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利玛窦与明末插图

  • Update:2013-11-21
  • 冯晓娟,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晚明时期欧洲基督会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宗教的同时,带来西方绘画,并以宗教画作为结交中国社会各层面的有效手段,在印制宗教书籍和宗教画的过程中,促进明末插图的发展,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画风。

 利玛窦于 1583 年来到广东肇庆,至 1610 年在北京病逝,在中国将近30年。他采用“知识传教”的方式,在传教的同时,将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化传播到中国,他不仅是宗教传播的使者,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利玛窦对明末插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传播西方绘画作品,传授西方绘画原理,用中国木刻雕版翻印西画和带插图的书籍,促进了明末中西合璧画风的形成。

一、以画传教,与社会各阶层交好
利玛窦虽不是最早将西方绘画作品带入中国的人,但他是最早将西方绘画观念传授给中国的人。他开辟了西画传入中国的有效途径,在“知识传教”的过程中,展示和传播宗教画成为向社会各层次交好的最简单的方法。
1583 年,利玛窦与罗明坚来到肇庆,当时的老百姓与外国传教士时有冲突发生。利玛窦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化解矛盾 :他在教堂展示地球仪、日晷、自鸣钟、三棱镜、地图、油画、西洋纸张等西洋物品,供人们参观 ;他开办图书室,展示西方带来的各种图书和在中国翻译刻印的宗教书籍,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西方图书馆”。欧洲书籍精美的纸张、精致的印刷、烫金封面的装帧,都令观者赞叹不已。与利玛窦交厚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 :“携其国所印书册甚多……纸如云南绵纸,厚而坚韧,板墨精湛。间有图画,人物屋宇,细若丝发……”在南昌、南京和北京传教期间,利玛窦向中国观众展示了他们复制的许多优秀图书,其中有纳达尔的《福音史事图解》。这部书以图为主,共有插图 153 幅,辅以介绍耶稣生平的文字。里面的插图是根据威廉克斯与德•奥斯作品复制的,两位都是当时西方绘画大师,他们采用的透视法与明暗法使绘画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欧洲当时最新的写实主义风格。此后,这本书的插图成为中国基督教绘画的主要参考图本之一。除了展示宗教书,利玛窦还印制大量的圣像、带有插图的圣经手册分发给信众,因为他发现栩栩如生的圣像不仅吸引百姓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教义,甚至有老百姓将圣母像当做观音像挂在家里敬拜,治好了病,从而对圣母深信不疑。
