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 Update:2011-12-02
  • 旦旦
  • 来源: 豆瓣http://www.douban.com/note/141214044/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如果喜欢她的文章,就去她的豆瓣主页看看,做个交流吧!

      在“后学”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设计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正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变革。和其他上层建筑诸如文学、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一样,艺术设计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带有当下最贴切的人文思考。从纵向的设计史发展历程看,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轫于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批判反思,故因此得名“后现代主义设计”。然而从横向比较看,尤其是对当下设计思潮的影响来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可谓是对现代主义设计一种补充方式。对于现代主义设计的,冰冷的,纯粹理性的瓦解,以及从人本角度出发,所满足的现代人对于设计的情感诉求,对于僵化了的权威进行质疑,对于一元论的消解多元论的重构,和信息时代大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不妨理解为一定程度的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和挑战。

      谈到后现代主义设计,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是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正如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功能理性的设计思潮在现代主义的设计发展之路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战争带来的加速重建和人口爆炸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却使得现代主义走向了极度理性的误区。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作用下,导致了人的异化。正如戏剧大师卓别林在影片《摩登时代》里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人类的生活被极度机械化和理性化的,人的存在作为一个工具,丧失了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以至于丧失了生活的热情。这些社会问题突出体现在设计领域。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在60至70年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至于在一定时期内几乎成为垄断整个设计产业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一度导致设计的单一化和中心化。设计思潮的发展开始陷入沉寂。

      遵循以时代背景考量设计发展的依据。现代主义设计确实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但是当光阴匆匆掠过,犹如白驹过隙,二战的硝烟散去,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一方面,从物质层面上说,世界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是从非物质层面上说,文化格局同政治格局都变得多元化,新技术时代的一次又一次变革,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带来更多对于现有制度和观念的质疑。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的异化。大规模生产,不断的复制,导致了文化艺术设计丧失了个性。人们被分裂成一个个原子,集体主义观念开始受到逆向思维的…个人主义情感滋生。总而言之,大众开始步入一个富裕的社会, 同时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也营造着精神上的极度匮乏与空虚,这就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来抚慰和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这时,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对功能的满足上,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单一的现代主义设计不再能满足大众对于新时代的情感诉求。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诞生了。

      1972年,由日本山崎宾设计的“普鲁蒂——艾戈”公寓因为其单调冷漠无情和极端的功能主义,长期无人入住被炸。看似是现代主义的终结,然而我认为更确切应该理解为是改变现代主义在设计史上独当一面的历史性时刻。

      后现代主义的发轫是基于对现代主义观念手法的全盘否定,幸而渐渐变得兼容并包。所以现代主义设计被认为是有折衷主义特点的设计。

      针对国际主义设计的发展成的极端理性主义和冷漠,后现代主义设计给予情感设计的需求,从设计的层面上缓解了人类情感异化导致的社会问题。

      有爱心的设计,富于情感的设计成为了广大消费者选购设计产品的重要考量之一。近年来上海各大创意集聚区的兴起,诸如1933老场房、田子坊、的兴起,都是带有人文情感因素的。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利用传统老建筑与现代创意设计产业相结合,老为新用,田子坊,以上海老弄堂为原点,对整个创业园区进行了较为整体的规划,利用人类普遍具有的怀旧情感打造新的设计集聚区。则是以解放前屠宰场为原点,结合历史沧桑感,设计成具有浓厚历史氛围和创意相融合的创意园区。

      又以产品设计为例,设计师Timothy Schreiber的一款鸟巢座椅,利用极具亲和力的几何图形,让消费者从心理上和文化上都产生亲近感。贴近自然的材质,让人嘴在其中便被自然期许所包围。这种文化情感上的亲和力,以及对经典和流行的结合恰如各分地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情感化设计的”因素,使生活变得轻松而又自然。

      设计的亲和力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之一。考虑到设计作为人类情感需要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存在。设计体现情感,这一点突破了现代主义对于功能性的定义。现代主义定义的功能主义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即理性的逻辑功能的。而后现代主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情感,使得满足情感也成为功能性的一部分。这一带有心理功能的功能性是对传统功能性的补充,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功能主义。这一点是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极端功能性的新解,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极度理性的弊端。


      针对现代主义设计中心论,使权威僵化的风格,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设计,结构权威,使得在设计领域,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得以平等交流。

      波普设计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作为极具后现代性的波普设计,时下仍为广大年轻受众所喜爱。

      这种类似于对传统的戏虐性质的重构,是精英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的一个表现,大众通过对这种波普设计的支持和推动,来抒发个体的情感诉求。这是时代意义中追求个性,结构经典的实例,其中不乏趣味性,然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反思,流行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或许正如康定斯基个金字塔型理论所言,在一定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可是这永远属于金字塔的底端,金字塔的尖端那部分艺术家和技术,未必会被这个时代所认同,但是极有可能是有未来预见性的艺术。所以为大众所追捧的设计未必是最好的设计。很大原因是出于设计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大众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而非一味为了追求波普而波普。

      作为面向大众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某些风格诸如波普设计的确有大快人心的效果,也成为大众追求自我个性和企图重塑不同阶层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可是其审美方面的引领性又如何?并非所有对经典的结构都是合理的,也并非所有对权威的挑战都是合理的。


      针对现代主义设计摒弃传统的作风,后现代主义构建了一个重构传统的平台。

      不过有评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风格在传统层面上只拾坠,而没有创新。可是我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加上经典元素的重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正如

      后现代主义设计传统的创新是一定程度而言的,它不背离经典元素的精髓,而是将它们重新组合。这是非即时性的传承,也就说,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形而上的抽象形式,以及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所以后现代主义其传承性具有时间上的间隔性。后现代主义关注被现代主义完全摒弃的古典主义。并将其中的一些代表元素用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使经典元素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合理运用。例如,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一个重塑中国古代建筑的案例,无论其成效如何,获得多少社会认同,它的建成标志着一种对传统传承的认同。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混合的建筑。它传承了一部分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又有别于其本身的风格特征。这种传承和创新的姿态,体现了了复古风格在中国后现代设计中的留存与变异。
      无独有偶,Nike的运动鞋也从康定斯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新的视觉体验。

总结

      设计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都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主义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运动都有其一定阶段的合理性,然而,在不断变革中这些设计思潮,都需要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主义发展到极端,由于漠视人性情感需求,所以走向了形式主义,一味求减甚至迷失。而后现代主义对极端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反思,更表达出一种情绪上的反叛。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逆向思维,发展到后来也对各种设计风格采取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态度。然而,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分久必合”一言,我认为,设计如同哲学一样最终的追求是一种普世之美,这种美可以包容纷繁的风格,也可以百转千回,但是无论风格变换,其中总有一种美得本质是不变的。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阶段好比是一个寻求普世设计的探索阶段阶段,我不赞成全盘否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任何一方,因为它们就好比是八卦图的双鱼,黑鱼鱼眼呈白色,白鱼则反之。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虽泾渭分明但是各自的所持的立场中仍然与对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希望不要为了反叛现代主义而反叛,不然也最将走向形式主义的空洞和虚无。
-----------------------------------------
参考文献
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师》总第8期
董占军著,《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张夫也总主编,《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林华主编,《设计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