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建筑序列空间的综合“张力”体验

  • Update:2012-08-13
  • 李明同,烟台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7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为基础,就格式塔理论与建筑空间中“力的结构”关系上,从形的结构与表现的角度对建筑空间中的综合“张力”作简要的分析。阐述了建筑空间视觉张力的形成因素,剖析了建筑空间中蕴藏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力的结构”式样。建筑作为一个序列空间完形整体,只有观者在运动中,也就是在连续行进的过程中,以漫游的视点才能够逐一地感受到各个空间的结构魅力,从而形成建筑整体完形的综合力的体验。

现代主义的建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更关注“空间”这个概念,设计师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筑造型的流动感,更关注建筑空间的运动感与秩序感。本文重点从“张力”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建筑序列空间综合力的表现,目的主要建立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明确建筑序列空间所表现出的综合“张力”对塑造建筑整体“完形”的重要性,并提供一种形式构成时可操作、可运用的方法,使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设计实践中。二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设计创作的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使设计作品在视觉与心理上都得以美的审视和情感的愉悦体验,使建筑构形语言能够引起受众者情感共鸣。

一、张力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中的一个特殊的流派,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艺术作品。该派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部分相加并不等于整体”,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质决定于整体。由于格式塔心理学大力强调“整体组织”,反对元素分析,后来众多学者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
从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研究中而言,张力就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动力,是事物表现性的基础,是我们在知觉某种对象时所经验到的具有诸如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进和后退等动力性质的知觉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到,我们在不动的式样中所看到的“运动”或“倾向性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哥特式建筑中高耸的尖塔之所以让人有直入云霄的运动感,是因为它具有挺拔向上的动力倾向。这种无形的张力来源于客体本身的“物理张力结构”对主体产生刺激作用后,经由主体知觉组织建构,使上述的“物理张力”转化为主体心理力,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或刺激,给人奋发向上和积极奋勇的精神动力。T·S·艾略特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运动着。”[1]可见张力是一种力,也是一种运动,它不是单一方向的力,是多向的力,它是客体自身内力作用的不动之动,这种“不动之动”的力,事实上是知觉活动所感受到的一种力的结构,是一种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它是一种来自主体人的心理张力。

1-2 国家大剧院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5 国家大剧院内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二、序列空间的张力因素
阿恩海姆说:“一切知觉对象都应被看作是一种力的结构。”他把审美创造看作是一种力的创造,把对美的欣赏看作是一种力的欣赏,把审美体验看作是一种力的体验。[2]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建筑作为一个动力系统和整体就是一个空间“力场”的话,那么建筑作为一个知觉对象就是一种力的创造,建筑作为一种知觉式样就是一种力的欣赏,而建筑空间就是一种力的体验。
建筑序列空间张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比空间的视觉张力
在建筑空间中,对比空间是指两个相邻的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明显的差异,突出了各自的空间形态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空间形态的力的结构式样,当人从其中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时会产生不同动力倾向的情感张力。
2. 重复空间的视觉张力
同一的空间形式或者空间中的某一个元素,如果连续多次地重复出现,就会在视觉上形成频闪,从而在心理上给人以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3. 过渡空间的视觉张力
过渡空间就是两个相邻的空间互相交融,交融的空间部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两个空间形成了很自然的衔接,使人感到两个空间都不突兀。彭一刚在其著作《建筑空间组合论》里谈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总是和建筑外部自然界的空间保持着互相连通的关系,当人们从外界进入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时,为了不致产生过分突然的感觉,也有必要在内、外空间之间插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门廊,从而通过它把人很自然地由室外引入室内。”[3]
4. 渗透空间的视觉张力
渗透空间就是分隔两个相邻空间的实体界面没有完全被限定,而是通过界面的一些开口设计,使两个空间能够互相对话、互相交流、互相共享以达到渗透的目的,从而丰富了空间形态的变化。


