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肖勇

  • Update:2009-09-29

装饰:肖老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方案公布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设计的整个过程。
肖勇:2006年1月11日我们接到标书,我们有一个团队,我主要负责前期的创意,提交之前我们出了很多方案,共有11名同学参与。虽然大家对奥运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每个设计师都有义务为奥运拿出好的方案,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投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因为投标的程序一轮接一轮,我的第一个方向是大胆的创见,把认为最有效的方案拿出来,第二就是有一定的革新,第三个方向在图形上有所改变,这三个方向决定了我们三个方案。一开始大家主要是集思广益,用筛选法和淘汰法组织方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一个月以后大家都很疲惫,很难在图形上有新的想法,也是很偶然的机会,我想到能不能换一种材料,我跟小组进行了沟通,开始尝试用玉,也有人提议用其他材料,但是只有玉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礼赞和荣耀的意义,玉本身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同时把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理念提升出来,与奥林匹克相得益彰,形成完美的集合,后来基本确定了这样的方向,后期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第二个方向在形态上有一定的改变。第三个在图形方面,我们尽量让设计有一定的现代感,这几个方案后来进入了前十名,其中的两个方案进入了前三名,这是我们非常欣喜的事。“金镶玉”的方案经过改进,最终非常顺利,10月份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测试的时候,在材料的应用上有一定的挑战,这时王沂蓬教授研究了技术解决方案,最终安全性得到保证,顺利通过评审,在不太复杂又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必须大胆创想,不要用既定的方法去限定。尽管之前在奥运项目上也工作了4年,了解了奥运的过去和对北京奥运的规划,但是我想在奥运奖牌设计上一定要有所突破,中国特色是必须的,但是突破也是必要的,历届奥运会值得我们欣赏和纪念的优点在于它是原创的,能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当时的愉悦。
装饰:在设计过程中,您觉得哪个阶段最为艰难?
肖勇:我主要负责前期的创意,我觉得比较困难的是大家没什么想法的时候,作为项目的主管,也需要参与设计,我一开始接受了大家非常多的特别想法,时间过得很快,这时不得不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这样方向逐渐比较明确。
装饰:方案公布以后,官网的评价是“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设计者,您觉得在设计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勇:我觉得中国文化符号非常重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奖牌,它的对象是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事上,举办地点在中国,这几个特点使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他的客观性,在这个基础上,考虑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符号感。我觉得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是非常独特的,所以能够将它跟奖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一种国际性,而且大家能够认可,同时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共识,这件事情起到传承的作用,我觉得玉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奥运奖牌也只有不过百年,这个设计把这两者有意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夏季奥运会没有材料突破的先例。
装饰: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中,您是怎样想到玉的?
肖勇:想到材料方面的突破,第一个就想到了玉,尽管也有其他材料如景泰蓝、陶瓷、漆器等其他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设计师一辈子都难以掌握的,但是现代设计的符号感应该是非常具有国际性的,便于识别和认可,而且一定要有很强的现代美感,我们在工艺性上几乎没有太多强调,只不过在玉的表面有一定的隆起,彰显一种张力,代表体育的一种动势。
装饰:玉的材质本身是易碎的,您在设计中是怎样克服材料本身的缺点的?
肖勇:一开始没有太多考虑,觉得中国对玉的认识,对荣耀的尊崇,不会把奖牌随便搁置或者放在有任何危险的状态下,但是既然有这个要求,我们就尽量去解决,后来王沂蓬老师在结构和材料上进行了深入和大胆的尝试,我觉得设计师必须掌握全部的过程,不仅仅是创意能完成的。这个最大的障碍最终也克服了。
装饰: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
肖勇:确实有。后期与材料学家、金属专家,还有玉石专家,包括一些领域的科学家有过接触,最终王老师用工业设计的方法解决了安全和结构的问题。
装饰: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哪些试验?
肖勇:进行了包括抗摔碎试验等,经过分析发现,奖牌摔碎的过程不像想象的,因为有丝带,所以有垂落和重力点的问题,分析与想象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在结构和材料上进行了调整,但这些毫不影响外观,所以具体的解决方法是藏在奖牌里面,很难直观看到。
装饰:能否介绍一下创作团队的情况?
