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博湾陶艺、龙坝毛家窑制陶衰落调研

  • Update:2011-12-22
  • 王占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笔者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黄泰源制作陶器做跟踪调查,专程走访十堰市竹溪县龙坝村毛家窑,总结民间制作陶器工艺的基本要领,揭示传统陶器工艺对艺术设计的启示和价值。试图为陶器制品找到出路。
关键词:陶器制作、民间造物

      昔日,制陶窑场曾遍布鄂西北五县一市,各县志均有文字记载,如《竹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湖南宝庆府地皮冲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贵兄弟二人,为探寻陶土陶场,择中本县北乡龙家坝地带,建陶场。”“1949 年,毛家窑有窑炉3 座,专业陶工17 人,学徒2 人,制胚辅助工370 人,产量2.35 万件。”[1]丹江口市浪河镇尚存博湾陶瓷厂。
      为此,笔者专门对湖北省竹溪县龙坝乡毛家窑和丹江口市浪河镇博湾陶瓷厂进行了田野调研。
一、制陶业现状
1. 竹溪县龙坝乡毛家窑
      2008 年7 月27 日,笔者专程走访竹溪县龙坝乡的毛家窑。当笔者找到毛家窑时,看到的情景是:整个窑场野草长有半人高,原来的制陶作坊、龙窑棚等建筑多处倒塌。在窑厂旁有一幢红砖楼房,笔者向一位70 多岁妇女打听得知,她是毛家窑窑场的女主人,名叫龚主秀,1947 年12 月出生。她告诉笔者,老伴叫毛远成,原是窑厂主任,1999年10 月过世,55 岁卒。家传四代烧窑,在此烧陶有200 多年。
      龚主秀讲,清乾隆年间,湖南湘潭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贵兄弟二人,为生计来此谋生,首先在大扒沟兴开第一座小型坡式龙窑,不久又携带家小迁居龙家坝枣阳沟(今龙家坝村6组),龙坝陶土资源丰富,储藏量大,适于建陶场。因制陶质量好,名声四扬,在此制陶工艺匠都姓毛而得名“毛家窑”。
      解放后,初级社时分土地,毛远成没有要,专事烧陶。山梁上有黄土,白土要到远处拉。农业合作后,归竹溪县日杂公司管理。主要制作坛子,型号有大、中、小。20 世纪70 年代,大坛子2. 5元一个,腌咸菜用的,很受人欢迎。当时非常红火,供销社也来订货。农业社时期,制陶工有300 多人。主要产品有水缸、酒缸、腌菜坛、泥碗、饭盒、酒具、灯具、农用陶具等,年产量在20 万件以上。1980 年改革开放后,变为乡镇企业,产品畅销到陕西旬阳,湖北竹山、房县、十堰等地。毛家窑陶器主要采用无砂砾猪肝土制作,从原料到成品制作工艺与浪河镇制陶工艺类似,要经过选土、和泥、制坯、上釉、窑烧五大工序。成品陶器外表呈板栗色,光滑美观。
      1990 年3 月开始,窑场效益滑坡,窑厂的工人陆续外出打工,在外钱挣得比在窑厂多,2005 年初,窑厂停产。
      2009 年7 月,竹溪县政府发 〔2009〕31 号文件,将毛家窑列为传统手工艺类竹溪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看到《竹溪县志》记载:“其为工者,率来自五方,不贵异物,不作淫巧,有制陶、刳竹。伐木之人,无攻金、琢玉、雕镂、组纂之技。其往来而贾者秦人居多,百数十家,缘水傍溪,列屋为肆,号曰:‘客民’,别土著也。”“工有陶冶及攻石、攻革各匠,惟取坚固,不尚奇巧。昔多来自远方,今则土人亦习为主。” [2]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说明,竹溪制陶历史悠久,只是到了当代制陶业衰落。

1. 毛家窑的女主人龚主秀


2. 丹江口市浪河镇陶器生产现状
      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是古代微型陶窑文化重要发祥地。其生产的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经济实用的黏土制品。
      据《十堰晚报》记者海月2009 年1 月4 日报道:“考古人员在丹江口市浪河镇薄家湾村发掘一东周时期遗址时,发现1 座长约80 厘米的微型陶窑。专家称,微型陶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春秋中晚期楚文化有重要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良皋说,从丹江口市历史文化,尤其是考古专家在丹江口库区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多个古代窑址和大批古代陶器、陶片表明,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我国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浪河镇博湾陶瓷厂就坐落于博湾村东周微型陶遗址附近。黄泰源是私营业主。
