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

  • Update:2014-09-01
  • 化雨
内容摘要
作者:(美)约翰?亨利?梅尔曼
译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
社会文物司(科技司)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 年12 月

文物从埃及、希腊、中国等古国的穷乡僻壤发掘出来,千里迢迢地运到西方大博物馆里,在人类多半部文明史中,这都是常态,可称为“艺术帝国主义”时期。究其手段,可略分为四种:军事侵略首当其冲,自古罗马以来,战胜一方洗劫全城珍宝,凯旋后公开展示,炫耀战功,已成惯例。其二是投机智取,帕台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是凭借政治威逼与金钱利诱,最终落户大英博物馆的。其三,文物分成,合作发掘、平分所获的做法在20 世纪70 年代之前颇为盛行。第四个原因归结于全球的殖民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物都源源不断地从被殖民国流向殖民国。这四种方式造就了西方的普世性博物馆,它们秉承启蒙精神,汇集各地文物,搭建出全球文明史的知识框架,在这一点上成就卓著。而在去殖民化与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今天,来源国追溯、返还文物的呼声也持续不断。这本文集就是双方理性对垒,共商前景的研讨成果。
除了法律、道义与保存、研究能力上的争议,双方的交锋可简单化为两种立场:民族主义者认为,文物包含众多的传统信息,在来源国观念、习俗的系统中文物可得到更好的理解;国际主义者则认为,任何古物都是历史上多次文化交融的产物,在今天的民族国家格局中容易遮蔽相关性的信息,而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相互理解比各执一词地强调民族独特性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