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泉州东西塔和福清瑞云塔雕刻的差异窥见古塔的世俗化表现

  • Update:2013-08-25
  • 孙群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以泉州东西塔和福清瑞云塔为例,通过比较它们雕刻题材与排列方式的差异,探究古塔雕刻艺术的世俗化进程,反映了佛塔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神圣的宗教建筑,逐渐演变成具有儒、释、道以及民间传统观念的多功能建筑。
关键词:古塔、佛教、雕刻艺术、世俗化

原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崭新的佛塔样式,它的演变轨迹清晰地体现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凝聚着古人深邃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中国古塔是一座庞大的雕刻艺术宝库,其中雕刻题材的演变体现了佛塔功能性质的世俗化。因古塔的雕刻内容极为丰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所以本文仅以泉州东西双塔和福清瑞云塔为例,通过比较它们雕刻题材与排列方式的差异,探究古塔雕刻艺术的世俗化进程。[1]

东西塔和瑞云塔均为楼阁式石塔,它的浮雕艺术分别代表了宋代与明代福建地区石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审美意趣。东西双塔分别建于公元1250 年和1237 年, 塔每层嵌有16 尊佛教人物浮雕,两塔共160尊,在须弥座上还有40 幅佛传图、48幅鸟兽花卉图以及16 尊负塔侏儒。这些雕刻将佛教人物等各种形象以及佛传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佛教精神。瑞云塔建于1606 年,塔身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布满了400 余幅精美的雕刻,有佛、菩萨、罗汉、高僧、金刚、力士以及狮、奔马、玉兔、鹿、猴、花卉、树木、山水等形象,题材众多,堪称明代石雕的精品。东西塔与瑞云塔的雕刻创造于不同时代,前后相距达350 余年,作为塔的装饰艺术,这些浮雕既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许多差异之处,反映了中国古塔不断世俗化的发展历程。[2]

一、雕刻题材与排列方式的差异

因东西塔是由泉州开元寺的僧人主持建造的,具有浓厚的佛教义理和妙胜的含义。东西双塔分别代表东方娑婆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塔的雕刻题材完全符合佛教的中心思想。东塔雕刻以5 种佛教修行的境界即五乘为标准,从第1 层到第5 层依次为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形成尊卑有序、层次分明的佛教人物图,表现了东方娑婆世界的情景。西塔所代表的极乐世界宣扬众生平等,所以,人物排列没有东塔如此分明的等级次序,而是相互穿插,每一层都有佛、菩萨、罗汉和高僧像。瑞云塔是由当地官员倡议修建

的,具有佛塔与风水塔等多重功能,所以,雕刻的内容和排列比较自由,不仅有佛、菩萨、罗汉、僧人等人物,还出现了大量与佛教关系不大的题材。通过对比东西塔和瑞云塔雕刻题材以及排列方式的差异性,可以窥见中国古塔雕刻艺术演变的状况。

1. 佛菩萨造像的差异

东塔的佛菩萨雕刻严格遵照五乘来排列,因第4 层与第5 层分别代表菩萨乘与佛乘,所以,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等均在第4 层,第5 层则有释迦牟尼佛、圆佛、通佛和三藏佛等。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从2 5 层,都有菩萨造像,如第2 层的妙音菩萨、香积菩萨,第3 层的无名菩萨,第4 层的观世音菩萨、月光菩萨,以及第5 层的清凉菩萨、宝昙华菩萨等。