      黄泰源16 岁开始学制陶,刚开始在镇上的制陶厂干活。1980 年末,开始自己单干,红火时请了9 个帮工。
      现在只有一个帮工, 叫吴吉平,1948 年出生,59 岁。他1966 年开始学制陶瓷,从业40 多年,主要是在农闲时制陶。吴师傅干活计件取酬,平均每天可挣二三十元,月收入600 元,年收入10000 多元。在此已干了4 年。
      目前该厂主要是维持,原来的陶花盆受塑料花盆冲击,没市场了。现在主要做酒坛子,按大小论价,装米70 斤的、80 斤的,2—3 元/ 个。
      2011 年1 月11 日,十堰市秦楚网报道,丹江口市浪河镇制陶手工技艺,被列入十堰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浪河镇陶工吴吉平在用轮盘法制坛子


二、博湾制陶工艺
      浪河镇博湾陶瓷厂生产的陶器属生活类用具。
      黄泰源制陶采用轮制法工艺。制陶工艺其实比较复杂,许多细节无法详细叙述清楚,在此只是一个简叙。
      1. 取土。距窑厂2 公里处有一烧砖厂,属黏性黄土,运输和装卸1 立方土40 元。用小型拖拉机运输,一天拉8 车。黄土取出来必须摊开经过3 ─ 5 天日晒才能使用。这种黄土颗粒较粗,高温不易变形,可塑性强,粘接容易。烧成的陶器成红砖色。手工艺用材多为天然材料,就地取材,时至今日没有改变。
      2. 和泥。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米筛筛5 至7 次成泥粉,与河沙搅拌在一起,其比例为10 ∶ 1。掺河沙是为了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以避免在加热时发生破裂。用水将黄泥和河沙匀细泥粉拌在一起,水与泥的比例约为1 ∶2。水多或少都不行,需恰到好处,这一步是制作陶器的关键;然后将其堆置在一起,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放置三天,成熟泥。
      3. 用轮盘法制坯。例如制酒坛,高60 厘米,口径18 厘米,最粗处直径43厘米,底部直径26 厘米。可装30 斤米,中号坛子可装150 斤米,批发15—16元/ 个。坛壁必须保持厚度一致,主要凭经验做到,厚度一般在1.3 厘米,坛体是由上下两个部分对接成型的。对接处用手内外对拍打,若泥干燥,还要刷点水,保持湿度,使其粘连为一体。一个熟练的陶工一天可做12 个坛子,一个工为12 小时。陶工记件取酬,若坛子烧坏了,老板承担损失。在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到位,不能马虎,否则烧制出来的陶器就就卖不出去。泡菜坛一天可做8 个,中号的农村人用,烧后成壁厚0.8 厘米,大号的一般餐馆用。桶形缸装水或装粮食用。其他品种有花盆、酒坛、水缸、民用红瓦、碗、陶盆、泡菜坛子1 至3 号等。
      “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对泥性的把握至关重要。每次和泥、搓泥都有不同的感受,……泥性把握得好使你得心应手,随意拉长、压扁、变圆、变方等,泥巴在你手中可任意塑造,真是妙不可言。”[4]
      陶器造型,也叫器形、形制。或修长挺拔,或浑圆丰满,或淳朴天成,或端庄典雅,或别致小巧,大多是为了销售而作,它不是工匠心血来潮的作品,而是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和使用者的要求制作的。
      4. 陶坯阴干。将成型的陶器摆放在不见阳光的棚内阴干。若放在阳光下,阳面干得快,阴面干得慢,陶器就会出现裂纹。所以制好的陶器必须放在阴凉处干燥。一般放置6 至8 天可完全晾干。若遇连续阴雨天时间会更长,若遇连续晴好天气,3—4 天可干透。
      5. 刷釉浆。釉来自陕西旬阳铅锌矿,废电瓶里的铅灰和红丹粉也可做釉,但价格高。釉浆为白色,在坛子大半干时刷。然后随手画兰花、卷草纹图案。若陶坯干了再刷釉,坛子会损坏。
      6. 刷釉后再次放置阴干。一般6 天左右才能干。然后择日烧陶。
      7. 装窑。窑为依山而建,斜度40度左右比较合适,太平或太斜都不行。建窑投入1 万多元,寿命10 年。
      8. 烧制。制作够烧一窑的量就可烧窑。一窑烧三天三夜,黄老板夫妻轮换看窑,成品率可达90% 以上。过去在窑厂干,成品率只有70%。所烧制品的干燥程度对烧制有很大影响。故解放前,烧窑要祭窑。现在人认为那是迷信,自己有本事,祭不祭都一样。
