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写在前面》

  • Update:2014-11-04
内容摘要
作者:方晓风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书中集合了他任《装饰》杂志主编期间为每期刊物亲子撰写的卷首语内容,共有80余篇,近10万字。

这些文章是方晓风7年主编工作的见证,也是《装饰》杂志7年选题思路和构架的缩影。每篇虽为千字文,但均围绕当时中国设计界的热点,本着“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宗旨,关注中国制造、城市发展、世界设计、日常设计等诸多方面,且文辞恳切,收放有度,可读性极强。文章思维精到、论证切当,时时闪耀出思辨之美,亦可视为我国设计艺术界今年思考和探索的一份成果和结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涵盖当时中国设计学科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方晓风也力求在此种探索一种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设计批评话语。
方晓风新书《写在前面》开国内原创艺术批评先河



《写在前面》是一本关于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书,在国内艺术批评领域可算极为稀有。

以下为部分内容:

《设计批评,何以可能?》

2012年1月

设计批评如果成为一张高尚的标签,则其堕落也在可以预见的不远处。
 
又是新的一年,新年伊始就以“设计批评,何以可能”为题发问,可视为一种姿态,毕竟批评是学术媒体不可回避的责任,批评之不彰,首先需要反躬自省;同时这个选题也是顺应和期许。顺应的是社会多个层面都提出了吁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将“当代设计艺术批评理论体系研究”辟为一个申报方向,随着学科升级,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无论是现实语境的催促,还是设计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都是急切的;期许的是,从现在开始我们能有良好的心态、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来有效推动设计批评的开展。

所谓吁求的反面往往就是缺失。设计批评之必要,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而设计批评之难行或者缺席也有目共睹。现状并非鸦雀无声,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缺乏呼应,或有零星言论,难成气候。近年来,在几次重大设计事件发生的当口,不乏激烈的言辞,但实践者仍是我行我素,批评之挫败似成定局。然而,现实的走向并非如此悲观,大道之行,必有一番因果机缘在其中,有心人不会坐视扭曲的结果成为主流。

批评是让人保持清醒的唯一有效手段,因此在所有学科的建设中都不能有批评的缺席,设计并没有超然的地位。真理如果可以归约为明确的话语和规范,则面临沦为教条的危险,真理唯有在对话中显现,批评实乃专业领域内的一种对话方式。设计有自己复杂的语境,商业而使人逐利,行政而使人畏权,顺从取悦较易生存,如果但有谄媚,何来批评?当然,真正的对话也非谩骂,批评的两端并无高下之分,批评的态度在于真诚的交流,切磋砥砺,相互倾听,才是对话能延续的基础。设计批评如果成为一张高尚的标签,则其堕落也在可以预见的不远处。批评并非对话语权的争夺和控制。

既是对话,则双方都要受到检验。批评者如不了解设计或缺少实践经验,就无法与批评对象对话,更难与设计实践形成互动。批评的力量来自洞察力,洞察力来自历史经验的研究,设计史的研究是设计批评的基础,批评的开展也需要基础建设。今天这个时代,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批评还需要开阔的视野。凡此种种,可知设计批评的开展是一项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本期特别策划从“问题”入手破题,乃是希望设计学界探讨使设计批评成为可能的路径,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术”和“学科”的发展,尤其对于远非领先的中国设计,更显必要。本期……每篇文章均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也可视为设计批评的实践个案。设计批评理论的系统建设可能还要待之以时日,个案先行或许是更可操作的路线图。

……

器以载道,文化复兴离不开设计的具体成果,批评正是为了更好的创造。
 
方晓风新书《写在前面》开国内原创艺术批评先河


本书由曾获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赵健教授担纲整体设计指导。设计不求花哨另类,但求务实贴切,且不乏简约理性。全书设双目录,目录Ⅰ以时间为序,以关键词为目;目录Ⅱ则以五大主题分类,以特别策划的主题为目,五大主题分别为立足当代、关注本土、设计伦理、设计历史、设计教育。读者可以按时间顺序正常阅读,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主题做索引性查阅,每类主题都会关切当代中国设计的热点,无关结论,但有求索。

方晓风,1969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装饰》主编。1987年起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07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主要著作《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技艺名园赏析》以六种语言出版,《建筑风语》获评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近年来尤为关注设计伦理和中国本土设计理论及实践,同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内容涉及建筑和园林设计、策展及设计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