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决澜与小草——庞薰琹先生的美育之道

  • Update:2011-12-05
  • 郭秋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10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决澜与小草是庞薰琹先生美育思想与人生道路的象征。庞薰琹是中国现代艺术运
动的先驱,发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绘画社团“决澜社”,“决澜”之气势象征着他留法回国后坚持艺术现代化的决心;“小草”则象征着他不惧苦难,始终关注生活,投身艺术与设计之事业,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无论是“决澜”还是“小草”,都象征着庞薰琹先生对于“生活无处不需要美”的美育坚守!本文从美育与生活、绘画、设计、教育四个方面论述了庞薰琹先生的美育之道。
关键词:庞薰琹、美育、设计、装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庞薰琹的教育之路,始于工艺美术教育。1936 年,庞薰琹在北平艺专图案系最早开设了“商业美术专业”课程,初步尝试结合欧洲工艺美术教育经验与中国实际。1940 至1945 年,他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工商业美术课。当时图案系改称实用美术系,是“因为目的已经改变,不再是用图案来装饰装饰,而是要考虑到实用”。[38]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庞薰琹乌托邦式的工艺美术办学思想是值得注意的。1946 年,他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 -1946)之约,畅谈工艺美术办学思想。他说:“我们要活下去,要活得有意义……我想找一处荒僻的地方,用我们自己的双手,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创造一所学校,培养一批具有理想,能劳动,能设计,能制作,能创造一些美好东西的人才。……这个学校不单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材,也要培养人的美德。……学校的发展要有全面规划,但是要实事求是逐步实现。……要成立研究所,研究我国的传统工艺,研究各国工艺的情况,以及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和自己印刷一些著作和刊物。”[39]
      这个“半工半读学校”的办学思想,受德国包豪斯的影响,又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庞薰琹总结多年的工艺美术实践与教育理想,全面地提出“有理想,能劳动,能设计,能制作,能创造”的人才标准与学校规划,主张教学与实习、现代生产结合,关怀传统工艺,重视理论研究,提倡德才兼备。
      它是全面的、现代化而超前的,所以,庞薰琹自称为“乌托邦”。但它却是庞薰琹日后装饰艺术与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它的意义是给装饰艺术的内容注入新的精神,它是更广阔的,更日常生活的和更富设计思想的。”[40]
      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何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同时成立,庞薰琹既是学院副院长,又是研究所所长。建院初期,他为这个中国第一个高等工艺美术院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主持制定的关于学院办学思想的方案前后七易其稿。建国初期,特种工艺因出口换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在工艺美术门类中地位突出,这种特殊时期的国家政策导致了社会工艺美术教育的畸形认识,“工艺美术”甚至被置换成“特种工艺”。当时在各地成立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更是加剧了这种将工艺美术的范畴人为缩小的倾向。

32. 1951 年,庞薰琹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33. 庞薰琹:《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人民日报》,1957 年5 月12 日


34. 1978 年,庞薰琹在敦煌考察


35. 1956 年11 月1 日,庞薰琹副院长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上讲话


36. 庞薰琹撰写《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20世纪60 年代


      写于1952 至1953 年的《图案问题的研究》,澄清了当时关于图案的混乱思想,反对将图案概念与范畴人为地缩小为纹样,提出图案“就是设计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41]阐明图案与装饰皆“产生于生活的需要”。“图案的作用是为了装饰”。他指出了装饰对人类精神与人类生活、生产的积极作用。“装饰的主要意义是给予人类精神上的鼓励,使人类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来提高生产与工作的情绪。”[42] 他认为图案由于“符合人民的需要与喜爱”,因而具有思想性;[43] 至于图案的民族形式,则“是千变万化的,是随着内容的不同,实用的不同,材料的不同,制造方法的不同而变化的。”[44] 他在主张工艺美术的机器生产,高呼产品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关注民间民族工艺传统的发展。
      庞薰琹认为,工艺美术包括“实用美术、现代工艺、民间工艺、民族工艺、装饰美术、商业美术等”。[45] 他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着手建立比较现代化且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为“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是现代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他注意到了,工艺美术的生产基本上是商品生产、受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这一特点。又注意到了它的本性是一种艺术创造,也要服从艺术规律。”[46] 他深知工艺美术及教育的现代性与实用性的发展方向,并以之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方向。
      庞薰琹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第一副院长提出服务大众,面向现代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办学思想。但在以工艺美术出口换取外汇,支持经济建设与工业化道路的建国初期,庞薰琹面向现代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工艺美术教育理想却遭遇了挫折。国家对于工艺美术的政策与态度,可以从1956 年毛泽东《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印证:“国家要帮助合作社(指手工业合作社,引者注)半机械化、机械化,合作社本身也要努力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机械化的速度越快,你们手工业合作社的寿命就越短。你们的‘国家’越缩小,我们的事业就越好办了。你们努力快一些机械化,多交一些给国家吧。”毛泽东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洞察了过渡时期手工业和工业的关系,并定下了以手工业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的国策”,[47] 中国工艺美术以手工业形态为主的命运,在那时就被决定了,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办学方向。
      1957 年,学院围绕办学思想产生争论时,他在《人民日报》发表《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一文,指名道姓地批判当时文化部和手工业管理局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文化部放弃学院的行政管理,手工业管理局粗暴干涉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反对把学院办成手工艺作坊,主张“工艺美术主要的是应该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应该由文化部来领导”。[48] 长远的办学思考与“反右”运动格格不入,庞薰琹因此被撤职,降为普通教师,蒙冤20 余年。庞薰琹的美育之道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他在晚年坚持呼吁:“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科学的进步,促使工艺美术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49] 坚持强调:“工艺美术是文化事业”。[50] 他认为工艺美术最后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要加强民生日用的实用美术设计。并明确提出装饰艺术的整体设计观。他认为“今天的装饰是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不是后加上去的,不是锦上添花的问题”。他强调要全面地研究装饰方法,要认识到“装饰方法包括表面手法,装饰材料和制作工具”。[51] 因此,必须重视现代装饰的材料问题和装饰工具的制作,注重装饰艺术的结构创新以创造新品种,不能只注重纹样变化。他以装饰画与装饰绘画为例,阐发了装饰的从属性。“装饰画不能单看画面上的表现,它有‘从属性’,首先要服从整体环境的装饰要求”。[52] 他鼓励现代工艺设计中的无饰之饰,因为“不少新材料,它本身就具有装饰性,无需再加上任何装饰。”[53] 从而,引领学院的发展抓住时代的脉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其最初的学术来源主要是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而它们的前身则分别是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的图案系。两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均提倡美育事业,尤其是社会美育事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非象牙塔之美术教育。两个学校均设立了图案系。在20 世纪前期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中,图案教育及理论是装饰理想的主要载体,由于装饰与图案存在天生的必然联系,两个概念的核心是一致的,即美育社会。因此,这样的学术脉络必然影响到新兴的工艺美术高等学府的装饰倾向与美育追求。
      挖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源流,回望蔡元培美育救国的理想,梳理庞薰琹的美育思想与实践,可以发现庞薰琹犹如“决澜”之决心,犹如“小草”之执着并不孤单,在他身边的同仁怀有共同的理想;雷圭元关于图案的崇高,张光宇演绎的“新时代的民间艺人”,张仃推崇的一点之美,吴冠中掀起的形式美讨论,袁运甫倡导的大美术观等,由此可以发现:装饰源于生活,艺术介入社会,追求艺术化生活的美育之道,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人坚持不懈的共同追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范畴不被人为缩小、精神不被扭曲的装饰艺术,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载体,由物及人、由己及众,如同“美育救国”,具有一种隐形的“救国”力量。

