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袭古通今,意生圆融——访艺术大师韩美林老师

  • Update:2012-05-07
  • 撰文:赵华;采访:方晓风、赵华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编者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韩美林艺术大展”已圆满落幕,这次展览是韩美林老师所有展览中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这也是国博百年历史上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展陈面积6000 平方米,展出了集韩老师最近十年间的书画、雕塑、陶瓷和设计等四个门类的新作3200 余件。他的作品袭古通今,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别具风格,在当代艺术 和设计领域中独树一帜。作为原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届学生,他的身上积淀了老工艺美院的深厚基础和优良传统,体现了“为人生”、“为人民”而艺术的宗旨,在今天这样大变革的时代,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更显得弥足珍贵。在2012 年的元月,我们走访了通州家中的韩美林老师。
(图片提供:韩美林工作室)

袭古通今,装饰无极
        中国所有的艺术都带有装饰性,“装饰”两个字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艺术传统的精神,因此原中央工艺美院众多前辈当年用“装饰”为本刊命名,张光宇先生还亲自设计了刊名文字。韩美林老师的作品都有着很强烈的装饰性,而他对装饰或者装饰性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韩老师认为他一生的创作,没有脱开掉“装饰”两个字,“装饰”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老中央工艺美院给他打上的烙印,他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虽然当时国画、油画、版画很流行,但他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这个专业,有人说他画的是工艺画,还曾看不起。韩老师形象且意味深长地说:“油盐酱醋都是佐料,没有哪一个是老大,在艺术里是不分老大老二的。你看我们这次国博展览的钧瓷、青瓷甚至超过了历史。历史上的钧瓷都不过尺,都是些瓶小罐,我们现在钧瓷可以烧到两米,釉色变化万千,我们的紫砂上面放上了‘天书’、岩画,所以它是又进了一步。如果再跳出工艺美术的范畴,看看我的雕塑和书法,也都带有装饰性。”
        韩老师还举出了一些形象的案例来说明,他反复强调,雕塑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它造影效果,即在光线下,光与影的效果好不好。现在很多雕塑作品都是一团块,不管光影,像一个大疙瘩,而韩老师雕塑的作品,无论是清晨日出还是傍晚日落,都有美丽的造影,这正是“装饰”的体现。装饰也不分手段,无论玉雕、牙雕等等,只要效果好,甚至连肢体都是可以任意搬动的,这在西方“洋学”中则有些是不能变动的,但恰当的改变是为了创作需要,为了好看,即为了装饰性;我们的书法也很典型,有的字笔画特别少,书法里面肯定有间空,这时就拿墨点点一下,这也和“装饰”有关系,这个墨点仿佛是不经意间掉落的,但没有它就会显得太空了,有时也可以用印章来补白,但这样的补白就需要传统的修养和审美了;还有我们的京剧里面,全都是装饰性的,比如京剧名段《宇宙锋》中赵艳容的戏剧装扮设计[4],额前的伤被艺术化为三朵兰花,凌乱的头发也转化为一缕长丝,真是亦疯亦美,但如果写实,就过于恐怖了,这就是“装饰”的意蕴。
        韩老师幽默地说:“艺术本来就是不讲理的,也不需要讲理。只要达到美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他看来,装饰就是一种艺术设计,也和象征有关,它不像西方艺术写实与再现方式,更多的则是一种“意”的表现,中国艺术整个的体系,就是让人从“意”上体会到美,即艺术化的含蓄与夸张。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诗意栖息,也是一个民族通往未来的美好路径。“装饰”作为人类的一种天性,它的与生俱来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恰当运用,是人类艺术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辨析模糊的今日,我们不禁要再次回顾起蔡元培先生对“装饰”的释义:“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其所取之材,曰石类、曰金类、曰陶土,此取诸植物者也;曰介、曰角、曰骨、曰牙、曰皮、曰毛羽、曰丝,此取诸动物者也;其所写象者,曰集合之线体、曰被服、曰日用、曰宫室、曰都市……人智进步,则装饰之道渐异其范围。身体之装饰,为未开化时代所尚;都市之装饰,则非文化发达之国,不能注意。由近而远,由私而公,可以观世运矣。”[5](图57-67)

57. 紫鱼瓶 2011


58-60. 韩美林老师雕塑的造影效果


61. 大型钧瓷作品 2008


62. 浩若烟海的陶瓷创作


63. 山花烂漫 2000


64. 包袱皮 1995


65. 鸡 刺绣 2004


66. 天书挂盘 2011


67. 天书 紫砂提梁壶 2011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