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耄耋巨著,学界楷模——读《服饰中华: 中华服饰七千年》有感

  • Update:2012-07-25
  • 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5期
内容摘要
《服饰中华: 中华服饰七千年》
作者:黄能福、陈娟娟、黄钢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 年9 月

        当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摩拳擦掌,决心努力奉献的时候,我院年逾八旬的老教授黄能福先生的又一部宏伟巨著《服饰中华: 中华服饰七千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下隆重出版了!作为晚辈,我为先生大作的面世而欢呼,为先生耄耋之年笔耕不止的奋斗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感动,为我们文化界、学术界的又一丰硕成果,为我们中华服饰文明得以系统研究和弘扬而雀跃!
        我们中国文化根深叶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世界现存的、而且健康发展的古老文明的唯一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文化。过去,我们曾创造过许多辉煌,丝绸就是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和服饰文明的伟大贡献,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直接启发了西方人对“丝”的人工合成的构想。从地理环境上看,起源于黄河文明的中国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尽管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又一次又一次地统一,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的国度,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波及并影响到周边国家。
        中国人性格温和,胸怀宽广,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纵观中国服饰史,可以发现,从古到今,至少经历过六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这是中原农耕民族对富有机能性的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引进与学习;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主动学习先进的中原服饰文化,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三次是大唐盛世,中国文化与西域文化充分交流,各种胡服盛行;第四次和第五次是蒙元、满清两个游牧民族统治时期游牧文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与丰富;第六次是辛亥革命以来,西方服饰文化的普及。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服饰文化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巨大的包容性不仅使其内涵极其丰富,而且,也使其极具生命力。
        自上世纪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许多设计师和服装品牌都努力在本土文化中探寻创作灵感、智慧和发展契机。相信黄老的这部宏伟巨著一定会在我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老自1953 年起师从沈从文先生,开始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工作,历数十载,教书育人,
        克服各种生活的困境与考验,完成了一部部学术巨著,屡获殊荣,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重视对考古文物的考察,将考古发掘的服饰实物成果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是黄老这部新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先生一贯的治学方法。根据对考古文物资料的论证,先生将整个中华服饰文明的跨度推至七千年前,全书以时为序,囊括从原始社会至民国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内容,正文约30 万字,彩图2809 幅,黑白图574 幅,详细介绍了从古到今的服装形制、服饰制度、服装材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和纺织技术的变迁过程,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风貌。这是一部基础理论研究专著,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和基础理论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正在致力于品牌建设,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的服装产业,对于那些志在立足本土,寻求创新的广大设计人员,对于正在高校攻读的广大
学子也都是难得的福音。
        本书是黄老一边用放大镜,一边用颤抖的双手辛勤耕耘的成果,许多图是先生自己一笔一划临摹复制的,可以说集先生毕生之心血。作为学生,我常常为先生那执着的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也为先生那平实而谦虚的为人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所感染。我们一定以先生为学习楷模,努力继承这种精神,为弘扬祖国的服饰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