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史的写法——以外国设计史为例

  • Update:2013-11-21
  • 张夫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0期
内容摘要
设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决定了设计史写作的复杂性。本文以外国设计史的教学为例,通过对国内设计史教材写作的发展及现状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设计院校和专业学生状况的分析,从学科特征、历史与现实、审美与生活、创新发展、目标对象、国际视野、方法论意义、社会责任等角度,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针对中国学生的外国设计史教学和教材编写模式。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设计从萌芽到发展、成熟,设计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延伸。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行为,设计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自从人类出现,人类的造物活动就与人、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无形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并实现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调节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一种方式,并以物化的形式反映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设计史就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见证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设计同人类实践活动一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记录人类这种特有活动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设计史的出现却是 20 世纪发生的事情。1936 年,英国著名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出版了《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London: Faber,1936)一书,该书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设计史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图1)

1. 佩夫斯纳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

一、国内外国设计史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由于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设计史写作和教学是从工艺美术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艺术”都是设计学科在中国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的产物,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因此,如今在国内对于设计史写法的探讨,固然不能割裂过去几十年工艺美术史写作的学术积累和成果。
1917年,许衍灼出版了《中国工艺沿革史略》,成为中国第一部工艺史著作。[1](图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陈之佛、田自秉、王家树等人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专著和教材陆续出现,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基本趋于成熟。

2. 许衍灼 :《中国工艺沿革史略》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制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一直成为史论教学中的空白。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庞薰琹、雷圭元、郑可、陈之佛、祝大年、沈福文等在法国、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将外国工艺美术知识带回中国的人。1956 年 11 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从此,中国有了正规而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也为之后外国工艺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 年,雷圭元和袁迈编撰了 4 册有关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工艺美术作品集,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的工艺美术。1959 年,陈之佛亦曾撰文《波兰的民间工艺美术》,发表于《美术》杂志(1959 年 7 月)。1958 年创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装饰》杂志,也在该时期文图并茂地介绍了诸如罗马尼亚、波兰、伊拉克等国的工艺美术发展情况和相关信息。但是,这一个时期基本上是对外国工艺美术状况的介绍,真正的教学和研究还未真正形成。
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工艺美术史系,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随之正式启动。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1986 年,笔者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率先开设了外国工艺美术史课。这样,就填补了我国艺术院校没有正式的“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这一空白。[2]在国内教学、留学和回国研究的基础上,1999 年,笔者出版了《外国工艺美术史》(图 3),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较为深入、体例较为系统、内容较为全面的外国工艺美术史专著,外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之后,该书经过修订再版,目前该教材已成为全国艺术设计院校和专业的必读教材。在现代设计史方面,在王受之等人的努力下,西方现代设计史开始进入设计史论教学的环节。如今,国内各种版本的外国设计史通史以及工业设计史、视觉传达设计史、室内设计史、家具史等门类史教材、专著不下几十种,[3]反映了这些年外国设计史教学与研究的丰硕成果。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3. 张夫也 :《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9 年

但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现实和专业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我们目前的设计史的教材写作和教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如设计史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脱节,设计史的编写体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讲授方式以及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其对设计史课程兴趣不高等等。另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通识性设计史书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而这一系列问题给我们的设计史编写和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促使我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何需要设计史,为谁写设计史。