瑞云塔佛菩萨像所在的位置相比东西塔隐蔽了许多,如塔第1 层塔壁除塔门外,其余7 个面每一面塔壁佛龛上方有并列5 尊结跏趺坐的佛像,但动态统一,刻画简洁,体量较小。2 7 层塔壁外面,并没有佛菩萨像,只是在每层塔心室的佛龛内安放佛像,而只有第3层塔心室佛龛两旁各有一尊普贤菩萨骑象雕像与文殊菩萨骑狮像。另外,每层通往上一层的阶梯上方,分别雕有一小尊观世音菩萨像。总之,瑞云塔的佛菩萨造像与其他内容的雕刻相比,数量少,体积较小,造型变化简单,而且均位于较次要的地方,可以看出,造塔者无意强调这些佛菩萨圣像,在整座塔的浮雕中只起了点缀的作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东西塔雕刻在布局上特别强调佛菩萨形象的威严,而瑞云塔的佛菩萨像更像是其他雕刻题材的配景,这说明东西塔更加注重佛教意蕴的缔造与渲染,而瑞云塔的佛教气氛比较薄弱。

2. 高僧、罗汉、神将等人物造像的差异

东西塔高僧、罗汉造像的位置是遵照佛教中的规范顺序排列的。东塔第23 层分别是声闻乘和缘觉乘,所以高僧、罗汉等像均集中在这两层,其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如寒山、拾得、丰干、玄奘、道宣以及布袋和尚等作为声闻乘都在第2 层,而属于缘觉乘的阿难、迦叶、普化、目连尊者等都位于第3 层。代表西方净土的西塔各层塔壁都有高僧和罗汉形象。东西塔的高僧、罗汉造型较端庄华丽,包含较强的宗教意蕴。 瑞云塔每层塔壁都有不少高僧、罗汉造像,数量比佛菩萨像更多,排列顺序也颇为自由。第2 层至第7 层塔壁和佛龛两边的高僧、罗汉像是瑞云塔雕刻中较为突出的塑像,每尊高僧、罗汉像刻画得十分生动幽默,突出人物动态和表情,性格鲜明,充满生活情趣,就像是将寻常百姓的生活状态加以提炼与夸张,有着典型的世俗化印记。东西塔高僧、罗汉造像颇为严肃,具有宗教神秘感和威严感,瑞云塔高僧和罗汉从动态到表情都比较活泼,更加具有社会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趋向于世俗化特征。

东西塔还有不少神将和金刚造像。东塔第1 层代表人天乘,因此神将和金刚像数量最多,如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天王和四大金刚神,他们全部武士装束,威风凛凛,孔武有力,有着不可一世的气概,承托了佛教的崇高地位。瑞云塔只有在每层塔门的两边立有神将形象,7 个塔门共12 尊。这些神将是瑞云塔雕刻中最高大的塑像,其中第一层塔门两边的神将,面含微笑、披坚执锐,神采奕奕,一手执剑,一手放在胸前,有着明代武将的衣着特征。比较东西塔与瑞云塔神将等的造型,瑞云塔神将远没有东西塔神将来得威武和严肃,而是显得温文尔雅,贴近百姓的生活,有着文人的气质,充满亲和力。东西塔和瑞云塔须弥座上的负塔侏

儒力士,造型动态基本相似,唯一明显不同的是,瑞云塔有两尊侏儒用手握着海螺使劲地吹着,而同样,西塔也有力士在吹口哨,但只是把两个手指放在嘴里吹。瑞云塔的这两尊力士真实地反映了福清当地海边渔民的生活场景。

东塔须弥座束腰还有许多佛教故事,里面的人物具有写实性特征,传递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如童子求偈、舍身饲虎、雪山苦行等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而瑞云塔的一些人物场景,摒弃了这些哲理深奥,甚至有些悲壮的佛传故事题材,把人间的美好生活情景搬到塔上,如第5 层塔壁上的几组僧人图,像是在相互嬉戏玩耍,少了许多宗教意味,却多了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情调。

