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古代青瓷发展略说

  • Update:2011-04-14
  • 刘伟 刘岳
内容摘要
在中国古代灿烂的陶瓷文明史中,青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从陶到瓷转变的关键,也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陶瓷生产的主流。青瓷的盛衰与演化除去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推动之外,民族文化心理与时代审美好尚也是值得关注的因素。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青瓷可以作为替代品被相提并论时,无疑也获得了某种升华,最终在宋代与时代精神契合无间,并达到自身演进的顶峰。而时代风尚的转向,催生了新的工艺品类,青瓷已不能适应新的审美期待,由繁荣转入低谷。


二、隋唐:青瓷的成长

隋代青瓷的生产进一步普及,“南青北白”的格局也初步奠定。


到了唐代,瓷器生产中仍以青瓷为重。从近年考古发现中唐代窑址出土瓷器约百分之七十为青瓷,即可想见。


当时许多著名瓷窑都烧造青瓷,而以越窑最著。今日浙江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是越国的中心,隋唐时称越州,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命名瓷窑,因此定名为“越窑”。古越地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历经六朝、隋、唐一千多年从未间断。唐末五代时,越窑窑场林立,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都有烧造。


越窑不仅生产规模可观,产品质量也高。唐人陆羽在《茶经》比较当时各地青瓷后认为:“碗,越州上”,将越窑列为第一。类似称誉不之一见,有的甚至直言越窑为“诸窑之冠”。这来自于其在技术上作出的重大改进。此前的青瓷产品一般胎厚釉薄,釉色青黄不一,光度较差,而唐代越窑选料既精,胎体也较薄,釉层则加厚,使得釉质更为葱翠莹澈。这样的革新为后来龙泉窑等品种的出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越窑产品包括水盂、唾盂、注子、香薰、杯、碗、罐、盒、洗、盘、匜、盅、蝶以及小狗、小马、小鸡之类儿童玩具。其中最多的是碗、盒、水盂、注子,在某些窑址遗物中占到80%以上。釉色以鳝鱼青、鳝鱼黄二色为主,也有绿玉色,通体施釉,但有厚薄的不同。惯用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和捏塑、镂空等多种。装饰纹样有云龙,鸾凤,蝴蝶,飞鸟,花卉,以及人物等。


提到越窑就不能不说秘色瓷。自晚唐开始,秘色瓷器即享有盛誉。如陆龟蒙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咏秘色瓷器》),被后人反复引用。而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对形色的比喻都很精巧。不过,“秘色”的含义却众说纷纭。综合文献的记载,秘色瓷为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五代吴越王国延续其烧造工艺,并作为进献给后唐、后晋、北宋的供奉,应是没有疑义的。更为重要的是实物标本的发现。六十年代对杭州等地吴越王室墓葬的发掘清理中,出土了几十件越窑青瓷,都十分精美,特别是吴越王钱元瓘墓的一件青釉龙罂,还有金彩贴饰痕迹,而吴氏墓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云纹罂(图5),高达50.7厘米,烧造工艺难度很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十余件越窑青瓷,包括香炉、油灯、盖罂、碗、瓶、盖盒等,恰好同出有《衣物帐》,上面记录这批器物为“秘色瓷”。其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一角。(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与此瓶造型完全相同的器物)(图6)


图5五代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罂                                                   图6唐越窑青瓷八棱形长颈瓶

越窑在北宋初年,仍就延续了一段时期,各地窑场亦不乏模仿者,如北方的耀州窑、南方景德镇窑等,都曾盛行越窑那种刻划纹饰的装饰方法。直到北宋中期,它们才逐步摆脱越窑的影响,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而越窑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除越窑外,唐代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窑场:


瓯窑。窑址在浙江温州西山一带。其历史悠久,瓷质优良,文人艳称的两晋时代的“缥瓷”可能就产在这里。出土器物有碗、杯、盘、碟、壶、罐、钵、粉盒、器盖、器座等,胎体较薄,胎色发白,挂釉有的不到底,釉色青或青黄,有的划团花或莲瓣纹,与越窑晚期产品具有相似的特征。瓯窑对后来龙泉青瓷有较多影响。


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省金华县一带武义、兰溪、江山等地,由于这一带古时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出土器物有碗、罐、瓶、碟等。胎色多呈灰褐色或浅灰。釉色青中发黄或呈黄褐色、炒米色,翠绿的釉色很少。风格也接近越窑。陆羽在《茶经》中将“婺州窑”排在第三位,可见质量应该可观,不过,目前发现的遗物都较为粗糙,与记载有差距。


岳州窑。窑址在湖南省湘阴县铁罐嘴、窑头山一带。出土器物有高足杯、碗、罐、钵、瓶等,流行印花,胎色灰白,釉色多呈青绿,也有米黄或虾青,釉层较薄而玻璃光泽较强,有细开片,甚至因胎釉结合不很紧密而出现剥釉现象。出土数量很多,说明当时生产规模不小,质量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陆羽在《茶经》中才将其排在第四位,同越窑相提并论。


洪州窑。窑址在江西丰城县罗湖。陆羽的《茶经》中把它排在第六位,评价不高:“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从实物看,确实黄褐、酱褐釉不少,但青釉也有相当数量,釉面光亮,胎色灰白,胎质细腻,普遍施化妆土。产品有碗、盘、杯、盏等,还有模仿西方金银器风格的器形。


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郊和凤阳县。陆羽对其评价也很低。不过,这里也产精品。釉色蜡黄,均匀莹润,胎质纯净,制作规整,器形有执壶、盘口壶、罐、碗等。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漆水西岸。因靠近耀县,古属耀州,故此得名。考古所发掘证实此窑始自唐代,遗址规模很大。出土的唐代遗物中,包括少量青瓷,其它还有黑白、黄、绿等釉色。多数光素,胎体厚重,釉层不透明。器形有碗、盘、葫芦瓶、瓷人头像、粉盒、玩具等。


此外,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区,也还有不少有影响力的青瓷窑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