肖勇:我觉得项目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团队的协作,一个好的创意尽管最初是由我们发起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却需要缜密的合作,才能完成。我们这个项目在完成中也有领导与整个项目的协作,还有来自学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对人文、体育美术、工艺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讨,王敏教授、许平教授等,都是我们团队重要的一部分,后期的包装、影像摄影的老师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每一个阶段、方案,甚至每张图片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介入,所以我们很高兴这个项目在一年多的时间由全美院的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给国际社会和奥林匹克事业留下很重要的纪念。
装饰:在创意过程中,大家的意见是否经常有分歧,您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
肖勇:确实有分歧,特别是前期,每个设计师都认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方案提交的数量有限,所以我们使用的方法是鼓励大家去创想,但是最后用了很多淘汰法、排除法、合成法,尽量让方案能够尽善尽美,只要方案有一定的偏差和歧异,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放弃,我们有几十个非常不错的想法,没有最终形成方案,相信以后好的方案仍然能够有机会在其他方面进行尝试。
装饰:我们提交的方案除了“金镶玉”,还有哪些?
肖勇:其他还有在形态上有大的改进的方案,在图形上有改变的方案,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和文化的原创性,还有奖牌的现代美感。但是我想“金镶玉”的创意更加独特。
装饰:作为主创设计师,您对最终的方案如何评价?您觉得是否有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
肖勇:这个方案我的评价还不是满分,因为部分小的细节由于时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这可能也是设计的现状,当然这些没有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方案。将来我们对待传统元素的设计,应当考虑的内容相当多,这些地方只能等到今后完善。
装饰:我们了解到您还承担了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邮票和纪念封的设计,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肖勇:奥林匹克博览会的相关设计我也参与了,包括邮品,最近也在做一套邮票,从北京到伦敦,还有其他的单项项目邮票的设计制作,我希望设计是大家熟悉的,没有看到的,对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挑战,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大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历届奥运的设计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上尽量使它有一定的突破。
装饰:奥运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设计竞赛,您觉得通过这种竞赛,对设计师个人的能力有哪些提升?
肖勇:一些职业设计师是不太乐意参加竞标的,但是奥运不同,它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要彰显中国设计师的能力,当然这个竞赛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无论什么角色和身份的设计师都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因此我们积极参与投标。投标是对设计师工作能力的检验,考察设计师对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设计师的原创,这都是非常有难度的。我认为每个项目对我本人和我们的团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学习到很多,所以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学案例,每一次机会我们都会全力以赴。
装饰:奖牌方案3月份公布以后,对您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肖勇: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毕竟占用了1年多的时间,通过奖牌大家认识了设计,也更加重视了设计,也包括重视设计师的这个班子,有更多的人希望我们参与更多的项目,这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国际设计界和媒体对奖牌设计还是基本肯定的,这一点我们非常欣慰,对中国设计界的认识和认同,还有大家对设计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装饰:在工作方面您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肖勇: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因为我是国际设计院校联盟的理事,作为设计师和设计教师我们必须考虑长远的工作计划,比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各种危机的设计的研究,还有设计教育和研究,这些是我本人很感兴趣的,我也希望社会对设计有更多的关注,设计师对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来提升中国设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
装饰:您主持的第七工作室的部分同学参与了这次奖牌设计的过程,您的工作室在设计教育方面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装饰:前两天刚刚是一个工作室开放日,我们工作室希望搭建一个国际性的设计教育平台,第七工作室不仅在中央美院,在北京,而且希望是面向世界的,我希望尽量整合设计资源,为我们的设计教育和设计的传播起一定的作用。我们做的项目和课题比较关注社会,关注文化性,不是非常商业性,专业方向上主要是视觉传达、品牌设计、视觉形象设计、信息设计,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我们的学生在高年级也派到不同国家去交换,这使设计教育更加具有灵活性、主动性,与国际交往更加密切,为下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师做准备。
装饰:您觉得目前的设计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肖勇:可以归纳为设计生态的问题。设计的学生,设计的师资,设计教育的大环境,社会的背景和对设计的认知,设计师在设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的生态链,目前这个设计生态链是比较恶劣的,需要时间去改变,特别是相当多的问题是社会问题,设计师需要去理解、了解,但是又很难去改变。设计师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我的建议。从个人的经历来说,80年代我特别想出国学习,所以做出了放弃学业,出国留学的打算,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第一要果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第二出去以后确实有很多困难,必须要自己面对和解决,要自主和独立,第三个学习的目的要明确,要学习各种生存和学习的方法。第四在欧洲经济不好的时候,1995年决定回国任教。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一下子就过了十几年,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从原来的7个老师,发展到70多个老师,学生数量近千人,设计学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第五是执著,对自己和专业的一种挑战,我们主要是传业和授道,前些年教育环境比较闭塞,现在好多了,我觉得交流是促进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六我的身份一个是教师,一个是设计师,应该更多关注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我认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决定于设计之外,我们知道的东西还非常有限。
装饰:从1995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0多年来您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变化?