二、为何需要设计史,为谁写设计史
设计史就是记录设计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对已经发生的设计现象、设计师、设计作品、设计风格等方面的记录和梳理。为什么要写设计史?设计史为谁而写?这是所有阅读和撰写设计史的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本质上看,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设计史的意义或价值方面的问题。设计史是设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对于培养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设计产生演变的规律,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设计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的设计观念是产生好的设计的基本保证。
对于“设计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可忽略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应对构建当今和未来的和谐社会,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健康的文化事业产生直接的作用,并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美好情操,优化人的心智和增进人的创造力为目标。因此,不能一味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只满足于停留在前人的思想境界而无所开拓创新和不求发展的现状。借古开今,持经达变,当为设计史论研究的关键所在”[4]。
对于不同的群体或受众,外国设计史具有不同层面的意义:从学科与学术发展的层面看,外国设计史研究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我国综合素质教育质量,完善人文学科,树立学术形象,提升综合学术地位,皆有重要意义。外国设计史教学研究体系的构建,丰富了我国人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内容,加强了中外设计艺术学科的交流,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对于国家和社会整体而言,设计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社会大众,其意义更重要的在于使国人热爱生活、培养人文情怀、净化心灵、优化心智、完善人格、促进个体和谐健康发展等 ;对于设计专业人士,除了前面的两层含义之外,设计史对于深化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专业综合能力,扩大学术视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史的写法也应该因受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三、外国设计史可能的向度和视野
设计是人认识自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是调节和反映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途径 ;设计既是一种具有审美和创新性质的艺术活动,又具有科学的特征 ;“设计既是宏伟博大的,又是细致入微的”[5]。设计的这种交叉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决定了设计史写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一,充满挑战的设计史。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诸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联,尤其是环境、技术、民族、宗教和时代等因素,对设计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设计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以上诸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阶段,环境因素对设计的影响更加显著,有的阶段则更多地体现在新的技术对设计形态或风格的影响上。在设计史的分期上,是以历史朝代为主要参照,还是以技术变革为标志,还是民族融合与交流为依据,这些都给我们对于设计发展的分期、设计史的写作体例及框架的构建带来一系列困惑和挑战。这些年出现的一些著作,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朱铭、荆雷的《设计史》等。
第二,史论结合的设计史。设计史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更不是就事论事。柯林伍德 (R. G. Collingwood, 1889—1943) 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设计史的写作不仅要考查设计造物的现象、过程、作品、结果,而且还要探索其思想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立足现实,指引未来。
第三,审美和生活意义上的设计史。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6]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现代设计史中人们在面临历次新技术革命后在审美、生活上的不适和困惑,如今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上演。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对于过去设计现象的沉思,吸取历史的教训,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天错综复杂的设计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走出怪圈,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设计。
第四,动态的、发展中的设计史。设计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设计的核心价值。同样,设计史的写作只有跟上设计前进的步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史。面对不断发现的新的设计史料、新的设计现象和风格,以及新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设计史的写作只有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不断吸收新的史料和研究方法,站在新的时代视野下,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设计史。另外,美国学者大卫•瑞兹曼(David Raizman)的《现代设计史》、威廉•弗莱明(William Coleman Fleming)的《艺术与观念》等著作的翻译和引介都给我们现有的设计史写作以新的启迪。
第五,具有全球视野的设计史。中西方都具有各自悠久而成熟的史学体系,形成了中国写史重考证,重视史料的叙述的传统,西方写史更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和观念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仅限于单一视角的设计史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现实要求,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最新的、优秀的研究方法是这个时代设计史写作的趋势。
第六,有的放矢的设计史。设计史有特定的阅读对象,作为教材的设计史的读者是大学生。从目前大学生的特点来看,抽象深奥的理论生动化、幽默化、图形化的设计史是目前90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所易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另外,非专业社会大众也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史读者群体。从地区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文化资源和经济结构是我们发展当地设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如果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将其引入设计史的教学和写作,这样的设计史教学资源更易获取,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院校,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甚至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设计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定位。研究型高校的设计史教学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型、教学型高校的设计史教学应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设计史既是专业的,又是普遍的、大众的,但是它的写作和教学是有针对性的,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第七,注重方法启迪的设计史。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计史不是单纯的对前人的经验的总结,它应当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一种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英国学者康威(Hazel Conway)编著的学生用教材《设计史》,该书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通过系统、详实的史料,从远古到今天来介绍设计的发展历史,而是以设计门类为单元,以选择性的案例,通过介绍相关参考资料、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发现的缺陷等,使学生在课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八,有责任感的设计史。设计因人而产生,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等在现代设计史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正如佩夫斯纳对于威廉•莫里斯的描述 :“他(威廉•莫里斯)的出发点是他所看到的围绕着他的有关艺术的社会条件……莫里斯以说教的口吻说 :‘我不愿意艺术只为少数人效劳,仅仅为少数人的教育和自由’;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决定我们世界艺术命运的大问题 :‘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那艺术跟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7]而原研哉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 :“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的社会伦理关系是设计概念得以生成的一个前提。”[8]因此,设计史的写作与教学,不仅是专业技能层面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责任感和爱心,对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怀和责任感。

