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潮州笔架山宋窑日用陶瓷器皿造型特征分析

  • Update:2012-11-10
  • 刘剑钊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
笔架山窑是我国宋代大型外销青白瓷烧制窑场,出产了大量的日用陶瓷器皿。这些器物不仅有鲜明的异域情调,还有宋代其它窑口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具备宋人赋予瓷器的那种清秀、含蓄、典雅、精致、宁静的艺术风格。所产陶瓷品种齐全,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及潮州陶瓷的延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繁荣,由于朝廷与文人士大夫尚古尚玉的文化思想及参与陶瓷的生产,使得陶瓷的造型与装饰艺术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政治文化中心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及磁州、耀州、龙泉等窑。这些窑址均有大量模仿古代青铜器与玉器造型和玉石釉面效果,如簋式炉、鼎式炉、琮式瓶等。地处南海之滨的潮州韩江东畔笔架山窑(又名潮州窑或潮安窑),因临江临海便于航运,唐宋时期已成为大型外销型青白瓷烧制窑场。所产陶瓷品种齐全,尤以日用瓷为巨,其造型特征与同时期北方主流窑
场有明显的不同,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
一、器型分类及特征分析
日用器皿按照使用功能一般分为食器、饮器、陈储器三类。
1. 食器类
在笔架山陶瓷器皿中,食器的产量最大,主要有碗、盏、盘、碟、杯等,其中碗、碟产量及现存最多。其器型特征以宋代为主,部分器型沿袭了唐代风格,如部分器底保留的饼足。大部分器皿造型与内地风格基本相近,只有个别器皿造型较独特,如敛口束口六出筋碗、莲瓣花口碗、折沿划花碟等。
其中,莲瓣花口碗、高足碗、菊瓣纹碗器型特征鲜明。莲瓣花口碗:侈口,口沿九个葵口,相应碗外壁压九条凹线,内壁九条凸线呈莲花状,碗内底划一弦纹,壁斜直呈60°,底腹急收,浅圈足,足壁外直内斜,形制典雅精美。(图1-1)高足碗:型一,口沿外撇,压六条外凹内凸线呈莲花状,上腹垂直,下腹圆润饱满。型二,敛口,口沿微外折呈一条凹槽,腹斜微弧呈65°,均深腹,足高占总高近30%。(图1-2)菊瓣纹碗:样式较多,主要有两样,一为撇口,深腹,外壁饱满,底急收。二为束口,口沿外一圈凹槽,上腹外凸,腹较斜直,下腹一圈凸棱急转内收。外壁均刻菊瓣纹,圈足较高。(图1-3、1-4)其余斗笠碗、唇口碗、卷口碗、敛口碗、葵口六出筋碗、撇口折腰碗、钵等样式与同时代其它窑器型较为相似,普遍修浅底心小圈足。
盘、碟在笔架山窑产品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有花口盘、葵口六出筋盘、敞口微撇折腰碟、敛口平足碟等。较有特色的是:撇口盘,口微外撇,中腹饱满圆润,下腹内收,圈足微外撇,部分盘心有纽扣大小凸起,盘内饰有卷草纹、篦纹、花瓣纹等放射式或独立式单独纹样。折口碟:口沿外折微下弯,腹直,下腹圆弧急收,高圈足,碟心微平、并饰划花瓣与篦纹,刀法娴熟流畅,在釉色的映衬下显清莹秀澈。(图1-5)