肖勇:我觉得最主要的变化是教育的发展和我们自己的定位。教育与时俱进还不够,必须是超时俱进,必须预见到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上、教学方法上,这些年都不断进行新的调整。2001年以后,我开始主持第七工作室,这也是一种新的模式,我相信我们会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的方式和节奏,当然设计教育的成果需要时间检验,几件作品或者简单的获奖,很难看出教育成果,目前我对教育的反馈和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
装饰:您平时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设计资讯、提高设计能力的?
肖勇:我觉得不断学习是对设计师和设计教师的最重要的挑战,我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参加会议,不断与人交流,参与讲座,不断地教课和听课,这个方法可能和学生阶段不太一样,还有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和知识的拓展,上课是我学习和了解教育方法的重要的方式,这些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能不断起到新的作用。
装饰:您在从事设计实践、设计教学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一些设计竞赛,您是怎样分配自己的时间的?
肖勇:我的时间有一半是在中央美院,一半做自己的事情,也包括与国内外的交流。我的设计公司主要是联盟性质的,是希望通过一种国际的协作,让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全面一些,目前有十几个国内外的联盟,包括合伙公司,我的项目差不多三分之二是国外客户,也是不断在参与一些国际的竞争。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公司不断在找国外的公司设计,这也是地域差异在设计上的体现。现在国内设计公司也不断多了起来。
装饰:你个人对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肖勇:做杂志也是我的梦想之一,以前在《艺术与设计》工作过,我也帮助很多设计杂志撰稿和联系资讯。第二就是做老师,这是我现在做的工作。将来希望开一个设计学院,有效地提升职业设计师的竞争力。还有希望做一个设计的博物馆,这些都需要时机,中国设计发展的时间不短,但中国有竞争力的设计院校很少,在亚洲和世界上有竞争力的设计公司几乎没有,知名设计师很少,这些说明中国设计界非常不完整,我们没有多少人有实力去完成国际项目,这一点也令人着急。中国设计需要转型,最重要的是设计的人才,但是有史以来对设计师不是特别尊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设计是不署名的。目前大家也只是把设计做成一件事,而不是一件作品,对设计师来讲,这也是客观环境,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设计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技术的手段。这些都是很难让设计长久发展的问题。设计师自身的局限也非常明显,比如本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度,对市场的理解、意识和把握度都是非常弱的,中国品牌很难具有竞争力,也说明创新能力的滞后。
装饰:您认为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肖勇:原因很多,有体制的问题,也有设计师本身的问题。设计师的素质和能力是问题,这就涉及教育的问题,教育又涉及学校和体制的问题,涉及到设计生态链的全部。如果要设计师去改变,我建议设计师更多地学习新东西、拓展视野,有些设计师到国外学习,也不失为办法,但中国的问题毕竟要在中国解决,中国设计师比较明显地欠缺对自己生活和设计的体验,制度方面差很多,缺乏合作也是个关键性的问题,设计师要发挥他的能力牵涉多方面的问题。
装饰:最后我们想请您给正在成长的青年设计师提一点建议。
肖勇:现在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背景,设计应该更加多元化。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更多拓宽视野,设计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设计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改变国家的形象,我个人对设计的未来是比较乐观的。

个人简介
肖勇,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教授、第七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祖籍山东青岛, 1991——1995年留学欧洲,获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平面设计艺术硕士学位,法国设计家联盟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视觉设计研究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设计教育联盟理事。
     论文数十次发表和出版,百余次入选国际重要设计展览以及设计杂志和设计年鉴,作品被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众多国家设计博物馆收藏。编著有《芬兰设计》、《标志设计》等2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