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巴洛克衬线字体

  • Update:2012-07-25
  • 顾 欣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第5期
内容摘要
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印刷字体因其时代而得名为巴洛克衬线体。它上承深受手写体影响的文艺复兴衬线体,下启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衬线体,是一类拥有过渡风格的拉丁字体。
巴洛克盛行于17 世纪初至18 世纪中的西欧,它是紧随文艺复兴和风格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艺术风格。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印刷字体因其时代而得名为巴洛克衬线体(Barock-Antiqua,常用于德语地区)。由于它上承深受手写体影响的文艺复兴衬线体,下启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衬线体,是一类拥有过渡风格的拉丁字体,因此也被称为过渡体(Transitional,常用于英语地区)。
西方拉丁文字里的衬线字体按照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图1):古典体、过渡体、现代体和粗衬线体。古典体主要指的是15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文艺复兴衬线体,其主要特点是字母笔画粗细的对比不强烈,仍具有中世纪手写体的特征,代表字体有Jenson、Bembo、Garamond 等;过渡体即巴洛克衬线体,它的风格介于古典体和现代体之间,与古典体相比,这类字体字母笔画的粗细反差得以强调,代表字体为18 世纪中叶的Caslon、Baskerville 以及20 世纪30年代的Times New Roman;现代体也被称为古典主义衬线体,它出现于18 世纪末期,这类字体强调字母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竖笔画很粗,衬线则变为细横线,代表字体有Didot和Bodoni ;粗衬线体又称埃及体,它诞生于19 世纪初期,其特征是字体外观粗大方正,字母的衬线几乎和竖笔画一样粗壮,外形已经近似于无衬线体,代表字体包括Clarendon、Rockwell 和Courier 等。
从艺术史上来看,“巴洛克衬线体”这一常见的专业词汇似乎在排印术语里被误称了。“巴洛克”尽管正确地反映了这类字体诞生的历史时期,但它并不能代表字体风格的特征。例如,典型的巴洛克体Baskerville 或Times 绝对不是卢梭所描述的巴洛克特征那样“夸张、古怪、丑陋和颓废”。这一有异议的术语或许也只能使用于缺乏衬线字体传统的德国,因为从公元12 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时期起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在德国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文字一直都是哥特式字体。[1]
18 世纪是巴洛克风格走向古典主义的过渡时期。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人们渐渐疏远了文艺复兴衬线字体的传统样式。用来表达形式构造的书写法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而雕刻技术对字体构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此外,附有书本插图和准确范本的铜版印刷也对活字制作工人产生影响,并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在这段时期,字体设计师们开始用尖头的羽毛笔、钢笔等书写工具,字体设计也被新兴的手写字和凹版印刷技术所影响。
巴洛克衬线体是第一类经过系统化、规则化设计的字体,它的每个字母都是借助几何的原则精心描绘出来的。(图2)大写字母的衬线是完全对称的,衬线的底部从水平方向看是笔直的,与文艺复兴衬线体的衬线相比没有或只有极小弧度的弯曲。从视觉上看,字母的基线以及H- 高度(大写字母高度)显得非常稳固。衬线的端点与文艺复兴衬线体相比几乎没有被修琢成柔软的圆形,而是更为尖锐和锋利。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粗细笔画的宽度对比更加强烈。小写字母顶部的起始笔画仍然略微倾斜呈楔形状,但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平直的趋势——就像后期出现的古典主义衬线体那样。圆形字母的字轴基本呈垂直方向,或者略微向左倾斜一点点。从字母基线到x- 高度(小写字母高度)的距离明显大于x- 高度至H- 高度的距离。部分字母的起笔和收笔,例如字母c 和r,笔头和笔尾呈现水滴形。从总体上看,所有字母相互间的关系都显得十分协调和均匀。
