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土山湾画馆与中国早期现代设计人才

  • Update:2012-10-16
  • 施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是耶稣会上海教区中心,教会于清同治三年(1864 年)设立土山湾孤儿院。为了解决孤儿们成人后的生存技能,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江南不断增长的宗教用品的需要,孤儿院创办之初设立了风琴作、图画间、印书馆、照相部、中西鞋作、五金部,使孤儿院成为一所工艺美术工厂。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画传习机构,其几代师徒逐渐演变为中国早期艺术设计的奠基人和推广者。
* 本文为2010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规划项目“万籁鸣和他的时尚设计圈”(项目批准号:10YJA760043)阶段性成果之一。

        1849 年,天主教巴黎耶稣会士在青浦县横塘( 现松江县息安骨灰堂) 的天主堂创建了一所孤儿院,后于1864年迁入土山湾。孤儿院创办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孤儿们成人后的生存技能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江南不断增长的宗教用品的需要。因此,这个孤儿院实际上是一家工艺美术工厂,它对中国的现代设计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
        其中,对于现代设计影响最直接的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所属的“土山湾画馆”,画馆最早起源于1851 年成立的“徐家汇画室”,画室主持人是到中国上海传教的耶稣会修士西班牙人范廷佐[1],和他搭档的是意大利拿波里人马义谷。范廷佐擅长建筑、雕刻,在画室负责素描和圆雕,马义谷主要负责教授油画,是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习机构。同治七年(1868 年),石神父请徐家汇画室,马义谷的中国弟子陆伯都[2] 修士“每日一、二点钟”到土山湾教挑选出来的几个孤儿画画,陆伯都修士教画的工作直到同治九年(1870 年)才由马义谷的另一个中国弟子刘德斋(必振)修士代替,同治十一年(1872 年),陆伯都和刘德斋(必振)[3] 才将“徐家汇画室”迁入土山湾,对外称为“土山湾画馆”。陆伯都和刘德斋(必振)是土山湾画馆从建馆到1951 年停办为止仅有的两位中国馆长,因此画馆成为当时学习西洋画法最正宗的地方,画馆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可谓桃李满天下。周湘、徐咏清、张聿光、张充仁都曾是他们两人的第一代学生,堪称土山湾画馆的骄傲。正是这西洋画的摇篮,带来了现代设计的技法和思想。
        在国门渐开的晚清民国时期,西洋产品传入我国,其宣传和销售方式也同样随之成为当时流行的、被广泛接受的传播方式,在这个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时期,土山湾成为传播现代设计的桥头堡。与传统的国画相比,土山湾画馆教授的素描、油画、水彩,更容易作为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从土山湾画馆出来的学子本人或者成为设计师,或者培养了一批从事现代艺术设计事业的人才。如果说陆伯都和刘德斋(必振)还是在土山湾孤儿院里教授西洋画技艺,那么他们的学生逐渐走出了土山湾画馆,成为当时上海最早从事现代艺术设计及其教学的先驱。

