介绍,设计盾网站现已正式上线,域名就是www.designdun.org。可以想见,设计盾绝不仅仅是认证服务那么简单,要是以后做大了,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实际上,设计盾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设计版权的认证服务,它是一个线上服务,换句话说,它就是未来的一个大数据体系。
 
3.“设计盾”项目
 
4. 平湖茶台设计,曾辉作品,该设计成为“设计盾”第一号认证作品
 
如果把整个设计产业链看成一个木桶,设计版权服务自然是其最核心的一块。但仅仅提升了这一块还远远不够。你有了设计版权,谁来投资生产?所以北京国际设计周又开始思考设计金融服务,即利用资本的方式来支持创意设计的转化。包括设计中试服务体系的搭建。曾辉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并不缺少这些服务,只是没有串联起来,提供这样一套产业链的服务体系,不仅会使创意设计的转化过程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年轻的创意设计人才投身于产业实践中来。
 
为此,北京国际设计周又在与众筹网合作推出“设计宝”设计众筹金融服务产品,这是一种众筹模式下的设计金融服务体系。“比如你有一个好的设计,挂在网上展示推介,就会吸引众人众筹。譬如每人只要交 100 块钱,如果有一万个人众筹,不光是有了 100 万的资金支持,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你的设计已经拥有一万个消费者,相当于你已经预售了一万个产品。”除了设计众筹金融服务,还有设计众包,曾辉称之为“设计云”。众筹是众钱成筹、众志成筹,更多集中在设计产品的营销、预售、宣传推广阶段。而设计众包解决的是设计产品实现阶段的问题,也是众智成包,“如果你的创意设计缺乏技术或材料部分的支持,第三方却认为很容易解决”。在从设计作品转变成设计商品的整个产业链过程中,有很多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众包模式来完成。尽管这一模式现在还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曾辉坚信这种理论是可以实现的 :“未来的互联网云平台就是集合全世界开放性的设计创意智慧资源平台,关键是如何串联统筹起来。”
 
5. 众筹创新联盟”设计宝”发布
 
以上这些平台,再加上已经与阿里巴巴天猫合作推出的“设计猫”(DesignMall)设计电商消费渠道服务,北京国际设计周拟把整个设计产业链的这些短板逐步进行培育提升。曾辉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只关注某一个环节是不够的,就是要找到面,梳理出线。然后在线的里面去解决一些核心的关键点,串起这条线,再带动这个面。当然,所有这些关键点,或者说短板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曾辉谈起来却充满了自信 :“北京国际设计周是政府支持的设计市场平台,它有责任来沟通政府与产业、与设计、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有责任来搭建这个平台。就是沿着这个思路来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设计市场服务体系的提升和发展,或多或少将会影响到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基本走向。”
 
6. 2014 设计周与天猫达成合作,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天猫CEO王煜磊、良适生活美学创始人刘峰与 ACF 设计产业集团创始人王昕对谈
 
当然,曾辉也承认,无论是他个人也好,还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平台也好,都不可能把这个面全部串起来。但是任何一个平台,只要能够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它就会自动地去运转、去串联。“因为设计产业链彼此间都会有上下游的关联度,你是别人的下游,但是你可能成为下面的上游。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串联起来,实现设计产业这个木桶整个水平面的提升”。
 
五、北京国际设计周:常态化的设计市场服务平台
 
现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已不仅是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大型设计文化活动,而是可以定义成一个国际化、常态化的设计市场服务平台,或者说是一个设计交易市场。这个设计市场平台就是站在设计与产业对接的角度,探索和创建设计版权交易、设计产品交易以及设计服务交易等模式。如同米兰设计周,用的是 Week,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市场,它有国际家具展、国际灯具展,实际上都是设计交易和设计版权采购平台。
 
7.大黄鸭之旅,作为2013 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赠礼,由荷兰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大型现代艺术装置“大黄鸭”在北京续写传奇
 
曾辉一直在讲他的一个观点,就是要让好设计成为好生活、好生意,就是 Good design is good life,is good business。如何把好设计转变成为好生活,那么它必然成为一个好生意,设计市场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更好。有资本者对他讲过,只要是改变生活方式的项目和产业,只要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项目和产业都值得投资。而设计都符合资本的投资需求,但是如何让资本看上设计,却是需要努力的事情。所以我们就要借助更多的产业资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来弥补和提升这块。
 
从运转资金来看,最初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基本上是依靠国家投入,政府起到了扶持、带动的作用。但近一两年来,来自市场化运作的资金则在逐年提升。而这个市场化的资金来源不仅是靠拉赞助,也靠提供的设计服务来挣钱。“设计周有政府的诉求,有产业的诉求,更有民生的诉求,这几个方面都满意了,那你就有生命力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自然也会加大,更多资源愿意跟你来合作”。设计周这种开放合作态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设计之旅”。
 