早期的巴洛克衬线体按照不同的发源地主要被细分为三种类型:荷兰式、法式和英式。荷兰式巴洛克衬线体是在17世纪中期由字体设计师安东·简森(Anton Janson)、克里斯托夫·范·戴克(Christoffel van Dijck)和约翰·米歇尔·福莱施曼(Johann Michael Fleischmann) 发展起来的。这一类型的巴洛克体笔画线条纤细,与文艺复兴衬线体十分相似。法式巴洛克衬线体诞生于1692 年,它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委任之下设计出来的。这款字体被命名为“罗马之王(Romain du Roi)”,只被允许在皇家印刷工厂印制使用。在此之后,法国字体设计师皮埃尔·西蒙·富尼尔(PierreSimon Fournier)改善并发展出一款相似的字体,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社会需求中。这一类型的巴洛克衬线体已经近似于后一时期出现的古典主义衬线体了。生活于18 世纪的英国人威廉·卡斯隆(William Caslon,1692-1766)和约翰·巴斯克维尔(John Baskerville,1706-1775)是巴洛克衬线字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正是借助于这两位字体设计大师的成就,使得英国在西方字体设计领域里享有盛名。
1706 年,年轻的威廉·卡斯隆(图3)成为一名雕刻工匠学徒,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716 年他在伦敦成立了一家为枪支刻铸字号和制造书籍装订工具的公司,为此他经常与印刷行业打交道。1721 年他接到一名印刷商的委托开始铸造印刷活字,并在印刷商的帮助下开办了自己的铸字工厂。1722年,卡斯隆第一次将他设计的Caslon 字体(图4)应用于书籍出版物之中。Caslon 字体的灵感来自荷兰的巴洛克式衬线体,据推测这款字体是以荷兰人克里斯托夫·范·戴克设计的字体为范本创造的。Caslon 体字形新颖,兼具良好的可读性,受到当时几乎所有英国最著名的印刷出版商的偏爱。它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出版商在选择字体时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犹豫不定,就使用Caslon”。在此之前,英国印刷业使用的字体大部分由荷兰进口,Caslon 体的出现使得英国不再需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印刷字体,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它成为整个大英帝国当时使用频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印刷字体。当Caslon 字体传播到北美大陆后,迅速在英属北美地区得到了认可,它被应用于当时许多重要的文件印刷中。1776 年,第一次印刷的《美国独立宣言》正是使用的Caslon 字体。(图5)威廉·卡斯隆的铸字厂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子孙继续经营。到了18 世纪末,Caslon 字体的影响力逐渐下滑,不再受人青睐。1819 年,创始人卡斯隆的曾孙,即威廉·卡斯隆四世将铸字厂出售,但“Caslon”的名称仍然得以保留。
约翰·巴斯克维尔(图6)是紧随威廉·卡斯隆之后出现的又一位重要的英国字体设计大师和印刷家,他同时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成员。1726 年,20 岁的巴斯克维尔开始作为书法家和石雕工匠在伯明翰工作和生活。1738 年,他开始经营一家专门销售日本漆器的店铺,从此他不仅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而且还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书籍印刷和字体铸造。巴斯克维尔并不赞成当时英国出版业完全由Caslon 字体垄断的局面,于是从1750 年开始着手研究设计一款新的字体。他在Caslon 体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例如增加了字母笔画间的粗细对比,使衬线更为清晰和锐利,将圆形字母的字轴变得更为垂直等,这些细微变化使得字体的大小和形状更加统一。1754 年,巴斯克维尔第一次发布了Baskerville 字体(图7),随后他使用这款字体于1757 年印刷出版了第一部重要的出版物,这款新字体很快便受到公众的好评。一年后,他出任剑桥大学出版社社长,这无疑体现了他在业界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巴斯克维尔随后陆续出版的一系列拉丁文字的经典著作,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很大的轰动,并且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古典主义衬线字体设计大师——法国人费明·迪多(Firmin Didot)和意大利人贾巴蒂斯塔·博多尼(Giambattista Bodoni)等人。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非常钦佩巴斯克维尔的字体,并将它应用于大多数联邦政府的出版物中。尽管由于审美习惯等因素,Caslon 字体在当时日常中应用更为普遍,但Baskerville 体仍然不失为最优秀的印刷字体之一。(图8)
到了18 世纪中后期,古典主义衬线体逐渐取代了巴洛克衬线体,开始流行于欧洲,其中最著名的字体当属法国人迪多设计的Didot 体和意大利人博多尼设计的Bodoni 体。但到了19 世纪中期以后,巴洛克衬线体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许多出版商开始重新使用巴洛克衬线字体印制出版物。在印刷行业进入铅字时代之后,各种版本的Caslon 和Baskervill 字体在经过后人的复刻后涌入印刷市场。进入20 世纪20 年代以后,与衬线字体截然相反的无衬线字体开始大行其道。这种新兴的字体诞生于19 世纪初的英国,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广泛应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例如各种广告文字、店面招牌以及钢制机器上的铭牌等。英国设计师、文字史学家斯坦利·莫里森(Stanley Morison,1889-1967)并没有完全顺应这股潮流,他遵循传统衬线字体的设计原则,设计出我们熟知的TimesNew Roman 字体(时报新罗马体)。尽管这款字体并不是以Caslon 或者Baskervill 等经典的巴洛克衬线体为范本设计出来的,但它以其经典的过渡体特征,仍被纳入这一字体分类当中。
