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冷战阴影下的新希望: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 Update:2010-06-03
  • 周志
  • 来源: 2010年第6期
内容摘要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各参展国在世博会上都表现出和平的竞争姿态。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承载着无数期盼与梦想,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文明发展、人类团结和平的曙光,证明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充满新的希望。


三、场馆建筑:创意的汇集
        1958年世博会与历史上的世博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参展国在展馆设计、展示布置和展品选择上,都在突出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开始注重对思想理念的演绎,这与过去的世博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为以后的世博会提供了典范。

        由于是战后第一次世博会,各国对参展非常重视,竭尽全力在这个创意的舞台上争奇斗艳。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法国馆顾问工程师R.萨尔惹认为: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要倾向为“技术”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不是偶然的。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整个博览会中具有价值的建筑物,曾似百花齐放地,在现代建筑技术革新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以往各届博览会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出色的建筑艺术作品。[6]其中,国家馆之中的美国馆、法国馆与西班牙馆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最吸引人的场馆建筑,而企业馆中则以柯布西耶设计的飞利浦馆独领风骚。无论从建筑还是工程的角度看,其精彩之处都在建筑技术的巨大革新、设计上的标新立异和对主题的独到诠释上。

1.法国馆
        作为承重结构的一种,悬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但很多人都认为,悬索结构真正取得较大发展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特别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得到了淋滴尽致的发挥[7],充分展现了悬索结构与建筑空间创造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法国馆和美国馆都是悬索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法国馆的主题为“为人类服务的技术进步”,其结构宛如一座巨大的钢质三角帆。法国馆的设计者吉莱(Guillaume Gillet,1912-1987)创造性地采用由一个支点出挑的巨大悬臂梁和平衡杠杆,支撑起两个拼接的菱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整个展馆的金属网络、固定接头装置、附属支撑都固定在建筑外部,所有结构重量都集中在惟一的受力点上,而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墙壁基本是悬空的。从外部看上去,其平面形状如同飞碟,而且建筑物内部的展区非常宽广,对于设计和布展十分有利。[8]

法国馆外观及内景

2. 美国馆
        美国馆的主题为“美国的人文主义”,由著名建筑师爱德华•斯东(E.D.Stone,1902-1978)与哈登事务所(P. G. Harden & Associates)设计,建筑是一个直径104米,柱高22米的透明圆柱形建筑。该建筑是按照自行车轮的原理建造,采用了圆形双层悬索结构,中间是一直径达92米的圆形箍,以便拉住向四周辐射的悬索。自然光从轮轴(圆箍)处投射下来,照亮了位于展馆正中的圆形喷水池,水池的周围则保留着原址上的自然树木。美国馆不仅是二战后运用悬索结构的最具表现力的建筑之一,它那纤细的柱廊、细腻分格的漏窗、薄薄的屋檐还无不渗透着“典雅主义”(Fornalism)[9]风格的韵味。

美国馆

3. 西班牙馆
        西班牙建筑师何塞•安东尼奥•科拉莱斯(José Antonio Corrales,1921-)和莫松(Ramón Vázquez Molezún,1922-1993)设计的西班牙馆,采用六边形的伞状结构作为基本单元,重复设置130组六边形,形成像蜂窝一样组合的展馆建筑,以适应地形的变化,避让基地内的树木。建筑的立面采用玻璃和转,窗框和门框采用铝合金,屋面采用透明材料,同时利用各个单元的高度差形成天窗,使室内光线充足,产生轻盈的外观效果。

西班牙馆外观及内景

4. 飞利浦馆
        飞利浦公司展馆由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设计,引起了公众的特别注意和轰动。这次他为飞利浦公司设计的企业展馆是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壳体结构,平面由完全自由的曲线组成,空间形体则是根据双抛物线的几何法得出。建筑产生了不同方向连接的不对称屋脊,外观如一顶帐篷覆盖在地面上。在此之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帐笼式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这一建筑造型的影响。[10]在展馆里,飞利普公司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媒体方式将色彩、音乐、形象语言融成一体,不仅为未来展览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对环境、心理体验进行了实验,更为成为日后的多屏幕电影、幻灯播放和多媒体艺术的早期雏形。 

飞利浦馆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