1. 1-1. 莲瓣花口腕,1-2. 高足碗,1-3、1-4.菊瓣纹碗,1-5. 折口碟,1-6. 高足杯与盏托


2. 饮器类
饮器以壶、瓶、杯盏为主,此类产品同样是笔架山窑出产量较大的品种,尤其是壶的样式最为丰富,除个别器型与内地部分窑口相似外,还有许多器型为本窑口所独有。
(1)盏、盏托、杯。唐宋时期,斗茶斗酒风气在全国盛行,陶瓷茶具在国内各窑口大量烧制。笔架山窑烧制的茶具主要有斗笠盏、唇口盏、莲花口盏、盏托等。较有特点的是:莲花口盏,六花瓣口,口沿与碗壁有六条外凹内凸棱,口沿微外撇,外壁斜直,下腹弧形内急收,个别盏内心有一豌豆大凸起圆点,小高圈足,圈足内微梯形内凹,足底微外撇,施釉不及底。盏托:又称“托子”,是放杯盏的器皿,盏托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圆形托盘,外沿压6 个凹口,中心高出托盘的托台,以放置杯盏,托台外壁饰斜旋纹,高圈足。托盘口径12厘米、高6 厘米、底径6.5 厘米。外形节奏变化较强,棱角转折锋利。高足杯:直口或敛口,圆腹,外壁上下划两道弦纹,弦纹间划竖弧线,高圈足、足外侈,足占杯高2/5。(图1-6)
(2)壶:瓷壶与瓷瓶在宋代是各地窑口最常见的品种,造型也多种多样,多数品种的造型基本相似,常见的有瓜棱执壶、注壶、梨形壶等。笔架山执壶式样比较丰富,遗物中以瓜棱形腹的执壶残片较多,喇叭形口,颈较长,壶流细长,还保留着金银壶的遗风,给人以秀美的感觉。其中以鱼形壶、凤首壶、喇叭口海水纹注壶等较具特色。
鱼形壶起源于唐代,在笔架山窑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宋代。该器型为一直立的鱼,嘴叼一喇叭型壶口,壶口外侈卷唇,壶口与鱼头之间一泥条连接作壶把手,鱼鳃下部置一弯曲细长流,鱼身布满鳞片,两侧有对称向外凸起的鳍,鳞片、鱼鳍排列自然富于节奏,鱼尾外扩呈椭圆作壶底,麻布纹平底。以模印手法完成,造型较为饱满写实,状态凶猛夸张。(图2-1)
凤首壶与凤首瓶:主要盛行于唐代,造型接近波斯金银器。唐以后,凤首壶基本上消失,宋代在福建广东沿海一代还有烧制。目前,我们还未发现该窑出土完整的凤首壶,只能以现有头部残件进行分析。凤冠作环状卷唇口,凤头中空,造型夸张,注重嘴、眼、眉等细节塑造,头尾合为一体,省略身体部分,尖嘴曲喙,首后一束羽毛弯曲上翘,颈部细长布满弦纹,壶体呈球状,肩部有较长管状流,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接,圈足,器形独特,修长精
美。凤首瓶特征与壶较相似,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侈。(图2-2、2-3)
执壶:笔架山窑的执壶造型多样,较典型的三种是直口瓜棱执壶、撇口海水纹执壶和唇口瓜棱注壶。直口瓜棱壶,直颈、颈下半部饰弦纹一周,丰肩、壶壁较直并压6 条瓜棱纹、下腹弧圆渐收、颈与肩置一扁泥条把手、把手中部两侧用力压扁呈纵向,考虑一是增加一点节奏变化,二是增加受力度,在肩反方向置弯曲流,圈足,整体外形简洁质朴、富有节奏感。撇口海水纹执壶:阔撇口,颈中纤细并修两条凸弦纹,丰肩,环肩刻一周二方连续菊瓣纹(笔架山窑执壶普遍采用的装饰),壶壁修6 条瓜棱凹凸线纹并划满海水纹,肩部两侧置细长弯曲流、曲柄,圈足外撇,流和柄上端高度相近,器形修长秀美,富有较强律动感。唇口瓜棱注壶:卷唇口短颈溜肩,直腹直底壶,平足,壶身上圆下方呈∩形,肩腹间对称置一环形柄和弯流,腹部压6-8 条凹凸瓜棱,造型稳重精巧,别具特色。(图2-4、2-5、2-6)
军持:也叫君迟或净瓶,源于印度,是僧侣游方时随身携带储水或净手用,瓷质净瓶盛行于唐。造型瘦高修长,直口长颈,颈中部饰一周外凸沿。笔架山窑军持为盘口板沿,颈部细长,肩部一上翘的短流,腹扁圆饱满,圈足,器形更显稳重。(图2-7)

