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

  • Update:2010-11-01
  • 王强、白羽
内容摘要
从中国古代灶具的产生期、定型期、发展期、完善期及成熟期等五个不同时期,运用考古遗址及墓葬出土灶具资料,类比研究中国古代灶具设计连续的、发展的、递进的过程,旨在总结灶具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灶的定型
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少,但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灶具。灶是新石器时代陶灶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汉武帝之后,在随葬品中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逐渐被灶一类的模型炊具所取代。从列鼎而食的习俗逐渐改变以后,人们在地面上开始用砖或土坯垒砌长方形的连眼灶,这种灶的发展,较之前代在地面上挖成灶穴的土灶进步了很多。从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灶具明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明器大多都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真是的生活场景,有些灶具已经具备了近现代灶具的主要特征,故将这两个时期归纳为中国古代灶具的定型期。定型期出土的灶具使用的材质丰富,形制多样,品种繁多,从灶具的材质、灶眼的数量以及形态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


从灶具的材质上来分可分为灰陶、釉陶、滑石、铜灶及木质等。其中灰陶、釉陶灶具较多,滑石、铜灶相对较少,木质灶具目前仅发掘一件,如图5,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木质灶具为整木雕制,凸字形面,分为囱、台、踏板三部分,囱为长方形孔,囱与灶的火膛相通,台后端为圆弧形,前端为方角形,圆形锅窝,通长72、宽35、高21 厘米[7]。


图5 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木质灶具


从灶眼的数量上来分可分为单眼灶、二眼灶、三眼灶、四眼灶、五眼灶、六灶眼等。其中单眼灶、二眼灶、三眼灶最为常见,其他形制相对较少,六眼灶十分稀少。目前仅在1982年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汉墓出土了六眼圆头灶,该灶上置陶甑2个,陶釜4个,灶长27.5、最宽处达20.2厘米[8]。
 
图6 太原市尖草坪汉墓出土六眼圆头灶


从灶具形态上来分可分为长方形、半椭圆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曲尺形以及方形等。其中长方形、半椭圆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灶具出土的数量较多,曲尺形灶具相对较少,方形灶具仅在年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发现两例。如图7,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出土方形灶四壁微外凸,四边等长,灶门开于前壁正中。灶面一圆形大火眼,其右后角一小火眼。面宽32.5、高14厘米[9]。
 
图7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出土方形灶


定型期灶具较前期的灶具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灶膛空间的增大;2、灶台科学合理布局;3、曲尺形烟囱广泛的使用;4、灶具中开始使用围屏。


1、灶膛空间的增大:灶具灶堂的空间整体均较前期灶具增大了许多,使得灶堂内部的冷热空气形成对流,使柴薪充分燃烧,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热量。图8为198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墓出土的灶,高9.5厘米,最大直径23厘米[10]。
 
图8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墓出土灰陶灶


2、灶台科学合理布局:该时期灶具大多为单灶门,在火力最大的火眼上置甑,在火力较小的火眼上置釜,在离灶门最远的火眼处置罐,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整座灶台科学合理的设计。从出土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多灶门的灶具几乎没有发现。

3、曲尺形烟囱广泛使用:该时期的烟囱较前期灶具的烟囱有了较大的改进,曲尺形烟囱被广泛的使用,这种烟囱上一般附有四面坡顶,八面有孔与烟道相通,提升了烟囱的抽力。图9为1991年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的灶具,通长38、宽10.4厘米,整体为长方形,灶具前端在凸出的地台,地台两侧各有一个高处的平台,平台皆外敞[11]。
 
图9 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的灶具


4、灶具中开始使用围屏:该时期的灶具设计中出现了围屏,图10为1958年在北京市平谷县汉墓中出土的陶灶,灶的后面和左侧均有围屏,后围屏中有一根与灶面垂直相连的烟囱,该灶具出现近代灶具的许多特征[12]。
 
图10北京平谷县西柏店和唐庄子汉墓出土的灶具


另外,1957年在辽宁莲花堡发现于探方1东南角的土灶,整体呈圆形,上部已塌,灶门毁坏不存,后壁有横向方筒状烟道。烟道口向西北,高80、宽12、长18厘米。灶膛为圆形,直径52厘米[13]。该遗址的发现虽然不能全面、完整反映该土灶的形态,但却能准确反映该时期灶具局部的尺寸与规格。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