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

  • Update:2010-11-01
  • 王强、白羽
内容摘要
从中国古代灶具的产生期、定型期、发展期、完善期及成熟期等五个不同时期,运用考古遗址及墓葬出土灶具资料,类比研究中国古代灶具设计连续的、发展的、递进的过程,旨在总结灶具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五、近现代时期——灶的成熟
中国古代灶具在历经了新石器时期的产生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定型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完善期,迎来了成熟期。


两千多年来,人们沿用的灶型基本上是以柴草为燃料的连眼灶,江苏启东地区的农户目前仍在使用三眼灶,如图17三眼灶具由灶台、灶壁、烟囱、灶门、风箱等主要部分以及汤罐、锅、锅盖、灶画等一些具有附加功能的部分组成。灶台整体似一个扇形,集中安放了三个由小到大的铁锅以及在两锅间的两只汤罐。整个灶台的高度为80厘米,灶面通常比灶台底部宽5厘米,厚度为6厘米。灶面的边缘至铁锅的边缘不少于25.5厘米。灶壁它的整体走向与灶台一致19。根据人体尺度和放置物的种类、数量、大小、形状、及物品存放方式,在灶壁正面左上方有一个长为50厘米,高为25厘米的凹进的槽,可以存放油、盐、姜、醋等日用生活品。汤罐上方的灶壁面是通透的,便于烧火与做饭的人进行沟通,将人性化的设计充分的体现在这种细微空间设计上。如图18灶具的风箱是活塞式双向连续鼓风的风箱。宽为16厘米、高度50厘米、长度86厘米[20]。前段有两个进风口,风口均为5厘米见方,尾部有拉手,拉手前段的拉杆附加有鸡毛,通过推拉运动产生风力,靠灶塘的一侧有一个管道与灶塘相连,将风送进灶塘,加快了燃烧的速度,形成快速加温。烟囱也改变了以往其他类型灶具烟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使得灶具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需要。宽度为25厘米,高度大于住所屋脊的高度,灶台烟囱的作用是产生抽力,将灶台中的由柴火燃烧产生的烟尘等送入空中,减轻厨房的污染,保持厨房及灶台的干净、卫生。灶门上加砌一堵直墙成为灶壁,高出灶台之上,并尤为突出,可以遮挡烟火,燃烧物通过风箱给风进行燃烧,产生的烟从烟道进入烟通,排出房屋。


在汉代早期的陶灶后就有烟突,但灶门过大,不利于拔火,烧火的过程中,烟与火都容易反向朝灶门外冒出,对烹饪操作者的影响极大,在烹饪实践中发现所存在的弱点进行改进,逐渐形成了该灶具的形制。由此可以看出灶具的设计不仅是使生活方便,更令使用者与灶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协调。
 
图17江苏启东地区的一农户三眼灶
 
图18风箱三视图


结论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为从多方面来研究灶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灶具作为以实用功能为主的生活器具,其合理的空间布局、流畅的工作流程,创造了优良的给食空间。灶具不断发展和功能是伴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种类、饮食习惯、烹饪方式的变化而逐步改进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就会对造物提出新的要求。灶具的设计具有演变性。是以使用者即人的特点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并制造的,这可以看作是人体工学的早期应用。灶具的设计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灶具本体的建筑材料均为自然可再生资源,无污染;其二,灶具的燃烧材料为柴草,是对废弃物的运用,同时产生的灰烬可用作农作物的肥料,适应自然生态循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哲学思想。


对于中国传统灶具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灶具的功能和形态的研究层面是不够的,有必要联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自然环境、生产力状况、礼仪规范、文化内涵等更宽泛的连锁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规律性,使传统的艺术设计的思想更具有通古鉴今的意义。


注释:
[1]熊传新:“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考古》,1984.9,第792页。
[2]王仁湘:《珍馐玉馔》,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2,第26页。
[3]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曲江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走马冈遗址”,《考古》1964.7,第330页。
[4]同[2]。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延安地区文管会、甘泉县文管所:“陕北甘泉县石家湾遗址”,《文物》,1992.11,第20页。
[6] 同[2],第27页。
[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10,第26页。
[8]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市尖草坪汉墓”,《考古》,1985.6,第549页。
[9]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考古》,1986.3,第233页。
[10]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石家庄北郊东汉墓”,《考古》,1984.9,第811页。
[11]徐州市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4,第38页。
[12]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平谷县西柏店和唐庄子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62.5,第242页。
[13]王增新:“辽宁抚顺市莲花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6,第287页。
[14]内蒙古博物馆郭素新:“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文物》,1977.5,第41页。
[15]龙年海:“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古代瓷器”,《文物》,1994.1,第68页。
[16]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阜城明代廖妃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2,第78页。
[17]刘宝爱、张德文:“陕西宝鸡元墓》,《文物》,1992.2,第33页。
[18]朱晓芳、杨林中、王进先、李永杰:“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8.3,第59页。
[19][20]王强:“薪尽火传——江苏启东地区灶具设计研究”,《装饰》,2008.9,第115-116页页。

王 强  白羽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