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何为奢侈?——《装饰》奢侈品座谈会纪要

  • Update:2010-12-02
  • 编辑整理:黄德荃


徐巍(《时尚·COSMO》主编)
我们的杂志《时尚•COSMO》是在1993年创办的,中国时尚杂志的诞生是伴随着中国时尚业发展而来的。从1993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今天这次会议的主题,比如世界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时尚设计力量的崛起,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等等。我自己作为这个行业的媒体人,同时也是奢侈品、时尚品的消费者,个人也有一些想法:第一点,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和消费奢侈品?第二点,国际奢侈品的现状和中国创意产业之路。


我记得一本书中对奢侈品下过一个定义,大致是说,奢侈品产业是在相对富裕的社会,人们追求感官奢华、物质精致化和心灵追求中共同产生的。对它的定义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感官的奢华、精致化,另一个是价格昂贵,这使其成为使用者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刘钊曾说奢侈品在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金钱概念,也有人提出应把奢侈品改为奢华品,理由是奢华更多的是心的感觉,实际上人们对奢侈品定义的纠结显示出人们对奢侈品的爱恨交加。我个人认为奢侈品不是原罪,消费不等于物欲,不等于拜金。今天社会的进步对人们自身的进步提出一定的需求,我们应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理解奢侈品消费。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炫富现象,我认为是一个必经阶段,在国外也经历过这种阶段,我们不必对这一现象过于敏感,当然作为媒体也应该阐释更多奢侈品的内涵,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每个人都有无限定位自己的可能,于是人们往往会靠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来标志自己的成功,定位自己或定位自己想成为的那一类人。


当然,如果对奢侈品仅仅停留于炫耀阶段,就无法体会奢侈品的美,以及它情感性的东西。这就涉及刘炳森先生讲的幸福感,一个人买不买奢侈品,虽然与有没有钱,或者身份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你真正喜欢它,你喜欢它背后的文化价值,喜欢它的独特工艺。如果你对一个奢侈品没有情感,而仅仅是为了标榜自己,这其实是对奢侈品的浪费。


一个人能够消费奢侈品,一个国家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并不表示这个人、这个国家有品位。奢侈品消费是人和物之间一种美好私密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判定别人的标准。比如奢侈品在欧洲呈向下走的趋势,能说欧洲人没有中国人有品位吗?肯定不能这么讲。奢侈品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喜欢它就像喜欢任何东西一样,是非常美好的关系。买或不买皆由自己的心态判定,而不是为了别人的判断。经常有人会说,你们时尚人士有毛病,省吃俭用就为买一个LV的包,但这有什么不可以吗?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可能攒很长时间的钱买一个收音机,他也是超越实用的,凭什么判断值不值呢?你凭什么就认为你买一个20万的车值,我买一个两万的包不值?中国现在贫富差距比较大,所以人们对于奢侈品消费有歧义,这可以理解,媒体应该向大众传递奢侈品的文化价值和消费心理。刘炳森先生谈,刚才说过,们不是有奢侈品就够了,还要有心灵环境的回归。比如说我今天买一个LV的包,可能别人认为我是拜金者,但是我自己知道这就是一个包而已,而且我知道我不是有LV就够了,我还要追求更多美好的东西,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而不应该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应该用平等的,享受的,带有情感的眼光看待奢侈品,无论你想不想用它都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歧视它。


第二,国际奢侈品的现状和中国创意产业之路。现在中国仅仅是奢侈品消费大国,但不是奢侈品的品牌大国。中国有很好的、非常优良工艺传统,但是中国没有一个能影响世界的奢侈品品牌,因为品牌的运作涉及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奢侈品在中国有很大的断层,中国没有真正影响世界的奢侈品牌。我们对国际整个流行体系游戏规则不了解,包括对时尚文化的传播,整个奢侈品牌的打造都是非常陌生的。比如一个中国品牌诞生之后,除了时尚杂志业会摇旗呐喊,国内很少有人真正会买,更没有人投资,没有商业环境的支持。中国的设计师很难取得国家扶持,顶级商场也没有扶持,星光、赛特这类的大型商场为什么不能开一个赛场支持本土有创意的设计品牌?所以,国家的扶持,媒体的宣传,消费者的成熟……这些综合因素才是诞生中国品牌的最基础环境。伟大的设计诞生于伟大的消费者,如果今天国内的消费者仅仅停留在A货的层次,那么我们对奢华的需求,或者对设计的审美,对整个品牌文化的认同还没有到达一个阶段,中国自有品牌的路还是很漫长的。


以前我对中国品牌诞生很悲观,虽然中国文化积淀很深厚,还有各种代工产业,包括对奢侈品的期望也在增高,而且今天国际高级品牌都在中国,但中国品牌产业在累积上还很脆弱,在国际上新锐品牌诞生都很难,更何况中国?但最近几年我的心态比较平和,因为它确实是依赖于从国家到人们的审美水平,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形成等。


目前中国设计师的自有创意力量正在崛起,开始有一些新锐设计师,他们对国内外的设计理念以及时尚开始有自己的理解,迸发出新的火花。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代工企业和一些本土品牌在积累了一定资源之后,也许有可能开始尝试国际化之路。比如鄂尔多斯就聘用了一个美国著名设计师,中国品牌开始探讨从设计、审美的角度为产品增加一些东西。还有这样一个可能性,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聘用中国设计师专门设计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换句话说,中国的设计师也有可能被国际品牌发掘出来。


应该给国内设计师自由表达的机会,而不应该对他们的作品太过苛刻。今天很多品牌都在用中国元素,而要从中提炼出品牌的内涵是非常艰巨的过程。也许设计师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会慢慢找到适合品牌的内涵。所以,今天座谈会的主题实际就是设计。好的设计应该是人和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它能够唤起我们对产品的好奇心、审美感,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包括能开发出很多新的价值、新的可能性。刚才刘炳森先生谈到,中国真正设计品牌的诞生一定是有创意,有审美,有时代精神的,我觉得媒体应该一起努力,多创造一些机会给这些品牌。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