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未来需要什么?—设计史上的幻想性方案

  • Update:2012-05-02
  • 周 志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对现代设计史上一些幻想式的、未完成的方案进行重新审视,选择了未来主义思想最为盛行的三个历史阶段,并从中撷取了几个重点案例加以介绍分析。除了对那些超越时代的天才构想表示敬意,更重要的是让今天人们也能够反思一下,应该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思考与实践“未来需要什么?”这个问题。


第三阶段:无限的可能性
        60 年代初期是一段令人欢快的岁月:经济繁荣、就业稳定,人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一种建立在消费品民主化基础上的新型生活艺术,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随后,波普艺术的兴起对功能主义的造型产生了巨大冲击。在1966 年的美国,嬉皮士运动正在广泛传播着他们关于社会自由的心声。对乌托邦理想的向往以及对消费社会的反抗现象直线上升,1968 年爆发的法国“五月风暴”更成为60 年代社会运动的最高潮。这场运动也对当时欧洲的设计文化和思想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以英国的建筑电讯派为代表的新的城市和建筑乌托邦继承了霍华德“花园城市”所开创的反极权主义乌托邦的倾向,强调个人权力和个人创造的能动和自主性。[8] 这种注重个人权益的自由主义的倾向必然在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同样是在60 年代,诞生在战后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如今差不多20 岁上下,正是一个青春悸动、疯狂无羁,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消费主义势头还在不断猛增,但它所引发的批判声音却丝毫没有触及到它的根基。乐观而自由的春风吹遍所有创造性领域。对塑料材质的迷恋以及对鲜艳色彩与幽默手法的热衷成为60 年代设计风格的典型特征,时装成为最能反映这种潮流的风向标。

10. 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的剧照

11.“月亮女孩”系列

12. 赫本在电影《偷龙转凤》中的服装


建筑电讯派与行走城市
        建筑电讯派(Archigram,1963-1975)是由库克(PeterCook)所领导的建筑师、设计师、环境研究者所形成的团体。1963 年创立于伦敦,取名由建筑(architecture)及电讯(telegram)两字合成。成员主要有六人,除库克之外还有瓦伦·查克(Warren Chalk),丹尼斯·康普顿(DennisCrompton),大卫·格林尼(David Greene),让·亥伦(Ron Herron) 与米克· 韦伯(Mike Webb)。1961 年《Archigram》创刊号诞生,六位成员开始在诗、设计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展开新的建筑和都市构想,并且以波普和平面媒体的手段在《Archigram》上发表他们的空想。[9] 他们同未来主义者有相似之处,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他们经常引用科幻、漫画和广告中的形象,设计了大量新奇幽默的建筑和城市,包括许多空想性质的建筑:行走城市(Walking City,1964)、插座城市(Plug-in City,1964-66)、速成城市(Instant City,1968)……以行走城市为例,亥伦设想的是一个由智能建筑或机器人组成的系统,人呆在巨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舱内,任意地漂浮在城市上空。生活舱是独立的,但通过插入式的站点可以补充给养或交换居民。所谓市民就是得到服务的游民,同今天汽车造成的现实并非全然不同。项目的背景是核战争后的废墟。[10]
        当然,建筑电讯派多半以展览或文章来表达建筑设计,很少有完成的作品。作为一个新兴的建筑学派,建筑电讯派所提出的理论并不成熟,这也使得他们不太有可能将这些构想变成现实。尽管如此,建筑电讯调侃传统建筑的态度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还是给全世界的建筑家们和设计师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