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之“觞”——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省区市联合馆观感

  • Update:2010-09-29
  • 周志


结语——遗憾与希望
在动手写本文之前,上网查了查资料,非常奇怪的一片溢美之词。笔者在此并非是想唱反调,各省市的展示设计也并非一无是处,确实也称得上亮点频现。但是总体而言,遗憾还是存在的。


首先,主题定位的错位。前面已经提到过,许多省市的场馆主题都定位在自我宣传上。实际上,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大舞台上,宣传本身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展馆来表现自身的作为,展现各省市地区在解决所面对的不同城市、文化、民族与生活问题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而这种表现,不是仅仅通过对外诉说就能够达到的效果。一个场馆就如同一个人,让世人认识与了解自己,有时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辞,而是需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处事原则以及行动和作为。就如同境外场馆中的优秀之作英国馆、荷兰馆、西班牙馆等等那样。世博会向世人展示的,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形象。


此外,省区市各场馆更明显的一点缺憾是设计语言的不整体。几乎所有场馆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问题并没有集中全力去呈现,而是试图利用仅有的空间和展示手段呈现出更多的内容,似乎生怕人们不了解自己。实际上,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以前面一再提到的安徽馆为例,该场馆无论在外观造型还是内部空间的展示设计都有独到之处,多媒体影像技术也运用的恰到好处,但是仍然还是在本来简洁明快的展馆内部摆放了天然灵璧奇石、和县猿人头盖骨、新石器时代纹面人头陶塑以及芜湖铁画、洪滨丝画等展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摆放这些珍品的用意是美好的,但其确实与该场馆的整体设计风格有着巨大的冲突。此外,山西馆的外墙采用了节能环保的粉煤灰砖作为主材料,上面还用LED灯箱组成闪烁变幻的图案,这些先进的设计手段令其外观显得颇为时尚。但是,该馆在前后门的位置却摆放了两个精美华丽、雕廊画柱的古典式门楼,与整个墙面在形式语言上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甚至令人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所谓的中西结合、土洋结合,应该不是指这种强制粗暴的混搭吧!



再有,从各展馆的展品陈设来看,还显得眼界局限,过多集中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上。翻阅网上关于省区市馆的网页,几乎千篇一律会提到各个展馆的所谓“镇馆之宝”。其中大多为精雕细琢、材质贵重、价格不菲的“工艺美术珍品”。比如江苏馆的镇馆之宝《螳螂白菜》,号称是全国最大的一棵翡翠玉雕大白菜,据说是一位工艺美术大师耗时4年才雕刻完成的,目前这件玉器价值超过1.3亿元;河南馆的一件巨型香樟木根雕《清明上河图》,据说由福建35位艺术家和工匠历时5年精雕细刻而成,媒体称其估价为5.6亿元;如此等等。看来,不论我们设计界如何解释“工艺美术”与“设计”这两个词的联系,公众们(包括各级政府)仍然把工艺美术视为装饰点缀的“面子”,甚至在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时,还仍然在以体量大小、材质贵贱,做工的耗时程度以及繁琐与否作为评价标准。也不清楚这应该算是“工艺美术”的荣幸还是悲哀。在这里想再提一下山东馆,尽管山东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优秀的工艺美术品更是层出不穷,但出乎意料的是场馆中竟然没有摆放任何所谓的“工艺美术珍宝”,馆中的陈列大多以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成果展现为主,显示了设计者视野的开放性。



最后一点,缺乏人文关怀。走遍整个中国省区市联合馆,31个场馆中安放有供游客休息的椅凳的,竟然寥寥无几。记忆中只有江西馆内摆着几个青花瓷坐墩,山东馆内有几个藤编坐墩,再有就是青海馆内勉强可以坐坐的一小块草皮了。而甘肃馆内放映宣传片的偌大一间放映室内竟然只有一根金属管扶手。要知道,整个联合馆内共计31个展馆,即使不停顿、不排队的走马观花也要走上大约三四个小时,而且一旦走出展区再想进来又需要重新排队。如果各场馆的设计者能够深入考察与体验一下的话,应该是不会留下这些遗憾的。



设计,对于当代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走出联合馆之后,笔者心中着实有些闷闷。其实,本文最初原想用“殇”之一字来形容内心的观感,但行文至此又觉得此字似乎太悲观了些,也怕引起争议,思来想去,才改用“觞”这个词,意喻设计之宴。观国内各省市地区的场馆设计,真如同在盛宴上饮酒,可谓五味杂陈,热闹倒是热闹,但是却很难咂摸出其中的真正滋味。好在其中仍有不少地方令人如饮醇酒,这场盛宴,也算是遗憾与希望并存吧!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