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秦汉时期马蹄形梳篦造型艺术溯源

  • Update:2012-03-13
  • 胡晓丽 / 沈宏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2期
内容摘要
马蹄形是中国古代梳子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特殊形制,本文探寻的是秦汉时期马蹄形梳篦的造型特点,追溯形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指出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来源于自然,并在现实实用的基础上产生与提炼出来。
关键词:马蹄形梳篦、功能与形式、造型艺术、妆奁

        梳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和情感内涵,直到今天,我们对梳子依旧情有独钟。梳子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从一开始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梳子通过自身的材质、结构、造型、色彩变化以及使用者所赋予的概念、功能、审美等要求,传达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礼制观念。对于这一特殊物质载体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中国古代造物的成因。 随着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久的秦汉时期的遗存浮出水面,大量的出土文物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拟从出土文物中梳篦的造型艺术及其成因作些探讨,以期对秦汉梳篦设计所蕴含的古代造物设计思想进行探究与解析。
一、概述
         中国古代的梳子设计,由于受地域环境、物质资料、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区分为不同的形态、类型和用途,从而传达给人们不同的历史印象、视觉感受和形式语汇,形成某一特定时间段相对固定的造物形态。通过分析文献资料,中国古代梳篦大体经历了竖直形、半圆马蹄形、弧背横长形、弓形四种主要形态。(图1) 作为理发的用具,先秦的文献只有“栉”,两汉文献中区分为“梳”与“篦”。“梳”,齿疏,主要用于梳理头发;“篦”, 齿密,主要用于去掉发垢;而“栉”则不管其齿粗细疏密,是梳篦等理发用具的统称[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审美文化领域的“多元一统”,最早见于西周的马蹄形在秦汉时期成为主要的梳子造型。

1.梳子四种形态


         秦汉时期的马蹄形梳篦(图2),主要因袭了战国时期的传统造型。上圆下方,近似方形的平行梳齿,形若马蹄状为主要特征,制作时一般采用整料,也有采用拼料的,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遗址中出土的女侍俑头上均有此类型的插梳(图3)。秦汉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其审美习惯使马蹄形梳篦成为主流的梳子形制,本文在深入剖析大量的秦汉历史文献资料,横向、纵向交叉分析历代现存梳子的基础上,从马蹄形梳篦的题材来源、功能与形式、妆奁以及秦汉时期的衣饰装扮四个方面探析其成因。

2.马蹄形梳


3.插梳女佣

二、马与马蹄形梳篦
         秦汉时期的梳篦缘何为马蹄形而不是其它动物形式,这是因为马在秦汉时期已为各个阶层的人所喜爱,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战争、狩猎、娱乐、西域交往、经济、马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与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密不可分。《战国策》中曾记载“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数千个高大健壮、形态生动的兵马俑,画工塑匠不仅抓住了马的形体比例,在造型上还着力刻画其蓄势欲动的特点。
         汉代是国家大一统和安定边疆的强盛时期,马的使用更加广泛,题材应用非常普遍。在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常见的娱乐画面如跑马射箭、马上作舞、双骑赛马、马伎与猿戏等充分说明了马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因此,人们把马作为重要的装饰题材来表现,不仅有立体的雕塑作品,更是运用到了梳篦艺术的平面造型之中,将人们喜爱的马造型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秦汉马蹄形梳篦造型元素取材于马蹄,古人通过对其进行提炼、取舍和概括,再进一步简化,将动物的局部形状创新为一新的纹样,重“表现”轻“再现”,注重表现马蹄造型的“神”,增强其视觉识别性,而不是对客体事无巨细的全盘描绘。同时与梳齿结合,整个马蹄变形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用简单的造型语言来寄托人们对马的喜爱,秦汉马图形的运用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反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纹样的形成及出现在某一时期的部分器物上,无论是由生活中所见而被描画出来, 还是以生活为基础,加上神怪传说幻象而成,都有其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反映着同时期的某些社会现实的情况[2]。