利玛窦注重教堂的建设,秉承欧洲教堂绘制壁画的装饰传统,以圣经绘画劝化民众。1585 年,罗明坚和利玛窦在肇庆建设的第一座教堂“仙花寺”,由知府王泮亲题匾额。教堂采用欧洲建筑风格,堂中布置各种西洋物品,吸引了很多民众前去参观。“仙花寺”中厅圣堂上原来供奉一幅圣母像,由于总是被误以为是观音菩萨,后来换成了耶稣像。此后在其他地方建立的教堂也都如此布置。1600 年进京会试的徐光启就是在途中拜访南京教堂,被悬挂在中堂的天主画像所打动,肃然起敬地跪拜,从此与基督教和中西文化传播结下渊源。这些用于教堂装饰的画像最初是从欧洲带来的油画作品,后来由在中国的传教士画家复制成壁画。由于需要绘制的壁画数量越来越多,人手不够,教会便开始培养中国画家。利玛窦从澳门调遣乔瓦尼的学生倪雅谷、游文辉等来到内地,奔走全国各地传教点,负责教堂绘画。1610 年利玛窦病逝后,游文辉返回广东继续作画,并教授当地人西洋油画技法。
利玛窦深知,在国内建立传教基地,必须得到官方的支持,因此他采用了“知识传教”的策略,结交高官士绅,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将宗教潜移默化地传播开来。利玛窦将从西方带来的三棱镜、钟表、油画、铜版画等作为礼物赠送给达官贵人,以博取好感。例如,利玛窦、罗明坚刚到肇庆时为了结交知府王泮,用西药为王泮的儿子治好了病,又赠送给他西洋镜、油画圣母像、意大利花边织物等礼品 ;1595 年,利玛窦到南昌传教,赠送给建安王朱多的厚礼中有卧时钟、天文仪、玻璃、圣像、书籍、世界地图,后来又应建安王的要求写了《交友论》;1600 年利玛窦在南京前往北京途中,路过济宁,与李卓吾先生相约拜见漕运总督府粮道刘东星,赠送给刘夫人一幅由游文辉临摹的圣母像油画 ;1601 年与利玛窦义气相投的冯应京被皇帝下狱三年,利玛窦赠送自己写的《天宝实义》手稿和耶稣像一幅,供其在狱中研读、敬拜。利玛窦后来在《中国札记》中说 :“实际上正是这有趣的东西,使得很多中国人上了使徒彼得的钩。”
利玛窦从传教的艰辛中深刻领悟,如果没有皇帝的准许,传教是无法稳定的,进京面圣是他的首要目标,但是多次努力均告失败,直到 17 年后才将贡品成功进献皇帝。1600 年5月 18 日,利玛窦携庞迪我神父和礼物再度赴京,于次年 1 月 24 日抵京,向万历皇帝奏表贡品 :“……谨以原携本国土物,天帝图像一幅,天帝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图一册、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1]神宗对西洋贡品件件过目,看到天主像和圣母像时惊呼“此为活佛”,并将圣母像转赠给皇太后,栩栩如生的圣母像令太后视而生畏。神宗很想知道西洋皇帝的服饰,于是利玛窦又向神宗献上铜版画一幅,绘有教皇、皇帝、贵族、平民等各穿礼服,并用中文对画面做详细注解。皇帝嫌画上人物太小看不清服装样式,命宫廷画师在利玛窦的指导下复制放大此画。后来皇帝又要西洋宫廷图,利玛窦献上威尼斯统帅府图,神宗大笑西洋皇帝把宫殿建在水上不及北京宫殿宽敞坚固。由于皇帝对贡品的赏识,尤其是对自鸣钟的偏爱,利玛窦获准在北京居住,经常进宫修钟。
皇帝对西方绘画的兴趣起到了“自上而下”的影响效应,社会上层也都对西画纷纷关注,利玛窦进贡的西方画作,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强烈的震撼。姜绍文在《无声诗史》中对西洋画家的技艺赞不绝口,表达了中国画家和观众刚看到别开生面的西洋画时的激动心情。利玛窦在寄回欧洲的信中说 :“这些中国人看了几本西洋画册,惊得目瞪口呆;用何种刻版能印得如此鲜艳?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是用笔来着色。”[2]与利玛窦在韶州传教的龙华民也曾于 1598 年致信罗马教会,要求多寄画册 :“……西洋画有阴阳明暗,俨然若生,为中国画所未有,故中国人颇为爱好。”