三、序列空间的综合张力体验

前面谈到建筑空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看到它的全貌,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逐渐感受到各个部分的力的结构,感受到建筑的整体完形,从而形成建筑整体完形的综合力的印象。运动中的空间群体的张力不仅涉及空间变化的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时间变化的因素,这是四维的空间概念。彭一刚在建筑空间论谈到:“组织空间序列的任务就是要把空间的排列和时间的先后这两种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使人们不仅在静止的情况下能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而且在运动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特别是当沿着一定的路线看完全过程后,使人感到既协调一致又充满变化,从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4]
序列空间主要是通过人流路线组织起来的空间顺序,有系列的次空间,还有主空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就像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在人的内心产生的震撼一样,有它的主旋律,次旋律,这种美的情感体验正是来自序列空间的“张力结构”,正如多声部乐曲中的部分声伴奏一样,如果各部分能够和谐一致,又能组合而成一个整体的力构,就形成了一个综合力的结构模式。
根据人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序列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空间的起始、空间的发展、空间的高潮、空间的尾声、空间的回味5 个部分。这5 个部分统一起来就是一个序列空间整体的综合力构,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对比空间、重复空间、过渡空间以及渗透空间的张力等一系列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集群。比如,建筑空间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入口空间(空间的起始)室内外的对比——门厅、门廊(空间的发展)空间的过渡——空间的共享大厅(空间的高潮)主要空间——由大厅分流形成的流动的空间(空间的尾声)次要空间——出口空间(空间的回味)。最后的空间的回味体现的不是个别空间的“心情”,而是序列空间的“整体心情”,这个整体心情就是序列空间的综合力的体验。


四、以国家大剧院为例

国家大剧院就是最好的例证,国家大剧院从北边主入口沿着一条主轴线纵深发展,基本上属于对称布局,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在平面图与剖面图上(图1、图2)都对应地标出了人在行进中的部分站点(A、B、C、D、E、F、G、H、L)。来到北门可见通往建筑主入口的下沉空间,台阶采用放射状的弧形设计,利用条状花坛对叠式台阶进行划分,节奏感强,不仅美化环境,也增添了步入剧院时的那种轻松、欢快的心情。这种由外向内收缩状的入口台阶设计,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大剧院中心汇聚收拢的向心力(A-B 空间的前奏)。进入门内,空间由明变暗,是一个过渡空间,弧形叠式的下沉台阶与红色多级吊顶的弧形天花交相呼应,形成流动且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倾向,给人张力感(B-C-D 空间的起始)。下了台阶步入大厅,一排粗壮低矮的石柱形成了频闪,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也使建筑空间达到纵横的稳定给人以压抑力感(D-E 空间的发展)。继续前行来到水下通道口,眼前豁然明亮,80 米长的水下长廊就像血液流入大剧院的心脏,长廊内频闪的钢柱与顶部的线形钢架向心点汇聚产生张力。这属于整个建筑空间的第一次高潮(E-F 空间的高潮)。
通过水下长廊空间之后,光线突然变暗,进入一个低矮的空间,四根被花盆环绕的椭圆形大柱子,粗壮的外形又形成一种稳定震撼的视觉张力。空间的这种由明变暗,给人一种心理紧张与压迫感(F-G 空间的发展)。继续行进,眼前突然豁然开朗,高耸的公共大厅,空间开阔、明亮,大厅的顶部结构被誉为国内最大跨度的钢架穹顶,由上万块暗红色的巴西红木按照一定的拼装形式组
合而成,形成一种恢宏的视觉张力(图3、图4)。北侧渐开的玻璃幕墙,犹如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即将开始,缓缓拉开帷幕,给人以运动感。有序的钢架结构形成一种视觉上的频闪,透过天光宛如倾斜而下的瀑布产生张力(G-H-L 空间的二次高潮)。
通过一楼大厅正前方入口为歌剧院,通过扶梯向东为音乐厅,向西就是戏剧场,南门西侧为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地下工作区域四通八达,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完形”,观者能够充分体会步移景移的设计思想。例如通过扶梯进入二层的环廊向南向绕行,空间幽暗且高耸狭长,眼前一道神秘的光亮,给视觉以刺激,吸引着观者继续前行,随着步移前面的侧光渐渐变亮,慢慢透出一个月牙形的亮光,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明亮。这种由暗变明的形与光的变化,好似从夜空云层中渐露的明月,好似水平线上升起的朝阳,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运动张力感(图5),这是空间的第三次高潮。
离开大剧院,细细回味国家大剧院建筑空间变化多异,高潮迭起,建筑艺术的鬼斧神工,大剧院的内部空间犹如一场音乐盛典,这个静止的建筑像大海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澎湃。建筑的外部造型与内部构造完美的结合,空间与空间互相对话,都统一在神秘、抽象的蛋形空间中,形成一个饱含着音乐旋律美的完形格式塔。这正是浏览整个空间以后产生的整体心情,整体心情就是序列空间的综合力的体验。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空间是一种图形化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力的结构”式样,也是多个空间体验的过程,都蕴含了设计师的情感,它不仅表现出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在视觉上也传达了一定的精神功能。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选择合适的“力”的表现方法,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的有序组合,还要考虑怎样运用对比空间、渗透空间、重复空间、过渡空间以及序列空间的张力等方法进行具体的设计。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563 页。
[2] 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2001, 第913 页。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1983,第52 页。
[4] 同[3],第54 页。

参考文献:
[1] 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