37. 1983 年11 月, 庆祝庞薰琹教授执教52周年大会合影

注释:
[1] 蔡元培:《美育》,商务印书馆编印:《教育大辞书》,1930 年版,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208 页。
[2]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代学生》,第1 卷第3 期,1930 年12 月,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第206页。
[3] 1916 年3 月, 蔡元培与吴玉章、李煜瀛、汪兆铭等联同法国学者、名流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 以“ 发展中法两国之交通,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为宗旨。同月,华法教育会为筹备广设华工学校,推广对在法华工的教育,开设师资班。4 月, 蔡元培为该班亲自编写讲授讲义(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名曰《华工学校讲义》。其中,智育十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装饰。同年8 月起,讲义分篇在《旅欧杂志》连续发表。1919 年8 月, 在巴黎印成专书。1920 年9 月,北京大学新潮社将此讲义辑入《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下册,作为“附录”。此后,全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均选其中的若干篇为课文。
[4] 张仃:《谈“ 一点”之美》,《光明日报》,1962 年1 月13 日。
[5]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北京, 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25 页。
[6] 同[5],第36 页。
[7] 同[5],第43 页。
[8] 同[5],第43 页。
[9] 杭间:“关于‘工艺美院风格’”,《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年,第296页。
[10] 庞:《编后语》,庞薰琹绘:《庞薰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300 页。
[11] 同[5],第57 页。
[12] 同[5],第86 页。
[13] 陶咏白:《对庞薰琹的历史思考》,庞薰琹美术馆编:《庞薰琹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17 页。
[14] 同[5],第85 页。
[15] 同[5],第111 页。
[16] 同[5],第118 页。
[17] 同[5],第134-135页。
[18] 同[5],第131 页。
[19] 同[13],第18 页。
[20] 周爱民:《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20-124 页。
[21] 庞薰琹:“自剖”,《中央日报》,1943 年9 月13 日。
[22] 邵大箴:“一个永远探索的灵魂——纪念庞薰琹先生”,庞薰琹美术馆编:《庞薰琹研究》,第13 - 14 页。
[23] 同[21]。
[24] 鲁迅:“ 忽然想到( 二)”,《京报副刊》,1925 年1 月20 日, 杨永德编著:《鲁迅装帧系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14页。
[25] 同[13], 第20 -21 页。
[26] 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年版,第1 页。
[27] 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 后记》,第127 页。
[28] 同[26],第126 页。
[29] 同[5],第128 页。
[30] 同[5],第129 页。
[31] 庞薰琹:《我热爱工艺美术教育》,《庞薰琹工艺美术论文集》,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1966 版。
[32] 同[13],第129 页。
[33] 袁韵宜:《庞薰琹传》,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年版,第79 页。
[34] 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07-332 页。
[35] 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装饰》,2009 年第12 期,第18页。
[36] 周爱民:《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89 页。
[37] 庞薰琹:《工艺美术设计• 自序》,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38] 同[31],第30 页。
[39] 同[4], 第258 -260 页。
[40] 杭间:“艺术地生活的艰难——中国装饰艺术在近代转折”,《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年,第73 页。
[41] 庞薰琹:《图案问题的研究》,1953 年大东书局初版,《论工艺美术》,第67 页。
[42] 同上,第77 页。
[43] 同上,第81 页。
[44] 同上,第89 页。
[45] 庞薰琹:“再谈实用美术”,《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第24 页。
[46] 同[22],第8 - 9 页。
[47] 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装饰》,2009 年第12 期,第16页。
[48] 庞薰琹:“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人民日报》,1957 年5 月12 日。
[49] 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 年版,第19 页。
[50] 同上,第34 页。
[51] 庞薰琹:“谈装饰艺术”,《庞薰琹工艺美术论文集》,第116 页。
[52] 同上,第112 页。
[53] 同[46],第19 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