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清华美院2010届环境艺术系本科毕业生

  • Update:2010-07-20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2010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类本科毕业创作
       
        毕业设计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开始,这也标志着特定年龄段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就要走进真实的世界中去了,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中的设计可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作业,好像离乌托邦也相距甚远。但走向社会多年的设计师们,却往往非常怀念这段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翅膀的岁月,在现实约束、矛盾冲突、技术难题、资金限制等消磨着他们创作的激情时,回首这段象牙塔里的时光,找回着最初的理想。
环境艺术设计是与人的行为充分融合的,在设计中,实体与空间此消彼长,无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容纳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生活容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专业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很多同学在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对景观的理解,以及景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人是做为主角出现的。他们以不断扩张的城市存在的问题为例,处处表达了对人的充分尊重,并将城市与人作为息息相关的生命体,注意到彼此的影响与相生共容。很多同学不仅意识到景观的视觉美感,更将复杂的业态与功能糅合,同时注意到其意象与空间氛围与主题的对应关系,营造出诗意且恰如其分的环境。在遇到历史片段的问题上,也有意识的将历史与现代结合,注意到时间在空间中的表现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贾萌飞、彭喆的“都市混合器”针对大城市中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的问题,探讨同时包容不同阶层的消费空间可能性,以高度开放的公共活动作为“协调者”来混合。李巧玲、张颢的“‘蓝色港湾’植物与设施设计”,则是以人们最基本的行动轨迹,交汇点上人产生活动的机会。
郭晓磊、申杨婷的“蔓生——中关村西区环境综合设计”城市问题,更注意到城市是个有机的活体,人们在城市森林中生活,很形象地将建筑与植物的生成相关联,建筑与景观、街道等的地上与地下部分,比作称植物的根系与枝蔓,那么,都市与自然的关系不言而喻,对于远离自然的都市人来说,城市景观,人文景观,室内与室外的多重平衡是城市与人和谐健康的生长与生活的关键。
苏靓的“星刻——国建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以天文、星象为意象来源与形象元素符号,星空广场等主题的公共区、生活区与区域景观设计,不但从造型、逻辑、景观节点上对应了天文台的主题,还营造了科技感、神秘性、趣味性,以及诗意的氛围。
刘杰的“中欧论坛会址艺术家村景观规划设计”艺术家村项目包含了多位艺术家的住宅及工作室、美术馆、会所建筑。墨的消溶为意象来源,将人的密集与疏朗比喻成浓淡墨在水中的消溶,水为环境,墨与水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喻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者的理想是艺术要融于生活,而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意象具有禅意和美感。
潘梅林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城壕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注意到既保护城墙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要保护城壕村的历史信息、文化气氛和空间形式,即现代设计和历史信息相结合。
相比于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思路虽稍显单一,但比较务实,很多同学以清华美院的教学楼作为对象,对其进行了理想化的空间改造。室内空间与人的距离和尺度比景观要精确的多,与人的生活和心理都更为密切,大家都意识到了实地调研和切身体验的重要性,而大学四年的空间体验也是最好的实践。
刘晓静的“住网——清华美院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社区式交流环境营造”是具体针对清华美院教学楼使用后带来诸多不便而设计的。场地调研和使用者调研,她认为由于空间闭塞,交通不畅所导致的交流障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设计围绕交流展开,以功能、交通为切入点,并结合“社区式交流”这一概念主题进行立面与空间形式的设计。力图创造出适合清华美院现有建筑,并方便师生使用的公共交流空间。
王宇迪的“清华美院展示空间改造设计”则以衣食住行的为视觉元素,在人流视线分析中,通过平面视线与仰视视线,将不同专业的前厅做了重新设计,可辨识度大大增强。
这些大部分还处在概念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我觉得对于同学们来说,弥足珍贵,毕竟,梦想总要照进现实,但现实也是实现梦想的舞台,祝福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永远保持“善意”的理想和认真的态度。(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