一火千变,温度是烧窑中最关键和显示技术的环节,烧窑的温度主要靠烧窑者对烧制品的颜色的观察。开始烧11 个小时,烧陶的温度控制在900—1000°C。温度达到1300°C 才能成釉。烧窑用煤烧也行,但煤的成本较高,所以一般烧柴,一窑烧三天,要三四千斤柴,也用培育木耳的桦柳树木干烧窑,成本低,又环保。
      9. 冷却。窑烧好后,打开各个通风口,自然散热冷却。
      10. 出窑。由人力将陶器逐件从窑内搬出。
      11. 销售。主要靠批发,商贩上门收购,整车或批量运到丹江口市、十堰市、房县、郧县、襄樊、谷城等处销售。主要靠长年建立起来的信誉关系。销售旺季是每年的7 月-12 月。免费为商贩装车,有时还要管饭,用自酿米酒款待客人。
烧柴成本占三分之一,付制陶者工钱占三分之一,个人利润占三分之一。
      这些年,使用陶器的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黄师傅的陶器产品的销量在逐年减少。农村逐渐使用自来水,需要水缸的用户在减少。2000 年,浪河镇公家和私人开的陶瓷厂有10 多家,十年过去,只剩黄师傅一家在微利经营。
三、笔者对制陶的思考
      1. 陶器制作蕴含了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科学方面包括制作陶器工艺和烧制温度控制,不然,烧制的陶器就卖不出去。艺术方面,是陶工生活感受和审美观的感性表达。
      《周易》中的五行学说“水、木、金、火、土”在制陶中缺一不可,关系微妙,完全可以说是科学加艺术的体现。水,和陶泥不能没有水,刷釉和烧陶都要看陶器的湿度,在合适的湿度才能着手进行,不然就会前功尽弃。烧窑也要掌握窑内的湿度,才能烧出合格以上的陶器。木,传统烧窑离不开柴或煤炭,在古代火具有神秘的色彩,不同的柴或煤炭,火的温度和燃烧的耐久性也不同。金,在制陶中指各种金属氧化物,各种颜色和花纹都要靠配比和火的温度体现。火,窑火决定陶器的成败和艺术特色。土,鄂西北烧陶主要用黄黏土和河沙,烧出的陶为红陶。当然,在五行中,陶工是将“水、木、金、火、土”顺其自然,把握平衡、协调的关键和核心。可以这样说,陶艺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2. 古代制陶工匠造物先求实用,后求美,这种造物思想传承至今。所以陶器能长期与人相伴,与人生相伴,与人类历史相伴。陶器以文化的形态融入生活是积极的、主动的。只是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首先是生活的主导思想和观念发生变化,现代工业制品及其丰富,导致陶器需求日益减少;其次,各种材料的生活用具增多,相比较陶器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如笨重、易碎、体积比较大等,所以开始淡出我们的生活领域。但陶工艺人的造物思想先求实用,后求美,遵循客观规律造物等与工业设计的思想一脉相承。
      3. 由陶器显示出的器物价值观念:生活的需要是推动陶器发展的本质动力,越是与人生活密切的器物越具有恒久性,离开了生活的需要,器物的生命力不会长久;若是融进人性的艺术其恒久性会大大加强。艺术与实用相结合也是增加器物价值的原因所在。
      4. 手工制造陶器是竹溪龙坝、浪河镇一项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曾经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陶器市场低迷,从事手工制陶的工匠也越来越少,如今这门古老的手艺正面临绝迹、失传的危险。超市大量在乡村出现,造成日用品物品丰富,旧有的生活模式和习俗逐渐改变,也使陶制品走向衰落。为了挽救这门手艺,近年来,一些热爱制陶之人在城区开办了陶吧,希望年轻人能对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兴趣,但都没有做长久。
      5. 陶器与人主次分明,关系和谐。手工制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成形建立在非理性、个人感觉的基础上,具有人情味,它是农耕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造物,一方面功能主义仍被强调,另一方面为适应机械生产,造型几何化,设计理性化,生产标准化,导致人情味、个性、伦理被淡化。因此,工业产品与手工陶器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制作和设计分别走向二个不同的方向,他们的目的都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6. 所处时代不一样,人们对手工艺的认识也会不同。