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唐宋时期回鹘对汉族女性耳饰的影响

  • Update:2013-01-11
  • 沈 雁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唐宋时期,回鹘分别在敦煌和新疆地区建立政权,与汉族人民交往密切,使他们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了唐宋时期回鹘和汉族女子耳饰使用情况的异同,认为宋代女子的耳饰在造型和题材上与回鹘女子耳饰颇有渊源。
* 本文系20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号:09YJC760049)及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号:0902806-Y) 阶段性成果。

回鹘是今维吾尔族的前身,公元744 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其时回鹘“东极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1] 自是回鹘独雄漠南北百余年。在此百余年的时间里,回鹘与唐保持了密切关系: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牵制了吐蕃向唐的骚扰,唐先后下嫁宁国、咸安、太和公主于回鹘可汗等。基本上大家认为唐前中期的汉族服饰妆扮就颇受回鹘的影响,当时的一些记述如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让我们可以窥得一斑。但是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往往语焉不详,因为这一时期可比较的明确图像文献实物资料极少。
真正让回鹘人的服饰妆扮在我们面前鲜活生动起来是9 世纪中期以后,公元840 年,回鹘在漠北的政权瓦解,分多支向南向西迁徙,其中向西的两支分别在敦煌和新疆建立政权,前者在1028 年被西夏征服,后者在1209 年归顺于蒙古,这段时间正是唐宋时期。在此期间,回鹘在两地石窟壁画中留下了众多人物形象。回鹘服饰特征鲜明,但这两个地区都与汉族人民聚居区贴近交杂,且往来通婚,这使得他们之间的服饰妆扮相互影响成为可能。
本文拟探讨唐宋时期回鹘对汉族女性耳饰的影响,回鹘女子部分以敦煌新疆两地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为主要依据。

一、耳饰分类
本文中耳饰是指穿戴在耳部的装饰。按照耳饰形制的不同,还可将之细分为:耳环、耳坠、耳钉和耳珰。[2] 耳环是指环形耳饰,穿戴在耳垂上。耳坠在耳环的基础上形成,在圆环上悬挂一个或多个坠子,我们将其他直接挂在耳垂上的非圆形坠子也归为耳坠一类。耳钉是指以前后固定的方式佩戴于耳部,前端紧附在耳垂上以作装饰,相对来说体积较小,往往面积不超过耳垂。耳铛,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3],是将耳饰做成两头宽的圆柱体状,穿耳而过,此类耳饰需将耳孔撑得比较大。总体来说敦煌新疆两地图像资料中回鹘女供养人的耳饰形式多样,造型以耳环和耳坠为主,耳钉和耳珰极少。
耳部装饰在中国古代早有应用,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像上多有穿耳痕迹。但显然隋唐时期汉族女性极少穿耳戴环,相关时期图像资料上的女性人物形象极少能见到佩戴耳饰的,除了卷轴画,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说明问题。
如莫高窟第61 窟,是曹议金第三子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所建的功德窟,营建于后晋天福十二年至后周显德四年(947-957)。窟中有大量的女供养人形象,既有回鹘天公主形象,也有盛装的汉族贵妇人,这些汉族女供养人佩戴着富丽的头饰和颈饰,但并不配戴耳饰。当然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耳饰的记载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如欧阳炯词《南乡子》中对女子耳饰作了描写:“二八花钿,胸前如雪练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4] 这里描述的是一位卖笑女子。另外,张籍《昆仑儿》诗:“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5] 描写的也不是汉族女性。
这些至少可以说明唐代耳饰在汉族女性中应用并不普遍。另外也有个别的出土实物,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陕西咸阳唐贺若氏墓出土的一对纯金耳坠。耳坠主体是椭圆球状,上缀各色宝石,但墓主人口中含有一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金币,足见其于西域的关系。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不论男女,一直都有戴耳饰的习惯,对此的记录很多,如《南史·林邑国传》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6]
《梁书·诸夷传》称:“其俗男女皆袒而被发,以古贝为干缦。其王及贵臣……金环贯耳。”[7]。而一些耳饰的样式,经常被认为受少数民族影响,比如耳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8] 又如耳坠,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记:“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9] 足见就耳部装饰来说,汉族一度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汉族聚居区女子戴耳饰成为普遍的风气,始于宋。[10] 此后的元明清时期,耳饰都是女性的重要装饰之一,并常和簪、钗等饰物配套使用。宋代汉族女子的耳饰造型,丰富多彩,除了辽,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受到了回鹘的影响。

