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消费解构与时尚重构——“新天地”环境设计中的大众符码化幻象解读

  • Update:2012-01-11
  • 董治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用青砖构筑起来的上海“新天地”,是“想象的东方”的一个杰作。作为蓄意构筑的殖民地符号体系,它影响着游客的异国地理趣味。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众符码化使得商业设计制造了一个高消费的幻象,并且把它变成一个严肃的公共交易契约,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创意也推波助澜地帮着第三世界把西方最寻常的日常消费品变成奢侈品,用时尚替代内在精神性。
关键词:新天地、大众符码、消费解构、消费社会、时尚重构


三、“新天地”——作为文化体验与文化实践的创意幻象


      在商业和旅游大潮裹挟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仍然显得那样的脆弱和无助,旅游正在从附加的经济收入转变为在保护与经济更新中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是强有力的角色。“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不再是西方世界看待其他文化的包容名词,而是区域性文化与全球化经济互动的必然结果。地方文化和艺术被当作产品或品位来行销,也已是无法争辩的事实。


      在这片热潮中,出现了以上海“新天地”为代表的广受关注的历史地段改造项目。(图4、5)作为一个地产开发项目,香港瑞安集团在上海最繁华的市中心老城区选定了一片20 世纪20 年代建造的,最具有海派文化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进行了修缮和改建,这就是现在成为上海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最能代表时尚与中产阶层品位的“新天地”。网易2001 中国年度新锐榜评出年度建筑:新天地 。他们这样解释道:这是一个将历史植入时尚的杰作;在都市的中央,20 世纪20 年代石库门建筑的身体里跳跃着缤纷时尚的灵魂,地道的上海味、中国味和国际味还原了商业的人性化,集中营式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盛事营造着旧与新的和谐交融;整旧如旧,履新如新,这里永远是背道而驰的“两极”甜蜜约会:20 世纪和21 世纪、中式文化和西方文化、怀旧与新潮、静止的历史风貌和闪电般的流行时速。

 


      从设计的角度考察:进入“新天地”的样板房,可以看到石库门建筑的整个内部空间结构已彻底改变。三层变成两层,一屋一开间变成一屋三开间,大名鼎鼎的亭子间与晒台踪影全无。不仅如此,精心设计的室内别开生面。精美造型的扶梯下面是一小小的水池,水中亮着灯;擦拭干净的明式红木家具摆放在偌大的空间中,让人仿佛回到过去的苏州某大户人家;镶嵌在玻璃中的古旧窗扇,据称还是业主从安徽歙县寻觅而来。天井上空的大面积玻璃顶更让人体会到它处别有洞天;倒是置于房间一隅的老式留声机让人回想起上海人过去的生活。事实上,“新天地”为我们描绘的是这样一幅蓝图:或作为商业、或作为办公,不管怎样,原先的弄堂生活将不复存在。通过保留外部历史建筑的形式语言以及转换内部功能,在传统街区中导入了现代的生活品位。[5] 这种充满张力的带有后现代设计意味的手法,无疑暗合了人们既渴望追忆过去,又留恋现代生活的心理,一经推出就成为商业和旅游的热点。跨国资本把石库门建筑从贫民窟的语境中拯救出来,试图把它推向二三十年代语意的原初的状态,虽然这个20 世纪早期的“富有”象征早已成为大杂院式的阶级贫困标志。而针对旧语意的上述复兴,居住在“新天地”附近的居民每天从窗口眺望着被霓虹灯照耀得有些变形的“新天地”,常常被那些陌生的身体、面孔和语言所激怒。这种充满魅力的改造方式不得不让人产生极度的疑义:失去了原有建筑功能而被保留下来的石库门建筑,它究竟是体现了内在的文化意义,还是仅仅被作为商业门面中的一个装点符号?


      用青砖构筑起来的上海“新天地”,被朱大可认为是“想象的东方”的一个杰作。青砖作为江南民居的基本构材,它是乡村化的物理表征,标定着久远的年代、岁月和模糊的记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