四、针对中国学生的外国设计史教学与教材
外国设计史是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扩宽专业视野和理论水平,增强人文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国设计的希望和脊梁,学生专业素养的高低对于设计行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教材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和途径。目前的外国设计史内容主要由手工业时代和现代设计两部分构成,版本主要有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和国外教材的中译本。
从目前的学生特点来看,设计类学生大多数是从艺术类高考中选拔而来。这类学生是在生活较为富裕,信息较为发达的20 世纪 90 年代成长起来的,年龄目前在 20 岁左右,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较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受过系统的艺术基本功训练,造型基础扎实,富于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但是,也易受一些极端思想的影响。另外,由于各种原因,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素养和外语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对理论性、概括性的知识掌握较为欠缺,容易受到外界突发刺激的影响。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外国工艺美术史、外国设计史,尤其是现代设计史部分已经成为国内所有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内容体系趋于完善,市面上仅外国现代设计史方面的教材就不下 50 个版本。但是,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以来,设计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急速增长,生源质量整体下降,使得现有的教学资源捉襟见肘。由于“90 后”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因素,学生对传统的设计史教学方式和抽象的内容表现出不适甚至反叛倾向,常常陷入对枯燥、琐碎的外国
人名、地名的痛苦背诵中,很多学生学习设计史的动机仅仅是应付考试。学生对设计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区,认为设计史就是记住书上的人名、作品而已。
同时,在很多设计院校和专业的教学中,理论课与设计专业课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由于定位不准确,重技能轻理论,理论课边缘化,设计史教学与设计实践脱节等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设计学应有的课程体系畸形化。因此,如何写设计史,尤其是如何写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设计史,如何让设计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成为目前我们设计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外国设计史教学和写作进行探讨。
第一,外国设计史属于理论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概括性强、跨文化性等特点。一般而言,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或中国设计史中的一般性史料,学生往往能够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外国的设计现象、设计师或设计风格,尤其是古代的,通常比较陌生。因此,外国设计史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应首先注重相关历史背景及其线索的介绍,使学生对设计发展的背景环境有一个宏观和全面的了解。以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古代埃及的工艺美术为例,本章内容浓缩了古代埃及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流变。第一节首先介绍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在之后的几节,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线,综合考虑社会、宗教、经济、技术、文化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这一阶段浩瀚繁多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现象和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其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章节最后的小结部分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并融入了要素分析、中外比较、古今比较的研究方法,这种编写体例贯穿了全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一种理论概括和历史比较的方法,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
第二,融入团队协作意识,在教师引导下培养主动的参与式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论的思考,学会独立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和分析设计现象,提高其洞察能力和审美意识是外国设计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今,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获取途径变得日益便利,教师在获取新事物方面的优先性和权威性日益受到挑战。传统的“一言堂”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外国设计史教学的要求,外国设计史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便捷的信息和媒介资源,以其新奇、直观、便捷等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式的参与、研究、查阅资料、课外小组实践、课堂讨论互动等环节,使学生逐步学会在独立和相互协作的方式下,完成从具体到概括,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方法和目标。
以现代设计史中的问题引导为例,教师可先提出问题:现代设计和古代的设计在形态上风格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开篇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为什么成为现代设计的萌芽?从工业时代以来,寻找艺术、手工艺和工业之间合理性的探索还有哪些?现代主义运动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为什么呈现多元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在每章节的教学中也会设计相关的具体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指引。首先,课前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的相关内容,鼓励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上课时教师先做相关背景的介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之后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教师再对讨论予以点评分析,尤其是对每位同学发言的正确内容要在全班予以表扬,以鼓励其积极思考和讨论的习惯,并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小结。