1. 土山湾孤儿院标志


2. 刘德斋画中华圣母子像并且被制成木雕


3.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师徒


4. 土山湾画馆师从关系结构图


一、土山湾学子周湘对艺术设计发展的贡献
        在中国美术史上, 周湘(1871—1933)是对中国油画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他同样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周湘从土山湾画馆出师后,曾于1910 年在上海法新租界南阳桥( 亦可说褚家桥) 以西茄勒路( 今吉安路) 顺元里弄口创办上海油画院,从开始创办画院起,周湘便有志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可以从事纯艺术的绘画,又可以从事工艺美术的两用人才。上海油画院成立后,当年7 月7 日,在该院创图画速成科。同年8 月5 日,他又在上述校址创办了第二所学校,即中西图画函授学堂,该函授学堂也是上海油画附属学校之一,其前三届的学生有丁慕琴( 悚)、张眉孙、王伟( 师子)、杨清磐、沈亦刹等。其后又于1911 年7 月19 日,创办背景画传习所,其校址在上海褚家桥宝安里( 后改为锦玉里) 第二弄堂口,从“背景画”三个字更可以看出,周湘的办学思路并不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纯艺术家,他同样注重实用美术领域的开拓。该所的学生陈抱一曾说,当时有学生二十余人,包括丁悚、刘海粟、陈抱一、乌始光等人。周湘的学生后来也是分成从事实用美术和纯绘画艺术的两批人。如学生乌始光在与刘海粟等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 年更名为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还被周湘在1913 年8 月9 日《申报》上指责为“贵院长伍君(乌始光)及贵教员”“误人子弟”。1915 年春,周湘组织洋画研究机构东方画会,同年创办华达广告公司,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一员。1916 年春,辞去一切职务,专心经营广告公司。
        函授学员丁慕琴( 悚),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父亲,曾在上海美专任教多年。后来则受聘于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从事香烟包装设计和报纸黑白广告的绘制。[4] 丁悚和弟弟丁讷兄弟俩,在画黑白报纸广告时分工合作,丁悚画报纸广告的人物部分,丁讷画广告中的烟壳、烟听。除此之外,丁悚还经常绘制封面,较早的封面设计,也有把月份牌上的时装仕女搬到书籍的封面上来,如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中华小说界》和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礼拜六》等,这种画法的设计师比较知名的有丁悚。他除在英美烟公司画黑白报纸广告外,还画其他广告,他画的黑白时装仕女《百美图》曾在《礼拜六》杂志上发表。30年代,他还在《新闻报》副刊新园林画漫画,是周湘学生中从事实用美术比较成功的一个。
二、徐咏清和以绘制月份牌广告画为主业的弟子们
        徐咏清(1880—1953),幼时为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孤儿院收养,向画家刘德斋(必振)和外国绘画教师学习素描、水彩画和油画。16 岁入同属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土山湾印书馆,从事插图创作、装帧设计。由于擅长水彩画和油画,曾与周湘、张聿光等人成立“加西法画室”,继而又独自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开设水彩画馆。徐咏清是我国20 世纪初期,从事水彩画教育的先行者,也是第一位在上海地区产生影响的水彩画家。其学生有杭穉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都是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的骨干力量,他们也同时设计绘制产品包装设计,因此可以说他的学生多数是从事实用美术设计的。由于擅长画风景,而不善画人物,故常与同时代的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绘制月份牌广告画,多用于人物的补景,如果从技法上分析,郑曼陀是画逝者肖像出身,擅长擦笔炭精画,而徐咏清擅长水彩画,这可能就是后来风靡一时的擦笔水彩画的来源,被广泛运用于月份牌广告的绘制中。
        徐咏清的学生杭穉英和金梅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就经常一起去印刷厂,找出郑曼陀的擦笔水彩画稿,研究擦笔水彩的画法。杭穉英1921 年辞职离开商务印书馆后,成立“稺英画室”,将金雪尘、李慕白等人纳入麾下,成为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创作团体。“稺英画室” 共有七八个人,画室鼎盛时期业务量最高时一年可以完成80 多张大型月份牌,独占当时月份牌广告半壁江山。出产的月份牌广告统一都签署“穉英”二字,将月份牌批量化生产。同时期的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公司,虽然自己有广告部,但也经常来请他画。杭穉英还设计过许多著名商标和包装装潢,如双妹牌花露水、白猫花布、杏花楼月饼盒等,成为我国第一代包装装潢设计师。
三、张聿光和他的两个著名设计师弟子