斯坦利·莫里森(图9)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他通过自学成才于1913 年成为一名杂志社的助理编辑。尽管他曾经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囚禁,但在出狱后相继成为几家出版社的设计主管,致力于图形艺术设计和印刷出版事业。从1923 年直至他去世,莫里森一直担任Monotype 公司的艺术顾问。这是一家主要提供排版、字形铸造、字体设计等产品服务的公司。20 世纪20 和30 年代,他在Monotype 公司主要从事研究历史字体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复兴Baskervill 和Bembo 字体。在他的主导下,这家公司开发的字体数量大幅上升,时至今日对排版领域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1929 年至1960 年,莫里森担任伦敦《泰晤士报》(The Times ,中文直译为《时报》,因旧时音译的错误约定俗成延续至今)的字体排印顾问。1931 年,他撰文公开抨击了《泰晤士报》低劣的印刷质量和陈旧过时的印刷字体,于是这家报社委托他和Monotype 公司开发一款新的、易于阅读的报文印刷字体。莫里森经过反复研究和筛选字体,决定不采用__当时前卫流行的无衬线字体,而依旧基于最经典的罗马式衬线字体来进行设计。他最终选定以Plantin 体为蓝本——一款诞生于1913 年却源自16 世纪法式文艺复兴衬线体风格的衬线字体,作为他新字体的设计基础。他保留了古罗马风格衬线字体稳健和典雅的特征,同时对装饰衬线进行了大量修改,使这款字体更加清晰、准确。新字体优良的字母易读性和紧凑舒适的字符间距,不仅适应了廉价纸张印刷的需求,也更利于节约报纸版面的空间。在莫里森的设计指导下,设计师维克多·拉登特(Victor Lardent)绘制了这款新字体的设计稿。由于《泰晤士报》之前使用的字体被称做Times Old Roman,新字体便顺其自然地被称为Times New Roman。(图10)《泰晤士报》在1932 年的10 月首次开始采用新设计的字体(图11),它既传统又时尚的字型很快地博得了大众的青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年之后,Times New Roman 成为正式的商业字体,不再专属《泰晤士报》使用。它不仅被出版行业尤其是报业广泛使用,还成为众多企业偏爱的办公字体。
由于《泰晤士报》使用的是Linotype 排字机,创造这款大获好评字体的Monotype 公司不得不将该字体的版权授予他们的竞争对手Linotype 公司(Monotype 和Linotype的竞争对手关系就好比今天的微软和苹果公司)。从那以后,Monotype 一直将这款字体以Times New Roman 命名出售(图12),而Linotype 则把它称为Times Roman。作为电脑系统字体,微软Windows 系统从3.1 版本开始就一直附带Times New Roman,而苹果的系统中使用的是Linotype 公司的Times Roman(在苹果系统中直接简称为Times)。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中一般使用URW 的Nimbus RomanNo9 L,它是Times Roman 的URW PostScript 版。此外还有很多应用程序、网页浏览器和文字处理软件都将它作为默认字体。值得注意的是,Times New Roman 和TimesRoman 在设计细节方面的确有着微妙的差别(图13):比如Monotype 公司的大写字母S 的衬线是垂直的,而Linotype公司的则是倾斜的;两者在小写字母z 的斜体字重等方面的处理也不一样。起初Times New Roman 和Times Roman的字体宽度是不同的,后来微软将Windows 系统中采用Times New Roman 进行调整,与Adobe/Linotype 的字体保持一样的字宽。
1972 年,《泰晤士报》开始启用Times Europa 字体,用它来代替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的Times New Roman,这款新字体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更快速的印刷机和更便宜的纸张的实际需求。这份著名的报纸最近一次更新印刷字体是在2006年,名为Times Modern 的字体进一步提高了字号在较小时的易读性。尽管如今的《泰晤士报》已不再使用Times NewRoman,但它仍然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拉丁字体之一。(图14)在美国,Times 字体家族从1940 年代开始就被广泛运用于杂志和书籍中。尤其是在进入数码时代后,它借助微软和苹果公司的产品而遍布全球,迄今在图书、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介里都能寻觅到它的踪影。或许Times 字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典雅的传统韵味,又具备崭新的时代气息,在传统和时尚之间建立起非常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