总体看来,东西塔的人物形象更具宗教威严感,而瑞云塔的人物却有着民间生活的世俗化意趣。

3. 动植物造像的差异

东西塔的动物雕像除了双狮戏球和二龙抢珠中的狮子和龙等少数动物是瑞兽,其余如马、象、兔、羊、猪、鸟、蛇、鹿、虎、狮、鼠等大都具有佛教故事中的比喻含义,包含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瑞云塔的动物形象均为民间常见的瑞兽,有龙、凤凰、狮、麒麟、马、鹿、鹤、猴、兔、金翅鸟、喜鹊等,具有吉祥的象征含义,无不体现造塔者祈求幸福与平安的心理。瑞云塔上的这些瑞兽不仅具有某些佛教内涵,而且还兼具儒家、道教以及民间风俗的观念。总体看来,东西塔的动物更具佛教义理思想,瑞云塔的动物则有喜庆、吉祥的象征性,反映了当时官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生动有趣的瑞兽之上。

东西塔的植物与山水雕刻是作为佛菩萨等圣像的配景,东塔的40 幅佛传故事中众多的植物和山水图像皆是为了衬托佛教故事。瑞云塔的一些植物与山水却是作为主要形象来表现的,如莲花、兰花、菊花等图案。其中,瑞云塔的大幅假山造型颇为奇特,具有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颇具生活气息,说明福清当地文人墨客向往抒情悠闲的生活情趣。东西塔的植物、山水形象只是佛教故事里的配景,处于次要位置,所占面积较少,瑞云塔的山水植物具有文人气息与民风民俗特色,面积也较大,反映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民众普遍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瑞云塔与东西塔相比,佛菩萨圣像明显减少,而更贴近民间的罗汉、动物、植物、山水等造像和图案增多,在塔壁上占据较重要的位置,且风格鲜明,是福清民风、民情、民性的集中体现。而且,同样是佛菩萨、高僧、罗汉以及动植物等,在形象上也有很大差异,东西塔造像严谨、粗壮、雄健,而瑞云塔造像则清秀、俊美、飘逸,因此,可得出一个结论,瑞云塔雕刻比东西塔雕刻更具世俗化特征。

 

1. 东塔

2. 西塔

3. 瑞云塔

 

二、文化渊源的区别

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艺术的差别,反映了佛教世俗化的进程,这与它们相异的文化渊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1. 建造背景的区别

唐末五代以及两宋是福建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寺院数量为全国之最,泉州佛教也呈上升趋势,此时是泉州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寺院拥有大量的财富,工程浩大的东西塔便是僧人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东西塔雕刻全部依据佛教的仪轨进行,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与观念。因此,东西塔雕刻极具佛学内涵,非常成功地营造了庄严的佛教氛围,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说教性,充满强烈的宗教震撼力,是宋代泉州佛教极盛的标志。

中国佛教在明代发展缓慢,已经失去唐宋时期的繁荣,而且由于与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此时的佛教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中,与民风民俗进一步协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佛塔逐渐转化为更具地域特色的风水塔。当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大量建造风水塔,而位于龙江畔的瑞云塔就是由一批福清官员和儒生倡建的,是一座蕴含一定佛教意味的风水塔。儒生们热衷于科举取仕,求取功名,建造风水塔也是一种感情与精神上的寄托。瑞云塔具有佛教、风水、航标等多重功能与含义,因此,塔上众多的雕刻除了与佛教有关联的佛菩萨圣像、高僧、罗汉、莲花、狮子、龙凤、力士等外,还出现了许多与儒学、道学以及民俗有关的其他形象,如马、鹿、鹤、猴、兔、喜鹊

等。瑞云塔雕刻把明代士大夫及民众的思想、情感、观念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被寄予保佑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昌盛繁荣,永享禄寿,加官进爵等作用,反映了倡建瑞云塔官员们浓厚的儒家思想,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2. 文化内涵的区别