今天也会成为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陶器,若没有手工艺,意味着文化上的严重缺失,提高对手工艺文化的认识是关键。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是艺术设计创意的源泉。世界上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丹麦、芬兰等都是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得很好的国家。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用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就生活在传统和现代之中,而且融合得很好。有很多手工艺品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许多手工造物手艺是向中国人学的,例如唐锄、筷子、园林等。我们的传统文化很丰富,手工艺品种也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需要刻意寻找才能见到。在日本,若家中拥有祖辈传承下来的制陶技艺,家中的长子待大学毕业,就会继承祖业,从事陶艺制作和管理,所以日本的许多手工艺不会失传。这或许给我们保护、传承和利用陶艺借鉴和启示。
      7. 浪河镇制陶振兴建议:1)调整陶器产品结构,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装饰成分,例如为城市、农村家庭装修设计装饰性产品开拓市场,创立拳头产品。城市现代居家装饰还喜爱充满手工艺术味道的陶制品,这块市场潜力很大,但有待进一步开发。2)实行半手工半机械方式制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3)黄师傅受资金制约,他又无力扩大生产规模。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贷款和产品开发资助,如介绍投资人能入股或投资建厂,实现陶器制作的机械化。4)采用市场营销策划方式,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采取一些可行方式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5)待经济效益上升了,招收徒弟,把浪河陶器制作工艺传授给更多爱好陶艺的年轻人。6)把浪河陶艺当文化产业对待,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向旅游者推销怀旧的陶器产品,一种是做一些观赏性产品,如多种多样的陶制灯台、筷子桶、盐罐等;一种是做物美价廉的生活功能性产品。
      手工艺要想发展,就要思变。一些手工艺产品在农村市场衰落了,但在旅游市场找到了突破点,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虽然它与原生态离异,成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但是它生存下来了,而且市场做得很大、很红火,说明变则通。
结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气象。国内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丹江口市浪河镇陶艺和竹溪县龙坝乡毛家窑的陶器不景气,成为手工艺传承中的特殊现象,也使手工艺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阵痛。它们必然有一个从阵痛到新生的转换过程,这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从业者也要转换思想,面对市场重新定位,将陶艺与现代机械生产和中国五千年的陶瓷文化结合起来,开辟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之路。
 

注释
[1] 竹溪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竹溪县志》(重版),1984,第308 页。
[2] 同[1],第391—392页。
[3]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1,第107 页。
[4](明)《郧阳府志》,徐学谟、周绍稷校注,长江出版社, 武汉,2007,第1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