        张聿光(1886—1968)1904 年在上海华美药房画照相布景,1905 年到宁波盍智堂任国画教师,1907 年又返上海,在中国青年会学堂任图画教员,1908年在上海新舞台任舞台布景绘画师,曾与京剧革新家夏月润合作,在“新舞台”首先设计使用布景,改变了京剧的传统舞台面貌,为我国早期的舞台美术设计家。1909 年至1911 年间,在《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等报纸上发表漫画,他还为儿童读物作过插图。1914—1919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并参与创办研制生产绘画颜料的上海马利工艺厂。1926 年,进明星影片公司任美术主任,新华艺专、上海美专教授,至1928 年,任新华美专副校长。学生包括方涛、张光宇、谢之光、胡亚光、吴大羽等。
        张聿光的学生中,张光宇是从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工作经历最多的艺术家。张光宇(1900-1965),原名张登瀛,15 岁结识上海名伶武生张德禄,16 岁时经张德禄说情,为著名的京剧戏院“新舞台”的布景师、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的张聿光[5] 做学徒工,改名“光宇”。1918 年,经张聿光介绍,到孙雪泥创办的上海生生美术公司,在刚刚创刊的《世界画报》给主编丁悚当助理编辑,并开始以光宇为笔名在《世界画报》发表钢笔画和“谐画”(漫画)、插画。1921 年,张光宇来到南洋烟草公司广告部当绘画员,1927 年在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美术室任绘图员。在烟草公司,张光宇主要负责绘制月份牌广告及香烟壳子的花边图案,没有胡伯翔这些专门画美人的画家待遇优厚,于是他就一边打工一边自己办杂志。1928 年就与叶浅予共同主编了《上海漫画》,并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美术刊行社。此后,他开始关注工艺美术行业,以上海漫画会为核心组织形式,广泛涉及各种行业的设计事务,包括插图设计、服装设计、海报设计、装帧设计、家具设计、舞台美术与电影动画设计,甚至是火花和邮票设计。装饰手法新颖、形式多样,包括漫画手法,木刻,国画,水彩、油画,几乎所有的画种,都为他们所用。1928 年6 月,他与江小鹣、叶浅予、黄文农、丁悚、张正宇等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组织“天马会”九届年展,展览范围包括国画、洋画、摄影、雕刻、图案五类。他还编著了一本《近代工艺美术》,介绍与评论近代工艺美术。在英美烟草公司工作了7 年,1934 年,张光宇辞去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开始致力于出版事业,创办上海时代图书公司,任经理兼编辑及插画家,其后主持编辑了大量的漫画杂志。
        张聿光的另一位学生谢之光,189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曾师从周慕桥学习国画、油画。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以舞台美术、商业美术设计为业,后来成为闻名上海的月份牌广告画家。据传,当时谢之光一张广告画价值达到500 大洋。《良友》自1926 年创刊,早期的封面大多数是女性的黑白摄影照片,偶尔会出现谢之光类似于月份牌画法的画,称之为“七色画”的封面设计。
        自周湘、徐咏清、张聿光这些土山湾画馆的第二代学子开始,上海民国时期的现代设计逐渐步入正轨,活跃在最繁华的30 年代的现代设计师如乌始光、杭穉英、金梅生、张光宇、丁悚、谢之光等人,都是土山湾的第三代学生。除了西洋画,土山湾画馆还是当时中国彩绘玻璃“第一出品处”,除宗教用途外,在上海还应用于理查饭店、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这些高档场所。从那些标有“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出品”彩绘玻璃上,我们眼前似乎还闪现出那个西洋画馆和习画的师徒们,那是中国现代设计和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注释:
[1] 范廷佐(Joannes Ferrer, 1856),西班牙籍传教士,曾游学于罗马,1847 年被派往中国,设计建造了徐家汇教堂和董家渡大堂。他的艺术才能很快得到当时上海耶稣会院院长郎怀仁的赏识,并资助支持他扩展自己的画室,创办工艺学校,并接收中国学生学习绘画、雕塑及版画方面的技艺,构成了土山湾画馆的雏形。
[2] 陆伯都于1852 年由郎怀仁神父从浦东张家楼修道院选派到工艺学校学习,成为范廷佐的第一名学生,随后成为范廷佐的助手。当范廷佐于1856 年因病去世后,陆伯都继承恩师的衣钵,主持工艺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工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上。
[3] 刘德斋祖上为常熟大户,咸丰年间因躲避战乱,进入徐家汇天主教区。家族与著名的“江南教案”有关。
[4] 参见王震:“要真正认识周湘”,《美术观察》,2000.11,第53 页。
[5]1912 年11 月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学院”, 1915 年改名上海图画美术院。1916 年称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17 年组织校董会,聘请蔡元培、梁启超、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为校董。1920 年更名上海美术学校,1930 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研究显示初期由张聿光兼任校长,后来才由刘海粟担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