设计之旅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体内容板块之一。它既是个外围展,又或者说是平行展,它实际上汇集了国内外各方面的设计资源,带动了北京各区域设计资源价值的提升。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的各种展览达到了 190 多项,各类大小活动 260 多项。从地域分布上,设计之旅不仅仅集中在 751 时尚设计广场、草场地、今日美术馆这样的艺术区,还带动了西城大栅栏西区、东城胡同创意工厂这些老城区以及侨福芳草地、三里屯太古里、国贸三期等一些时尚商圈,使得公众能够跟设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如今的设计之旅,既是设计的一个展示、推介、发布、交易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北京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人们来北京,不仅仅是看看古老的北京,还要看到时尚的北京、设计的北京,这样才会觉得作为设计之都的北京更有活力”。
 
8.设计改变生活——751 国际设计节,2012年
 
9.“草场地共同体”,北京草场地艺术区,2012年9月
 
10. 大栅栏新街景——设计牵手老街区,2012年
 
六、设计为民生,设计为城市
 
作为国际化、常态化的设计市场平台,从今年年初开始,北京国际设计周就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4 月份在米兰设计周上做发布和推广,6 月份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推出的中国城市馆,北京国际设计周连续三年支持的大栅栏西区就是主推的项目。这个项目意在推动创意设计进入到老街区,通过引入创意设计的展览等项目,将大栅栏老街区的旧工厂、四合院融入进去,用创意设计慢慢活化老街区。可以说,这种模式是在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结构的前提下,保护胡同生态的肌理,并逐步地赋予它生机。为此大栅栏西区的微循环改造设计项目作为一个主要案例推到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的老城区设计改造范式,而不是大拆大建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
 
 
11. 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首展——“穿越中国·北京”,该项目以大栅栏作为突出案例,讲述其历史发展过程。展览从空间设置上分为两部分,“穿越城市”部分展现在现代化进程的百年里城市的宏观变迁 ;“穿越大栅栏”部分展现大栅栏从元朝以“外城”之名成立以来的微观变化。两部分内容互相交融并对位呼应。
 
12. 2011 年设计论坛上,伦敦、赫尔辛基、首尔、哥本哈根、米兰五个国际知名设计周(节)的主席发表精彩演讲。
 
由此也可以看出,北京国际设计周除了市场角度的运作之外,还坚守着“设计为民生”这样一个公益的态度。从 2012 年开始,曾辉与赵虎策展了“12·间”设计公益展作为“设计为民生”的落地项目之一。他们邀请了 12 位著名设计师,免费为北京东管头村回迁居民设计了 12 间低造价的小户型住宅。该项目的所有设计都秉承适度、适材、低造价的原则,将“设计为民生”的理念贯穿始终。2013 年,“12·间”展览项目把设计对象改为面积更小的青年公寓。今年,则是在积极推动乡村农居“12·间”的设计项目。曾辉认为,朝着设计为民生、为城市公共服务这条路去走,因为设计改善和提升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如果是过度消耗资源的设计,肯定不应是好的设计,我们要强调更具有节约意识、绿色设计观念的好设计”。
 
13. 2012 北京国际设计周“12·间”公益设计展
 
14.“12·间”样板间,琚宾设计
 
设计,不仅要尊重我们的生活,更要尊重我们的环境,尊重我们的城市,尊重我们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有许多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而非以价值为导向。因此,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出了“智慧城市”设计板块。这里所说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智能化、技术化的城市,而是基于经济生态和人居生态的城市设计体系。当前空气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国际设计周又启动了“拒绝雾霾——让孩子深呼吸” 计划,经过雾霾吸尘器将 1000 立方米的雾霾粒子制造的黑钻戒指来作为该项目的象征,倡导绿色设计意识。尽管这个项目不可能彻底改善的空气质量,但毕竟这是一种用创意设计思维做的事情,也是醒示雾霾问题的一个表达方式。
 
结语:双轮驱动,设计为轴
 
我们过去一直说,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这个解决问题绝对不仅是解决功能问题、审美问题甚至情感问题,它解决的也包括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把设计泛化,我们想强调的设计更多的是把人类的创意智慧如何通过与技术、艺术融合,提出一些好的解决方案。
 

现在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曾辉认为,创意设计正是连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一个重要的轴。“因为设计的这两种属性都有,既能够把技术通过艺术的方式变成生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又能够把艺术的创想通过技术的植入来解决功能、适用的问题,所以是这种方式有机的互动。我们不必去争论它应该更多的是理科的事、工学的事,还是艺术的事,实际上它都有。解决不同问题的时候,它的内容比重可能就不同,可能就诞生出 N 种解决方案。但是不管哪种成分,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让人能够生活得好、让产业能够得到好处、让市场有钱可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15. 2013 北京国际设计周标识

 

16.“智慧城市”国际信息设计展,2012
 
17. 曾辉向英国文化大臣赠送设计周徽章
 
18. 曾辉在 2012 米兰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