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先秦祭祀礼俎形制考─解析中国先秦时期礼俎家具的形制特征

  • Update:2013-08-29
  • 黄永健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礼俎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祭祀功能的特殊家具。文章通过对古代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和解读,考证了礼俎形制变化的内因在于适应古代祭礼文化的需求。本文从先秦祭祀礼用俎形制的起源和发展入手,详细考证礼俎的形态、结构、装饰和使用制度,并阐明礼俎在中国古代家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初期阶段[1],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在生活中多敬畏自然,而产生了宗教与祭祀活动。随着阶级制度的逐步完善,祭祀礼仪成为古代社会国家集权制度的工具,使得服务于祭礼的家具大量涌现。家具是我国古代礼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许多古代家具的形制都是因礼仪规定而逐渐发展成熟的,礼俎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实例。

 

一、礼俎祭祀功能的起源

按照家具的功能系统分析,俎属于承载具部类,为几、案、台、桌的早期雏形。然而,俎不仅是古代起居生活用具,而且常作为祭祀或宴饮场合使用的礼器,它的功能与形态也因此被赋予了浓郁的礼制文化属性。《论语·卫灵公》有“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的说法,以“俎”和“豆”的器具组合指代世室承继的祭祀礼法。《说文解字》认为:“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2]“半肉”是指古代祭祀使用牺牲,列肉块(半肉)为主,故置牲肉的案成为祭祀礼仪中非常重要的器具,并且将其使用功能和程序纳入相应的礼制规定。此外,俎就是切肉用的砧板,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语义。李宗山先生认为早期形态的礼俎就是来自于原始砧板。[3] 但是,礼俎却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礼典,被儒家奉为“治人之道”,强调“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4]。祭神祭祖,敬畏天地,四时以拜飨,祭礼有“追养继考”的社会功能,在古人起居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据《礼记·郊特牲》篇记载,国家祭祀天地时以“鼎俎奇而笾豆偶”之数为法度,严格执行礼仪各个环节;而《周礼》明确了由膳夫[5] 专门负责祭祀礼的饮食,他必须掌握俎的使用功能和陈设规定,亦关注礼俎家具的形制与工艺要求。

 

二、四代礼俎形制与风格的变化

祭祀礼仪所使用的家具类别中,礼俎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通过考证古代文献,如《礼记·明堂位》关于“俎用梡嶡”的记述和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所描绘“梡俎”、“嶡俎”、“房俎”的形制发展,可断定礼俎是上古明堂祭祀主要的陈牲承载家具。《礼记·明堂位》阐述了俎的形制发展过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6]根据这段文献考证,各个历史时期礼俎的名谓也与其形制特点紧密相联:远古(尧舜时期)用“梡俎”,即面板垂四足的形态结构;夏代用“嶡俎”,以枨距连接前后两足为形态结构;殷商用“椇俎”,俎足呈弯曲状形态;周代用房俎,侧视形态结构似房屋状而得名,如图1所示。礼俎的使用兴盛于“四代”,除尺度比例与木质髹漆形式相同外,四代用俎的造型与结构都产生了变化。

 

1. 有虞氏用“梡俎”

有虞氏,即“舜”,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国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舜率众祭祀禘祖时使用的陈牲家具就是礼俎。唐代孔颖达认为“虞俎名梡”,梡是一种平面板下有四足的家具,而汉代郑玄直接将“梡”定义为俎类家具的源始。梡俎形制非常简单,这是虞舜时代“尚质”文化反映。古代文献提到“有虞氏尚质”的两层内涵:其一,虞舜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造物以功利为主,梡面直接使用切割牲肉的砧板,加四个矮足以供陈设;其二,原始社会部落“天下大同”的政治性质不存在任何带有阶级性、奢侈性和异特性的修饰表号,梡面四足符合其风格特征。

 

2. 夏后氏用“嶡俎”