1. 莫高窟第409 窟女供养人耳环


2. 伯孜克里克第20 窟女供养人耳饰(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石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第215 页。)


3. 花托式金荔枝耳坠(图片来源: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华书局,北京,2010,第126 页。)


4. 伯孜克里克第62 窟右窟小窟女供养垂珠式人耳饰(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石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第232 页。)


5. 元垂珠式耳坠( 图片来源:俄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三秦出版社,西安,2006,第269 页。)

二、耳环
耳环造型简单大方,在西北少数民族中应用极广,不限于女性,也是男性佩戴最为广泛的样式,辽金图像资料中多有所见。回鹘女性中佩戴此类圆形耳环的比例颇高,典型的形象如榆林窟第16 窟后室甬道北壁的回鹘女供养人、莫高窟第98 窟主室东壁门北侧回鹘女供养人,莫高窟第108 窟东壁南侧女供养人。这三身女供养人绘制的时间都在五代,她们所戴耳环的主要特征是造型简洁,圆环粗大,看起来耳垂有一定的拉伸。莫高窟第409 窟女供养人的耳饰也可以归为耳环一类,但是造型上略有变化:圆环直径比前述的耳环大,圆环外均匀分布缀了几颗小圆珠,比前者多了几分精巧可爱。(图1)
就汉族聚居区域来说,简单的圆形耳环也有出现,比如河北井陉柿庄9 号宋墓出土的耳环,就是将一铜丝弯成一个圆环,尖端挑出,以便穿戴。也有在此基础上略作了变化的,如湖南常德三湘酒厂出土的一对金耳环,式样也是简单的圆环,但圆环并不完整,只有一半多,看起来如一个月牙。又比如江西彭泽北宋墓出土的一对耳环,整个耳环由一根金丝绕成“S”形,穿耳处最细,渐渐变粗,在尾端收势,整个外轮廓还是带有圆意,也可以看成耳环的一种变化形。相比较而言,汉族女子的耳环往往环小且细。显然汉族女性一旦喜欢上耳部饰件,就要在上面加上各种装饰,打造得美轮美奂,将各种装饰手段发展到极致才罢休。所以这种造型相对简单的圆环耳饰并不是最常见的式样,最多见的是各种花式耳坠。

