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玻璃三千年

  • Update:2011-01-04
  • 尚刚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主旨在借助实物和文献,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缓慢发展及清代玻璃的突飞猛进。此前,对中国古代的玻璃异名和成份略作解说,此后,又对中国玻璃史揭示出的历史、文化、艺术问题稍有归纳。


两汉时代,中国玻璃有不小的发展。种类包含了礼器、饰物、葬具、容器以及带钩【图3】、印章等等。礼器中,璧依然占据了很大比例,在兴平茂陵一带发现的璧,形体颇大,直径超过了23厘米。饰物里,牌饰最有意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每只【图4】长10厘米、宽5厘米,晶莹光洁,厚薄一致,为早期难得的优质平板玻璃。比蝉、猪等更富时代特色的葬具是衣片,如邗江西汉墓中的出土物,显然是高级贵族敛葬的玉衣组件。由于主人的高贵身份,满城汉墓的耳杯【图5】和盘相信是宫廷制品,其外观似玉,造型则与当年流行的漆、铜、陶一致。不过,当年的玻璃容器每每来自西方,它们在广东、广西、洛阳都曾出土,器形有碗、杯、瓶和带承盘的高足杯,相信产在罗马帝国。


3  西汉带钩,广州横枝冈出土


4 西汉鎏金铜框牌饰,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5 西汉耳杯,满城刘胜墓出土

应当与战祸连年、经济凋敝、生灵涂炭有关,魏晋南北朝的玻璃器难以振作。国家残破至此,上层人物仍恣情欢娱,竭力追逐精美玻璃器。在统治阶层墓葬里,精美的玻璃器屡有出土,它们大抵来自西方。北方的发现以罗马玻璃【图6】居多,南方的收获则以萨珊作品为主。伴同中西交流的深入,西域配方、西域风格的玻璃也曾烧造在中国。《魏书•西域传》载,北魏太武帝时,中亚的大月氏商人曾在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铸石为五色琉璃”,作品之美,超逾西方。虽然史称“自此,中国瑠璃遂贱,人不复珍之”,但在稍晚的时代,西方玻璃仍是宗亲勋贵炫耀的奇宝,如洛阳的河间王元琛府中,琉璃碗等“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洛阳伽蓝记》卷4)。西方做法的玻璃大量涌现,也引发了本土技术的进步。既往的中国玻璃大抵范铸成型,自此,吸收了西方的吹制法,如定州北魏塔基中的瓶、钵,它们是太和五年(481)以前的制品。


6 罗马鸭形注

隋朝国祚短促,但在玻璃史上地位突出。那时的玻璃有三类:西方输入的钠钙玻璃、中国传统的高铅玻璃、产在中国但受西方影响的钠钙玻璃,其中,最后一类备受关注。大业四年(608)年的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玻璃竟达24件,其中的扁瓶、无颈瓶和两只小杯都属于这一类。因气泡少、工艺精,造型又与当年的瓷器相同,那只绿色透明的扁瓶【图7】最受关注。至于其做法,不仅为吹制,口沿和圈足还取用了西方贴玻璃条的技术。


7 隋扁瓶,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玻璃产在中国但受西方影响,这当与祖籍中亚的何稠大有关联。《隋书•本传》称,文帝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措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那时的青瓷并不透明,故说绿瓷的效果逼似玻璃,难免令人生疑。不过,如若参证了各地出土隋代玻璃每为绿色,且了解瓷釉成分与玻璃类近的事实,一种解说就很有道理:何稠的仿品是用绿瓷釉的配方烧成的。  隋代最重要的玻璃器得自李静训墓,它们便以绿色透明者居多。李静训养在深宫,何稠为宫廷服务,其间的联系不言自明。


唐代本土玻璃的发展首先表现于器形的丰富,如瓶有长颈、无颈、扁身、葫芦形之分,杯有高足、直筒、敞口之异。乾县唐僖宗靖陵(888年)出土的涅白色的云龙纹带銙、龙凤纹璧、龙凤纹佩等,应是官府作坊的仿玉制品。涅白色玻璃以株洲出土的簪最为光润,而仅在湖南,蓝色的簪、钗等玻璃首饰就屡有发现。唐代玻璃中,绿色透明的所占比例不小,相信与何稠的创造仍有技术上的联系。扶风法门寺地宫(874年)出土过淡黄绿色的“瑠璃茶椀柘子一副”【图8】,无论造型,抑或质地,都堪称这类制品的杰作。


8 唐托盏,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唐代中西交流频繁密切,西方玻璃也大量进入中土,其中,最精美的作品仍得自法门寺地宫。它们大多为伊斯兰玻璃,装饰手法包含着雍容的贴塑、珍稀的彩绘、华丽的刻纹描金【图9】。其精美考究令人赞叹,即令在西方,那时的同样作品也绝少保存。当年,它们都是皇家礼佛的珍宝,西方高档玻璃器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知。

9 伊斯兰刻花描金盘,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