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思考

  • Update:2011-07-07
  • 方晓风
  • 来源: 2011.7
内容摘要
本文从边界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城市空间边界的若干功能,总结了边界与城市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注重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并结合北京若干城市公园的实例来深入讨论这一话题。最终,本文试图明晰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意义,以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边界设计的公共性与开放性
豪斯曼对巴黎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梳理了交通系统,在视觉上赋予了城市有序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巴黎注入了一个连续性甚好的公共空间系统,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体面的城市生活。豪斯曼的巴黎改造也是一次对城市已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将纪念物和广场等城市公共景观和空间连成网络之后,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可意象性和标识性,也使这些资源之间相互关联,产生更大效益。可资参照的另一个案例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城中的乌菲齐宫,其用地是美第奇家族的私有土地,但他们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在地块的中间开辟出了一条公共街道,乌菲齐宫分列街道两侧,这显然是不经济的设计,但这条街道开辟了一条新的城市视廊,连通了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广场与阿尔诺河两个开放空间,不仅极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空间品质,也确立了乌菲齐宫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瓦萨里的这一设计被公认为具有城市意识的经典案例。[5]


城市是个复杂的综合体,最重要的特点是集聚。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是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象征,有一部分人可以不事生产而生存,因此,城市中的居民无法“独善其身”,而必须借助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才能生存。城市生活的品质与其公共性的程度有关,公共性同时与空间性的开放性有关。即使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不断开放城市空间的过程。公共性与开放性是两个既有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公共性是对空间参与者的界定,开放性则是对空间形态的界定,开放的空间是达成公共性的有利条件,但具有公共性的空间未必是开放的。


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近现代城市,居住人口和空间尺度都急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不同阶层在享有城市空间资源上的不平等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尽管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但真正让社会正视这一现实的还是瘟疫的流行,当疾病来临的时候,它抹平了阶层的差异,无论贫富都无法逃脱,也正是瘟疫让统治阶层意识到城市是所有人群生活的共同体,一部分人的痛苦可以转化为全体的痛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影响后世城市规划的《健康法案》得以通过立法。公共性和开放性是基于城市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必然提出的要求,城市公园、开放绿地这些新型空间形式都是顺应这一要求而诞生的,这些空间的存在便利了底层民众接触自然,改善了城市环境。


城市之中,私有空间的存在不可回避,但边界作为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的界面,其设计应有城市的视角,从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切入思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也有利于所属空间自身的活力。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值得一说的是苏州的沧浪亭。沧浪亭一反私家园林边界设计的常态,在边界处设计了双面廊,廊子串联起了亭子和水榭,一方面水面本身已经形成了隔离,另一方面这一设计也将公共水域的景观纳入了园林之中,既美化了城市视角的景观,无形中又扩充了自身的疆域。中国园林的要义是小中见大,借景是常用的设计手法,但这种城市与园林互借的设计并不多见,也契合了园主人以沧浪为题的精神境界,直观地展现了豁达的胸襟。[6]

5.沧浪亭的外围边界处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