夏后氏指禹及其子启建立的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 年),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举国上下更加重视祭祀礼仪,因此对于礼俎家具的形制要求亦愈加严格。夏俎曰嶡,郑玄释为“蹷”,专指俎足中央加横枨的形制结构特点。嶡或蹷有两种功能意义:一为“距”,足间加横距,距是加固或防止俎足歪斜不正的结构附件,依郑玄注《仪礼·少牢馈食礼》“俎距,胫中当横节也”[7] 的释义,俎距形制具备牲体之数的功能;二为“鸡距”,指雄性鸡足后突出的趾尖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8] 的记载,鸡距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特指俎足间的横距。

嶡俎在两端中足加横枨,为后世几、案、桌等家具形制中重要的结构手法,横枨的出现不仅可以加固家具腿足承力性能,而且成为家具造型艺术的风格表现。阮谌(字士信,汉代人,生卒年无考)的《三礼图》认为,同梡俎形制相比,嶡俎在足间加了横枨,其主要原因在于“夏世渐文”。“文”与“质”是相对的产物,夏世嶡俎尚文相对于有虞氏尚质,这是两代俎形制之间的主要区别;“文”是指俎形制具备审美的内涵,反映了这个时代祭祀用俎成为宣扬礼制的工具化符号。

 

3. 殷人用“椇俎”

椇是古文献记载的植物,全称为“椇枳”,树高约三四丈,叶圆大如桑叶,可入药,果似橘,不能食。椇枳枝桠盘结,曲桡错叠,极少有直木,这里用作“椇俎”的隐喻,形容殷俎之足弯曲如椇。陆机(公元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草木疏》有“椇曲来巢,殷俎足似之”的描述,说明在殷商时期俎足演变为弯曲形制。

 

4. 周人用“房俎”

有周是大兴礼乐的时代,礼制家具品类繁多,样式殊异,且极尽巨细的礼仪环节使俎形更加成熟。周俎继承了前三代俎形的特点,平面若案,四足若椇,嶡距托柎,而形制在礼文意义上也更加深远。记录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文献《礼记·明堂位》提出“周以房俎”的概念,《诗·鲁颂》里也记载着“笾豆大房”的礼器制度。郑玄释“大房”为装饰有玉器的俎具,形制特点表现为案面下四曲足,间有横距,两端足下各有柎。“柎”有两种解释,一是泛指器物的足,二是指花草植物的子房[9],古文献中称“花柎”为“房”,也就有了“房谓足下柎”的解释[10]。然而,郑玄为代表的古代礼经学者们认为,“大房”或“房俎”的称谓与建筑礼制有关。

在“毛诗传笺”的文献中,郑玄根据四代俎的名称性质,如梡、嶡、椇、房,推断礼俎家具名称是由其形制演变而定义的。梡者四足如案,嶡者横距,椇足曲桡,“房”则由俎的形体似房屋而命名。清代学者黄以周根据“郑笺孔疏”及众礼家旧说,按图示详细说明了周俎似堂房的原因。如图2,周俎的侧视图非常明显地划分出堂前房后的格局。侧视一端两个弯曲的俎足,其间有横枨,似乎是建筑墙壁或隔断将室内大堂平面拦腰截断;俎足为柎,也是房的别称,似堂后的东西房;横枨与地之间的空间是下间,仿佛是堂后的寝室。

前堂后室与东西两个房建筑布局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明堂建制。[11] 明堂建筑空间的功能是祭祀与布政,其平面的设计与营造以“前堂后寝”格局为制式,前堂高伟宏阔,可以用于朝觐或祭祀活动;堂后设东西房和后室,私密隐蔽,为燕寝之处。房俎家具一般用于明堂祭祀,形制上与明堂空间相似,这是一种更加符合礼制要求的结构,凸显出礼制家具与礼制建筑空间的密切关系。

总之,周代之前,有俎无案,战国时期出现了案类家具形制,经历了汉唐的发展成为了丰富的承载类家具体系。然而,唐宋时期桌类家具的出现,促使俎退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历史舞台。明清时期,具有祭祀功能的俎被供桌、长案所代替,直到现代我们还可以在民间见到与礼俎功能相近的桌案家具。

 

1. 四代礼俎形制结构特征,据聂崇义《三礼图》编绘。

2. 据清代黄以周撰《礼书通故·名物图》。

 