2. 2-1. 鱼形执壶,2-2.凤首执壶,2-3. 凤首弦颈瓶,2-4. 直口瓜棱执壶,2-5. 喇叭口菊瓣海水纹执壶,2-6. 唇口瓜棱注壶,2-7. 军持


3. 陈储器
陈储器一般是用作存储酒、食物等用具,主要有罐、瓶等。
(1)罐:一般用做存储食物,笔架山烧制的罐器型与其他窑口比较略小,有四系罐、盖罐、水盂、折肩钵、渣斗、调料罐等。较典型的是:瓜棱四系罐:直口,肩较丰满,一或两条弦纹,口肩处置四个环形系,弧腹外鼓,压有9-12条竖凹凸瓜棱,下腹微弧内收,圈足。主要有两款,一款高宽比为3 ︰ 2,长圆形瓜棱腹,器型厚实饱满。另一款高宽比为3 ︰ 4,器型圆润小巧。(图3-1、3-2)渣斗:撇口颈部束收或折口直颈,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腹部压有6-10条凹凸瓜棱,圈足微外侈,造型与耀州窑花插近似。(图3-3)
(2)瓶:一般用作存贮液体,也可做陈设用瓷。笔架山窑出产瓶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弦颈瓶等,造型均具特色。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起源较早,北宋器形定型,早期为盛酒器具,后演变为陈设瓷。普遍形制特征为左右两边对称的“S”形构成基本型,线条优美柔和。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但笔架山窑玉壶春与其它窑口常见的玉壶春有明显不同,侈口,颈短斜直,下腹垂圆饱满,假圈足。(图3-4)
(3)梅瓶:流行于宋代,当时称经瓶,作盛酒用器。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瓶身修长,挺拔威武。笔架山梅瓶除保留瓶体基本特征,外形稍有变化,口颈稍宽,肩微削,外形显俏丽,端庄饱满,与前者比感觉一雄一雌,施釉不及足,口沿无釉,颈内施釉。(图3-5)
(4)弦颈瓶:卷口或盘口,颈略长细直布满弦纹,颈下部外扩,丰肩,腹微弧,下腹内收,足外撇,圈足,器型小巧玲珑。(图3-6)

3. 3-1、3-2. 瓜棱四系罐,3-3. 渣斗,3-4.玉壶春瓶,3-5. 唇口梅瓶,3-6. 折口弦颈瓜棱瓶


二、宋代潮州笔架山日用瓷造型特征与成因
首先,作为东南沿海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型民用窑场,受官窑器型与装饰风格影响较小。而大部分日常生活器皿,如碗、盏、盘、碟、罐等,器形特征与内地大部分民用器形较相似,体现宋代陶瓷的风貌及造型特征。在交通与信息较闭塞的年代,有此相似度,其原因是北方的连年战争,大批窑工随移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加入当地陶瓷生产,同时也融入北方陶瓷技术与特征。
其次,笔架山窑器型除了沿袭了唐、五代时期的传统式样风格外,融合了波斯萨珊王朝金属器皿造型元素。如部分器皿继续沿袭隋唐时期饼形足底,器型仍保持唐代陶瓷圆润饱满的造型风格,如撇口瓜棱执壶、卷口旋径瓜棱瓶。鱼形壶、凤首壶、凤首瓶等器物采用大量波斯金属器皿造型,总体造型修长,轮廓线富有节奏,部分器物转折处棱角像金属器那样分明,不像其它窑口转折处理那么圆润。
第三,作为外销型宋代潮州陶瓷,在对外陶瓷贸易中,同时保持了唐以来具有异域风格的器形特色与宋人含蓄内敛、尚玉,追求雅致的情调,并充分体现到瓷器的制作中。如号称“饶玉”的景德镇青白瓷(影青),其胎质洁白,釉色清莹如玉。而潮州笔架山瓷由于胎色青中闪灰,虽不及景德镇窑瓷质洁白透彻,但其瓷泥也有较好的柔韧性,易于塑造成型与修饰。在外形的塑造与胎体的修饰制作中,注重传统与外来元素的结合。所产陶瓷器皿不仅有鲜明的异域情调,同时也具备宋人给瓷器赋予的那种清秀、含蓄、典雅、精致、宁静的艺术风格。
总之,作为外销型的笔架山窑,所产陶瓷品种齐全,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对潮州陶瓷文化的延续以及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本文作者所在学校坐落于笔架山宋窑窑址上,在校内及周边山林遍及宋瓷碎片及窑具。位于学校西侧的韩江每逢洪水过后或枯水季,沙滩上散落有大量被冲出来的宋瓷或碎片(现
韩江建坝蓄水再无古瓷出水),均为潮州宋瓷研究提供详实资料。
[2] 本文陶瓷数据与插图均为作者根据藏友及本人收藏实物及标本测量绘制。
参考文献:
[1]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中华书局,北京,2008。
[2] 石少华:《龙泉青瓷赏析》,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
[3] 李炳炎:《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秋墨:《瓷器器形识别图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