1. 程氏墨苑中的圣母抱幼主


2. 张卿子像,(明)曾鲸

二、改作西画,催生中西合璧画风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时,西方印刷设备未能一起运来,仅依靠从西方携带的和在国内临摹的少量绘画作品,难以满足信众的需要。那些带有插图的圣经书籍深受信众欢迎,很多人要求翻刻。于是利玛窦利用当时中国成熟的木刻雕版技术翻印宗教画和书籍。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在国内流传的宗教画是利玛窦带来的四幅圣经教义的插图,收录在《程氏墨苑》中。此书的编撰者是明代著名出版商和制墨家程大约。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和对西洋文化的兴趣,1605年程大约去北京拜访利玛窦,将利氏赠送他的四幅铜版画收录进了《程氏墨苑》第六卷中,每幅画所配的汉字注解短文,也被收入《墨苑文•卷三》。这四幅由西方铜版画改作而成木刻版画的插图,成为此书的一大特色 :画面上有洋楼、十字架等景物,圣母一图中上有天使、旁边有美丽的图案,各图上方有英文标题,下有“SMARIA”字样和“1597”字样,短文的汉字均标注罗马字读音,这是首次在中国印刷书籍上出现阿拉伯数字。《墨苑》中的这四幅圣像插图在构图、人物造型、黑白阴影等表现方面,以及刀刻手法都明显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是首部用中国木板雕版“改作”西洋铜版画的作品。利玛窦借助此书取得了传教的进展,《墨苑》中圣像插图及文字解说是最好的圣经教科书,其中刊刻精美的《圣母子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信徒对圣像的需求。
之后,传教士们进一步刻印独立插图本圣经书籍。与利玛窦一起工作的龙华民主张到农村去传教,面对不识字的民众,带有插图的圣经书籍非常实用,可以看图理解教义。江浙闽一带精湛成熟的图书刊刻技术,为已经熟练掌握汉语的传教士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这些翻印书籍如今都已不存在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中文天主教插图书籍是《诵念珠规程》,也是根据前文所提的《福音史事图解》翻刻的,1619 年由利玛窦之徒罗儒望在南京出版。书中有插图 15 幅,线条、人物形象、构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中国画的痕迹,与当时的金陵小说插图相似。由于此书对原画的改动较大,传教士们并不满意。17年后,另一位传教士艾儒略在福建再次翻刻《天主出像经解》, 此书插图 57 幅,透视、明暗、构图、人物比例、动态都基本保持西画原貌,将铜版画精细的网状线蚀刻线条,转化成细腻流畅的木版阳刻线条,既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又有木版画的特色,显然对中西画法的结合已更进一步。两书的插图变化显示,中国画家在与传教士改作西画的过程中接受西方绘画在构图、透视、明暗、阴影等方面的观念或元素,逐渐摸索出中西结合的新风格。

三、传授画理,介绍明暗、透视原理
利玛窦是最早将西方绘画的明暗和透视学原理介绍给中国的人。他在出使中国前,在耶稣会罗马学院刻苦学习了天文学、几何学和绘画,不仅深谙透视画法,而且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将透视学运用于绘画的技法熟练掌握,成为传播透视画法的最佳人选。
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了利玛窦如何讲解西洋绘画中明暗的关系,分析在不同光线照射下,产生明暗立体的变化,并对比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西洋绘画的最早记录,开启了西洋画法的第一课,他对西洋绘画言简意赅的描述,被中国美术教育沿用了 400 多年。
明末的一些画家在与利玛窦的交往中,吸收了明暗、透视画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画风。利玛窦在南京传教期间,与南京的画家交往频繁,对金陵画派和金陵插图都产生了影响。金陵画派的代表:曾鲸的人物画,吴彬、龚贤的山水画,都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画风,在构图、空间、色彩、透视等方面风格独特,有别于传统国画。利玛窦与金陵出版商也交往密切,这大概是因为他经常要用木刻雕版印刷宗教书籍、宗教画。在与出版商、画师合作过程中,传授了透视、明暗的原理,影响了插图创作的风格。金陵环翠堂主人汪廷讷与利玛窦交好,环翠堂出版的《环翠堂园景图》,堪称金陵插图的代表作,绘画风格有明显的透视关系。画面构图繁密,园林山水、建筑人物繁多,空间安排得疏密有致,远近相宜。此外,万历、崇祯时期的《西厢记》、《金瓶梅》、《隋炀帝艳史》等文艺小说、戏剧插图,人物姿态生动、结构准确,室内外景物、家具与人物的关系、比例等都能看见透视手法的运用。可见,明末的书籍插图风格,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1629 年,传教士毕方济著《画答》一书,在画理上进一步扩大了西画的传播。

结语
利玛窦“知识传教”的策略对宗教传播和西方绘画的传播,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此后的传教士沿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利用绘画、书籍、宗教三者相配合,使中西合璧的画风,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

注释 :
[1]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译著集》,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第232页。
[2](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北京,1983,序言第23页。

参考文献 :
[1] 罗光:《利玛窦传》,学生书局,台北,1979。
[2] 江文汉:《明清期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知识出版社,北京,1987。
[3] 朱赛虹、曹凤翔、刘兰肖:《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 , 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2008。
[4] 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6。
[6](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一、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7] 蒋栋元:《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第18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