建造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功能性质和文化内涵的差异。东西塔雕刻体现了纯粹的佛教教义,有着至高无上的宗教气氛,对佛教徒有一种宗教的威慑作用,而瑞云塔雕刻则表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思想与民俗特征,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包含了人的品格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创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建筑作品,将神圣世界同现世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和谐圆满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佛塔世俗化的文化现象。从瑞云塔的雕刻可以体会到,它的造型样式与表现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仪轨的制约,反映了佛塔中国化的特色。东西塔雕刻寄托了信徒们对佛教的无比崇敬,瑞云塔雕刻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的向往,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现实的生活气息,相比东西塔那些威严、高大的圣像,更接近于人间平凡的生活。

佛塔原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信徒的虔诚崇拜,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外观发生了变化,而且雕刻内容也不断创新,其雕刻本身所蕴含的佛性魅力在唐宋期间还基本保持着较为浓厚的佛学内涵,而且大多数塔均被看做是佛陀的象征。泉州东西塔雕刻传递着标准而正宗的佛教义理和哲学思想,近千年来,佛教徒总会绕塔或拜塔,直到如今,每天仍然有许多僧人和信徒,顺时针环绕东西塔,以求福德利益。明代开始,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纯粹的大型佛塔已大为减少,各种风水塔不断增多。人们已不再满足单纯对佛教的抽象崇拜,而是更加关注现实利益,礼塔的对象也由单纯的佛教徒扩大为官员与普通大众。所以,诸如瑞云塔等具有风水意味的塔,更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雕刻内容也随之改变,在题材上儒释道三教合流,更加趋向给予人们现实得福的利益。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题材的差异性,正反映了佛教世俗化、民族化与本土化趋势的表现。

东西塔雕刻完全根据佛教思想信仰,服从佛教偶像崇拜和礼仪需求,宣传佛教观念,而瑞云塔同时具备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了明代古塔对实际生活的积极关注,最大特点是吸收了儒家的功利主义思想,追求当下的幸福,改变了佛教纯宗教信仰的初衷,成为一种颇具世俗化的建筑。

 

4. 西塔塔壁雕刻

5. 东塔金刚造像

6. 瑞云塔武士造像

7. 瑞云塔麋鹿造像

8. 瑞云塔莲花造像

 

三、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的发展历程

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的差异性,体现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是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被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我国佛教文化在魏晋时期已初具规模,到了南北朝时,趋于兴盛,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而元代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佛教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佛教思想与民间信仰相互结合,成为一种整合世俗社会的工具,这也是明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特色。[3]

唐宋时期,佛塔还具有较为纯正的佛教功能与佛学内涵,宋代以后,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禅宗得到快速发展,它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的观念,使原本威严、神圣、高深的佛学逐渐进入普通、平常的世俗生活,淡化了佛教高不可攀的神秘气氛。伴随着佛教在我国不断地中国化与世俗化,也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学与道教学说的融合,佛塔以及雕刻已逐渐由单纯的佛教功能,演变成具有儒、释、道,以及民间传统思想观念的建筑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世俗化的趋向。从泉州东西塔雕刻到福清瑞云塔雕刻题材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既有的民族意识将佛教文化消融吸纳过程的一个侧面反映,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文思想的追求,也决定了艺术的取向,这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必然趋势。[4]

结语

如果说东西塔雕刻展示了深奥的佛学意味,那么瑞云塔雕刻不仅渗透着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还洋溢着世俗人情的诗意光辉,使之成为既和谐又矛盾的建筑。在这里,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渐减弱,崇高的佛性与俗世的人性在塔建筑的雕刻中得到统一。在佛教世俗化的过程中,古塔雕刻艺术形成了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等特征,这种雕刻内容的转变,在福建古塔以及全国古塔中具有广泛的相似性。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肃穆、庄严的佛塔,终于变得亲切与温和,这也是中国古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反映了佛教世俗化发展的脉络。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本文为2012 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泉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人文价值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批准编号2012B111)。

 

注释:

[1] 张驭寰:《中国佛塔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第92-97 页。

[2] 王寒枫:《泉州东西塔》,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92,第27-35 页。

[3]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第11210243 页。

[4] 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2009 216-2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