三、耳坠
1. 花托式耳坠
此类耳坠,或有圆环相套,也可无。造型上特征鲜明,最突出的是耳坠的上部由三片或四片花叶组成花托,花托下可以是累累果实,也可以是舒展的花朵。如伯孜克里克第62 窟前壁左侧的回鹘女供养人所戴耳饰,花托下由四个圆球组成一个菱形,恰如垂着累累的葡萄。伯孜克里克第20 窟主室门内右壁内侧两身女供养人也戴此类耳饰:第一身的耳饰上部有两个圆环相套,花托下舒展出三片修长的花瓣。(图2)第二身女供养人所戴的耳饰上部与前一身相同,但花托以下的耳坠造型恰似一个倒喇叭形的花朵,又似一个吊钟,尾部垂着四个小珠。
与此意趣相同的耳坠,可在宋代实物中找到,常德桃源三阳港镇株木桥村万家嘴宋砖墓出土的一对金耳坠(图3),上部是四片花叶,下面是一串果子,由于果子上面有菱形纹路,被认为是荔枝造型。[11] 到了元代,还延伸出花叶下一整颗绿松石或其他宝石的造型,其造型渊源也可追溯到这里。
这种耳坠造型都取自花草,以植物花卉为题材是女性耳饰的一大宗,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北庭回鹘佛寺遗址S105 殿西壁八王分舍利图下的女供养人,所戴耳饰的坠子如一个倒垂的花蕾。江苏无锡扬名宋墓出土有以瓜果枝叶为装饰的金耳坠;河南洛阳邙山宋墓出土有以花蝶为装饰的金耳坠。
2. 以人物为题材的耳坠
耳部装饰还有一类是以人物为题材的,所谓的人物,常常是仙人。西千佛洞第16 窟中的回鹘女供养人的耳饰,耳坠的造型是一个迦陵频迦。在佛教中,迦陵频迦又称美音鸟或妙音鸟,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通过其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娱乐佛、供养佛、以达到“法音宣流”的目的。[12]
把迦陵频迦作为装饰,最早出现于北魏的石刻上,唐宋时期盛行一时,元代仍有较广的使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地区出土了一元代迦陵频迦金帽顶(内蒙古博物馆藏)。金帽顶模压而成,近似半球形,分上下两层装饰,上层相间錾刻四个人首鸟身的迦陵频迦和四个菩萨,下层为八大金刚形象。西千佛洞第16 窟的这一身女供养人由于发式为博鬓,遮住了双耳以及部分耳环,所以目前我们不能看到耳环的上部,但耳坠迦陵频迦装饰非常清楚,以红线勾勒,呈圆形,外圈缀了六颗圆珠,圆珠上尚可看到残余的绿色。应该非珍珠而是玉石一类。
宋女性耳饰也时用人物作为题材,比较典型的是化生童子。如济南宋金窖藏出土的宋代金莲花化生耳饰,一童子站在莲花上,两边有密集的曲线装饰,应是想表达仙人衣裾飘飘的形象。
3. 垂珠式耳坠
垂珠式耳坠的坠子呈上小下大带有圆意的垂珠样形。体积比较大,从图像上看约与耳朵的长度相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伯孜克里克第41 窟回鹘母子供养像中的母亲所戴耳饰,高昌“俄文Z”号庙西墙壁画上的女供养人,第62窟右侧小窟之女供养人也戴着相似的耳饰。(图4)
垂珠式耳饰在元代女性形象中最为多见,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木屋模型绘画中的女性所戴垂珠型耳坠,形式与新疆壁画中的回鹘女供养人垂珠耳饰几乎完全相同。(图5)扬之水认为如璎珞一般的滴珠形耳环,造型来源可以追溯到菩萨妆中的璎珞及耳饰。[13] 而宋元时期回鹘女性所戴的垂珠式耳坠,应该可视为更直接的来源之一。

结论
回鹘男女一直都有佩戴耳饰的习惯,回鹘女子的耳饰造型丰富多彩,汉族女子普遍戴耳饰的风气始于宋,并延绵至清。其题材造型与回鹘都有一定的渊源:如花托式耳坠、垂珠式耳坠;以植物花卉、人物为题材的耳坠等。所以宋代汉族女子的耳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回鹘的影响。

注释: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一七,中华书局,北京,1975,第6121 页。
[2] 吴静芳等:“ 敦煌莫高窟中古时期耳饰研究”,《敦煌研究》,2005.8,第58 页。
[3](汉)刘熙:《释名》卷四,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北京,1939,第74 页。
[4](五代)赵崇祚编:《花间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1958,第103 页。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中华书局,北京,1960,第4339 页。
[6](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八,中华书局,北京,1975,第1949 页。
[7](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北京,1973,第795 页。
[8] 同[3],第75 页。
[9]( 明)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1937,第127 页。
[10]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华书局, 北京, 2010,第120 页。
[11] 同[10],第126 页。
[12] 赵丰、金琳主编:《黄金·丝绸·青花瓷——马克·波罗时代的时尚艺术》,艺纱堂/ 服饰工作队,2005,第30 页。
[13] 同[10],第1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