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体验世博丹麦馆

  • Update:2010-09-28
  • 钟梅

丹麦印象
北欧从地理位置来说离我们相对遥远,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丹麦的影像同样也是模糊的,大多知道那是个遥远的国度,那里有安徒生和美人鱼的故事和那座海边的雕像,而我对丹麦的另一个认识还来自于多年前读的一本有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书:丹麦著名建筑师杨•盖尔写的《交往与空间》,这本书某种意义上是对追求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的一种反思,自1971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的设计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记录了许多以丹麦城市为代表的许多欧洲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的细节,印象深刻是书中对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适合步行;适合驻足停留、小坐;适合观看、聆听与交谈;如何创造街道的宜人尺度、适合步行的尺度步行道的长度与宽度、坡道与台阶的设置、创造柔性的边界等等细节设计的体验都有很多细致的探讨。对于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就如何创造更适合居住、更适合交往、更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仍然值得建设者、设计者借鉴。而在作专业书籍看的同时,我也对书中记录的哥本哈根以及丹麦其他城市的宜人不由心存向往,也是带着这样的情愫,走进了丹麦馆。


步入丹麦馆,内心不由会将眼中所及与书中记录的城市对照联系起来,于是这次“丹麦馆之旅”变成了一次有趣的逻辑比对。而在丹麦馆细致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中,可以深深的体验和感受到:设计师试图通过展馆空间的设计将丹麦 “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展现在每个人眼前,它将有关丹麦城市的种种信息传递出来,引导你去认识这个遥远的国家、遥远的城市,走进丹麦馆宛如走进了丹麦的城市,走进了丹麦人的生活。


建筑整体构想VS丹麦的印象
丹麦馆的设计方案,由BIG协同Arup和2+1设计而成,丹麦馆建筑基底面积只约有300平米,而场馆建筑面积不到3000平米,在这样一个小巧的展馆中,如何阐述城市乃至国家的概念是很有难度的,但最终展馆设计却成功的不仅展示了有趣的建筑和结构创意,也体现了丹麦精神。


图1 展馆外观

整座建筑将造船厂预制的钢结构幕墙覆以白色,体现丹麦的航海传统,外墙钻孔的设计及其图案构筑出丹麦大都市的剪影,同时也让建筑的内外空间流动起来,站在展馆外,人们也可以隐约看到展馆内的灯光和活动,整个建筑为曲线螺旋的圆环造型,轻盈灵动、素雅谦逊,就如展馆中将丹麦与中国的各种对比数据中透出的谦逊中带着自信一样,整个展馆从外观看来同样也给人这样的印象。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