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城市未来厨房的设计主张

  • Update:2010-11-02
  • 蒋红斌

背景与挑战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传统古话,围绕着“食”所展开的“所指”一定有着其不同时代的特质和语境。当今中国社会赋予厨房的内涵,早已远远超越了烹饪、做饭等意义,而是覆盖了文化、健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更具生活意味和生产意义的,有着丰富背景的行为范式和价值指代。


今天,尽管我们的厨房已经看似完备,使用方式丰富,围绕厨房所提供的产品和装修也日益新颖与豪华。但如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们的企业迎来的挑战——“中国制造”面临着向“中国创造”转型一样,围绕着丰富的厨房,我们的用具、电器、环境,只是堆砌了更多的西方品牌与西式符号……西门子、飞利浦、松下等电器来了,双立人、科勒、樱花、康宁、膳魔师、WMF等许多世界著名厨房产品、品牌和厨房装修样式也都纷至沓来。我们开始拥有越来越多与厨房相关的文化与产品,但属于我们自己健康生活的、具有中国时代精神的厨房文明却渐行渐远。无论是设计的观念、制造理念等“软件”环节,还是在产品、装修、科技等“硬件”领域,这种“模糊与流失”都以同样的性质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视角锁定在“中国城市未来厨房设计取向”这个主题上,希望能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厨房领域展开设计思想的探索与分析,密切联系国情,彰显中国城市未来健康发展与生活特质相联系的设计主张。


论点与主张
当今的中国蒸蒸日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方兴未艾。“城市化”是否就是“都市化”?是否就是建设一个又一个的“CBD”?中国未来城市的厨房是否都是西式的“半岛”和只能适应“平底锅的炉灶”?厨房的设计,是否就是豪华装修的堆砌和世界厨房电器的荟萃?中国的厨房应该将什么作为设计创新的基础?……这些疑问无疑成为我们发展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并已经在诸多领域引发热议。


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文化急需确立,并由此才能为中国未来城市厨房增添品质与风采呢?本文认为,设计者应当秉承以下三个核心要点:
一,未来厨房与“健康的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厨房设计的本质应该以研究“人的生活”为核心,而非“物的形式”。中国的设计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一舞台上来。未来厨房的设计思想,更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这个原点上。将设计的研究与思考落实在中国城市未来不同人群生活形态和需要目标上,既保持了设计应有的立场,也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总体步调相一致。这个理念应该作为中国设计者的实际工作方法,而非时髦的口号。只有认真执行从“人”出发,而非从“物”出发的设计思想,才能为设计者确立起正确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进而将设计的本质与中国厨房的特色联系起来。研究人的生活,意味着设计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将创新的性质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对事物综合的背景因素考察和将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使用方式、身心特质、文化传统、健康生活等角度予以系统性分析,才能总结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愿望。只有将生活作为设计探究的原点,才能对话和抵制一切流于表面的形式、风格、样式追逐,才能凝聚真正体现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特质的设计智慧与设计文化。


二,未来厨房的设计需要与信息科技建立有机联系。即,强调与科技对话,而非“技术发烧”。
科技无疑是当今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一种强大力量,如何将新兴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变为生活中的用品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但是,历史证明“科技至上”并不是开创人类生活美好明天的唯一答案。如何科学地、有机地协调技术与人的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将成为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严肃主题。


中国的城市厨房需要设计者以冷静的对话姿态,而非直接转化的方式来予以对待。由《寂静的春天》所揭示出来的“将人的生活作为科技成果试验场”的现象,在未来社会中更需要设计者以独到的方式予以回答,从而避免这种危机在未来生活中反复上演。进而,才能确立起中国设计文化与当今世界设计舞台的联系与对话,深化设计作为“人工科学”事业的职能与作用,对社会作出符合设计本质的贡献与力量。


三,未来厨房与“标准的力量”的有机联系。即,设计不是对厨房的“拼装与组合”,而需要一种全新的“标准与整合”。
中国城市未来的厨房设计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将迎来划时代的挑战,一种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生产经济特质,即“柔性化生产”,将成为未来厨房设计的新思想。兼具批量与个性的生产要求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在厨房的设计方法和思想上,努力适应中国城市社会系统运行对厨房标准化程度和水平的提高的要求。进而,设计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质的“集成厨房”,并将这种概念深化为对生态、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都相适应的、更为友好的厨房系统。它的标准化,其实就是国际准则、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的一体化。它反映的是未来社会对设计思想的新要求。


以上三点我们认为是回答和保障中国未来城市厨房具有健康发展方向和文化特质,并急需建设与发扬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它们的标题之所以都以“……有机联系”作为结尾,是要强调三者之间的整体性与辨证关系。


下面,我们将分别针对以上三点展开分析与讨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