三、祭祀礼与礼俎形态的关系

祭祀用礼俎的主要功能是盛放带骨的牲品,即“折俎陈骨”;豆与俎配套出现,是盛黍稷或肉酱的器具。后世学者认为,骨为阳,肉为阴,列俎为奇数属阳,陈豆为偶数属阴,家具的使用规则与配套数据都是为祭祀礼中“惠”与“均”的象征意义而服务[12]。祭祀礼仪过程中分俎豆之数,需按照身份与地位的贵贱严格控制,这种惠泽均平制度是政事功力的基础,即是“为政者不可不知分俎之事也”的道理。因此,祭祀礼不但确立了礼制家具的使用规范,而且直接影响着礼俎符号化的形态构成。

尽管礼俎的风格在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差异,但是礼俎形制的尺度和结构大致相同。历来学者认为俎形尺度大约为:长二尺四寸(约今55.44 厘米),广一尺二寸(约今27.72 厘米),高一尺(约今23.1 厘米),有云纹或兽纹作为装饰。礼俎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为漆俎,一为雕俎,二者均可以有玉饰。文献“旧礼图”曾记载:“礼俎两端以漆赤,中央黑,众臣子用俎加饰云气,天子用俎需以犧饰之。”[13] 这里是指以黑与赤两种色彩的漆进行髹饰,将俎面分成上下端,以满足区分盛放祭祀牲体不同部位的功能。俎面上端陈列牺牲的肩、臂、臑(牲体前肢的下半截)部位,下端陈列牲体的胳膊部位,而俎面中央陈列脊、胁、肠胃。礼制要求不同规格的牲体部位摆放于礼俎的上下端和中央位置,为了使用方便,俎面须以漆饰色彩来划分功能区域。至于孔颖达在“明堂位”注疏中提到的“云气”和“犧饰”(牺饰),则是礼俎使用等级的装饰符号。如今我们极少见到木质的礼俎家具,较难推断其装饰艺术风格。然而,在出土的先秦青铜器中却有大量牺纹与云纹。《说文》曰:“牺,宗庙之牲也。”专指宗庙祭祀礼中使用的纯色牲畜祭品,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青铜的牛形尊,即“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礼俎家具中的牺饰盖以祭祀畜牛为形,饰求华美,仅供天子祭祀使用。云气纹是先秦青铜纹样里比较普遍的装饰符号,譬如商周青铜鼎上镌刻的“云雷纹”或“卷云纹”等,其造型为方形或圆形的回纹。礼俎家具的“云气”纹装饰应与之同,带有古代神秘主义色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等级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家具属性包含众多社会意义,其形制与功能被统治阶级所谙熟,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古礼祭祀制度要求家具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承担“列牺牲”、“铺筵设几”之供奉功能外,还需要昭示出伦理观、道德观、封建社会秩序观、宗法观念和儒家教义等精神文化内容。礼俎家具有起居生活的功能意义,但是在祭祀的场合内被赋予了象征追养继孝、宗庙社稷和治世惠均的深刻内涵。因此,礼俎形制和结构特征具有传达礼制文化的符号功能。

 

黄永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中国古代家具史研究一般将先秦至两汉时期界定为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初级阶段。

[2]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俎”字列为“且”属,而“俎”字中的“且”指“薦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因此,礼俎是祭祀中专门承载牲肉的几案。

[3] 李宗山编著:《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2001,第70-79 页。

[4] 这是《礼记·祭统》中对祭祀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所做明确定义。

[5] 相关内容可参阅《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膳夫”司职的描述。

[6](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北京,1989,第855 页。

[7](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98 页。

[8] [7],第2109 页。

[9] 花柎,草木子房,即植物学中所说的被子植物器官,于雌蕊之下,孕育种子。

[10](清)黄以周:《礼书通故》, 王文锦点校, 中华书局, 北京,2007,第1964 页。

[11] 明堂是古代行政与祭祀的主要建筑场所,相关内容可参阅《礼记·明堂位》。

[12](元)陈澔注本:《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70 页。

[13] [10],第196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