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的本源就是“创新”

  • Update:2012-05-17
  •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4期

        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完成了从“产业链”到“社会链”的升华。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 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工业化的机制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形成。
        我国改革开放后加工制造型的工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填补空缺——引进——模仿——制造——低价格——同质化;
        技术含量不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无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几乎所有产品原始创意和技术起点均来自于境外;
        除品牌价值之外的其他所有竞争手段已经潜力挖尽;
        有意义的自主设计创新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忽视培育企业持续成长最重要的能力,没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需求,用自己的头脑进行产品创新的机制;
        作为社会机制,从需求研究——风险资金——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模式一整套产业机制链没形成;
        中国企业的成长碰到了真正的玻璃天花板,如不致力于社会产业链的结构化改革,中国的创新经济体系难以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提法也无立足之基础。
        中国经济在引进模式下的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但是,我国几乎所有现代工业技术的传播推广都通过蓝图或机械、设备、工具、产品的进口仿制乃至大批复制,追逐商场利润,不重视研究、开发致使中国企业平台乃至社会机体发展的畸形。
        另一方面,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的奢华追求。沉溺于工业文明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中国社会如今是一个混杂体,既有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残余意识,也有拷贝西方文化和重温封建帝王、才子佳人的遗风,而滋生追求感官刺激的物欲横流,同时还在玩味着个性信息文化的表象。
        这种种现状和处境使工业设计的作用在中国社会被扭曲、割裂,且又边缘化。工业设计诞生于工业化社会萌发进程中,是对社会大分工、大生产机制的协调和修正。但是,中国目前所面对的社会与当初工业设计诞生之时西方工业社会所面对的迥然不同,在即将进入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的信息化时代,人类又面临资源匮乏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境地。历史和时代不允许我们重蹈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而必须学会总结西方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站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巨人肩膀上,探索自己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中国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和沉淀就又卷入新一轮充满机遇的浪潮中了。这自然滋生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心态,人们处于整体的浮躁气氛之中,热衷于怎样快和如何急功近利。来不及调整、完善运行机制和规范;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做什么和如何发现、思考、研究、判断问题;更缺乏产业结构创新的实践。
        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致社会开始追逐信息利益硬件化和动漫创意产业的进程;手机外观的过度设计、城市的景观化困惑、文化创意产业泛滥……,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道德、理想的异化。
        我们且不深谈工业设计的含义,就仅以产品设计而言,我们中国几乎只做产品设计中的最后环节——外观造型设计,至于产品开发设计,不敢讲没有,而工业设计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产业设计,我们不仅做不到,而且没想过。但是日本、韩国都做得到,他们在升级。我们一直没有升级,这是最大的误区。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重新认识了。
一、天问?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工业设计?
        认识任何人为的事物都必须从物质层、组织层和观念层这三个层次入手。(图1)


        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角度、层次等不同,或着眼的动机、过程、结果、观念、方法、技术、工具、影响等不同,其结论完全不同。
        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知道不等于理解。对知识、信息的传递应以接受的效率来衡量、评价,而接受的目的是以接受的程度来衡量、评价。接受的目的是以互动和正反馈——即将知识或信息予以利用,然后分析、选择、判断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目的。中国的繁体字“聽”与简体字“听”就把上述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图2)


二、分类与命名
        物以类聚既体现了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研究存在的一种科学方法。分类、命名是科学家在分析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时,人为地把自然分成若干层次和若干范畴,以便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把握自然的规律。

        旧有的“名”、“相”不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枷锁,分工、分类只能越来越合理而有序,越来越趋向系统性和完整性。
        人类进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水平之否定,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祖先制定的“名”、“相”的否定。
        当分类、命名这个人为的、阶段的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分类和命名。要知道,“批评和否定是对被批评和被否定的最高的奖赏和继承”。
        算术与数学,杯子与容器,汽车与交通,种庄稼与农业,加工与制造,制造与创造,工厂与企业,企业与产业,造型与设计,产品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与产业链……都是由于概念分类的层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命名,与此同时也映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