三、马蹄形梳篦的功能与形式
         两汉文献中首次将“栉”区分为“梳”与“篦”,形制不变,只是齿数有了疏密之分,这与秦汉时期的设计思想不无关系。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的美学家、设计家更是继承了孔子“文质兼备”的设计思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制器行为。在谈到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时,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两方面的适中,其核心是“和”与“适”,而这里的“适”就是要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反映在梳篦设计上,即实用与装饰,材质与纹饰,功能与形式应是统一不可分的。这种设计方式在今天看来就是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思想,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产品,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关怀。汉书《太平经》72卷曾记载:“夫古者圣贤之设作梳与枇,以备头发乱而有虱也”。这里的“枇”同“篦”,梳与篦已经有了功能上的区分,注重梳篦不同功能的适用性。汉代妇女的发型以梳髻为最普遍,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出土的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丝丝分明的发髻中 (图4),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理发的使用功能。古人日常梳理的使用需求对梳篦的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史前时期的长方形梳子,马蹄形梳篦携带方便, 半圆形的弧线设计也更加人性化。而梳与篦的系列化设计也满足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诚如东汉思想家王符在其《潜夫论》中提到的“百工者,以致用为本”。

4.梳椎髻的滇族妇女

三、妆奁与马蹄形梳篦
         根据出土器物发现,史前时期的梳篦,多数是直接插在死者头上的。秦代以后,出现了专门为梳篦量身定做的梳妆奁、梳篦盒以及栉袋,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首饰盒。这些盛装梳篦的器具,对于秦汉梳篦的造型设计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秦汉时期盛装梳篦的妆奁,多为圆形漆奁,既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M1出土了一件彩绘双层银釦漆奁(图5),薄木胎,平盖,圆筒形器身,内装角篦、木篦、木梳各两件;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九子奁一件(图6),整体为圆形内放,九个小奁盒:椭圆形盒二、圆形盒四、长方形盒二、马蹄形盒一。此外,汉代以后出现的折叠式栉袋亦是弧线造型(图7),便于携带,造型简练,功能性的设计极为合理,因此内置的梳篦形态亦要与其相一致。

5.梳椎髻的滇族妇女     

         
6.九子奁

7.栉袋


         不论是妆奁还是栉袋,圆形的包装形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秦汉梳篦的造型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审美思想随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已深深根植于秦汉的造型艺术设计。秦代圆形方孔钱,汉代瓦当四神的圆形设计,无一例外体现中国传统装饰中的方圆观。由此可见上圆下方的马蹄梳篦造型不仅与妆奁的外部形态相互适应,更是“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秦汉女性社会地位与马蹄形梳篦
         “人类最古的一种生殖象征,便是一个简单的圆圈,它可能代表太阳,也可能是原始的玄牝的符号。”作为后者,圆便成了母亲、女人及地母的象征。[3]由此可见,以圆为美的审美意识其实根植于最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而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历史最高的,汉兴之初,就有吕雉临朝称制的局面,之后又有窦太后、王太后参与国家大事。因而圆形逐渐演变为女性审美意识的表达方式,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浓缩在女性妆饰中就要求与自身的柔美相符合,史前时代的竖直形梳子显然不再适合秦汉女性的温婉气质。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形式,圆代表着柔美、和谐、完善、韵律,梳子造型从直线形演变为半圆形,就是一种圆美意识的外在的语言表达,也是秦汉时期女性审美的特殊表达。将梳篦的上方设计为半圆形,用曲线暗示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梳篦的梳齿部分设计为方形,采用直线的构成方式,又隐喻女性的社会权利和地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秦汉梳篦的造型艺术。

结论
         通过剖析马蹄形梳篦造型特点及其成因溯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汉时期的设计思想和审美倾向在梳篦“身上”留下的烙印。正如黑格尔所言:“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它(他)的观念和目的”[4]。秦汉时期马蹄形梳篦的造型来源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在现实实用的基础上产生与提炼出来的,记录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为我们认识秦汉艺术开启了历史之门。

注释:
[1]郭晓妮:“‘梳’、‘篦’ 对‘栉’的历时替换考”,《海南大学学报》, 2009.4(27),第459页。
[2]曾佳:“中国原始图腾探源”,《剧影月报》, 2009.2(2),第152页。
[3]李祥林:“老子学说与本土戏剧”,《戏曲艺术》,2004.1,第78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