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早期饮食文明所孕育的炊具设计

  • Update:2010-11-02
  • 刘东霞
内容摘要
本文对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饮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追根溯源,指出对火的自觉应用是最早的“烹饪”活动的开始。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农业产生之后,人工种植的谷物逐渐替代渔猎所得的动物成为主要食物。单纯的就火烧烤已经不能适应食材的这一变化,先民们经过艰辛的摸索终于发明出适合炊煮的陶器。作为最早的炊具,这些陶器中已经蕴含着后世炊具设计的一些关键因素。

地球上任何生物都离不开食物,人类也不例外。原始人类在未形成为人时即不断地从外界攫取食物,在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后仍未立即摆脱动物本性,其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采集自然长成的植物的果实、根茎,二是猎取动物,弱肉强食,相对而言,第一种方式无疑更为稳定可靠。早期人类的动物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即茹毛饮血。关于早期人类的动物本性,古籍中多有记载,如《礼记•礼运》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实际上,原始人类的“食素”和“食肉”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即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有巢氏”之民不得不从树上转移到地上活动,这就必然导致植物性食物不能满足正常生理所需,人们只能借助于木棒、石块等天然或半天然的工具以及群体的力量来获取动物性食物以为补充。


人类虽然开始通过渔猎获取肉食,但却没有相匹配的尖牙利齿和食肉动物那样的消化系统。生肉既难咀嚼又难消化,于是,在西方,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了天火;在东方中国,燧人氏教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人们即从此开始食用熟食。不过,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人类使用火的历史要远远早过燧人氏,而最先使用的也应该是天火,即自然火,这可能是雷电或森林自燃或是其他原因产生的。在大火熄灭后,人们回到原地,可能会发现一些被烧死的动物以及未被烧成灰烬的果实,试尝之后发现滋味更好,这种经历反复多次以后,人们于是尝试着保存火种,借以对食物进行简单的燎烤加工,人类最早的“烹饪”活动就此开始。


目前有确凿证据能证明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原始人类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考古工作者在其遗址发现大量炭屑,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炭屑大致分为3层,且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此外还发现两块可能是被烧过的黑色骨头。这一发现与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烧骨一起,充分证明早在一百多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自觉地使用火了[2],炭层的集中出现又似乎向我们说明,当时人们“做饭”的地点已经相对固定,炭层堆积的地方就是当时“厨房”的位置。然而从使用、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人类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才掌握了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的方法,这给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加强。具体到与饮食相关的方面来说,首先是使熟食普遍化,人类无论处于迁徙还是定居状态,均不会再因为火种熄灭而不得不吃生冷食物,这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利于强健体质;另外,人们不会再因火种携带不便的限制而难于随水草、狩猎等四处活动;最后,这两点因素的共同作用又扩大了人类食物的种类和来源。


考古发现证明,人类在掌握用火后似乎希望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先用火加工一下再食用。如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块、石器、朴树籽、兽骨等[3],说明当时的人应该是把植物和动物性食物都烤熟后再吃的,而这些被烧灼过的石块和石器则有可能是用来炙烤食物的,也即当时的“厨具”。《礼记•礼运》中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郑玄注云:“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犹然。”[4]即把食物放在烧过的石板上面烤熟后再吃,这种做法与今天所谓的石板烧、铁板烧十分类似。今天的人们在享用石板烧、铁板烧的美味时,哪里会想到其实早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发明了这种“时髦”的吃法。此外,当时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吃法,即用泥巴把食物包起来放在火中烤烧至熟。《礼记•礼运》对此也有记载:“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5]炮、燔即以泥裹之,就火烧烤。这种做法延续到现在,叫花鸡即其代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