在现代设计史的教学中,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运用在不同的章节和时段各有所侧重,主要有两个大的阶段 :几个设计运动和思潮的章节中以问题引导和讲授为主。在西方各国的现代设计发展的诸章节,以问题引导、学生演讲和讨论为主,首先提出问题,如二战后日本的设计为什么发展得如此迅速?为什么在现代主义运动、全球化的冲击下日本设计仍能保持深厚的民族特色?意大利和德国的现代设计为思路和风格何大相径庭?等等。将班级学生随机组合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题,然后各小组推选一代表向全班汇报成果,分享研究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展开讨论。经过历次的试验,这种方法赢得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加强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联,关注当下,学以致用。在我国很多院校的本科设计教学中,设计史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这个阶段是学生专业思维和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课教育对于学生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门别类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基础课、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是形成设计课程体系的三大组群。但是,在目前国内的教学实际中,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设计史等理论课和专业设计分别课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二者之间的鸿沟被无形中拉大,理论课教学和设计课教学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学生学设计史完全考背,考完如释重负,设计史一结课学生便将书本内容忘得精光,更谈不上其意义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的关联。而在专业基础课和设计课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设计课题,或是现实中的设计历史现象,学生无法对其用设计史等理论课的视角予以理解和认识,设计作业往往都成为就事论事的抄袭或技法练习,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历史和社会敏锐的洞察、责任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识。
根据现有学生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对课程作业环节进行了调整 :在每章节的作业中融入动手实践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论文或读书笔记作业。国内一些院校如鲁迅美术学院的曹天慧老师也较早地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并赢得学生的广泛欢迎。如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一章,课后作业为 :以莫里斯风格为依据,重新设计一幅平面作品 ;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章,以后现代时期的某一风格或手法设计一件平面作品等等。由于低年级学生尚未完全掌握设计软件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因此,此作业主要以手绘的方式来进行。与此同时,课程结课考试的重点也逐渐从传统的注重考查记忆背诵,逐渐转向在记忆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设计史上的现象和规律对日常生活中设计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对专业的兴趣,而且这种创作为动力来激励学生去阅读教材内容和相关文献的方式,减少了之前艺术类学生课外单纯阅读设计史文字的枯燥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单纯以背诵为目的的应试学习弊端,使学生不自觉地将设计史、基础造型、形态构成等同步课程知识运用进来,使相关课程的内容都得到了巩固,使遥远的设计史上的人物和作品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
第四,培养有思想、有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设计师。“设计是一种爱的行为,是极其高尚的行为,为人造福的举措。”[9]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设计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教会学生设计的手段和方法问题,而关于设计的责任感、人文情怀、设计伦理、生态的设计、设计的生态等思想意识方面任务自然成了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当前设计的危机不能不说与设计责任感、设计伦理、设计审美等方面的缺失有着直接关联。在校的设计专业学生是未来设计的希望,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专业认识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积极的和健康的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外国设计史和设计概论等理论课同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设计史不是单纯的记录史,而是史论结合的设计史,是为当下服务、与时俱进的设计史。在外国设计史的教学中,也应当在历史的学习中教会学生借古开今,从历史中增长智慧,树立健康的设计观,这才是成为一名设计师最基本的前提。
设计史中的史料是客观的,但是思考维度是多元的、立体的。以设计史上人的范围为例,从理论上讲,设计是人类生活的需求,没有人类就没有设计,没有生活也就没有设计。但是具体在设计史上,各个阶段、各个设计流派中作为对象的人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也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古希腊时期的设计艺术风格,呈现出典雅、优美、活泼的面貌,与古代希腊自然环境、奴隶社会的民主制度、社会对工匠劳动成果的尊重与设计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关注是分不开的。中世纪的设计艺术呈现出肃穆、神秘的气氛,有大量与宗教相关的设计作品,这些都与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神权至上、人性受到压抑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设计作品的出现与当时对现实中人的肯定的人文主义精神思潮是密不可分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壮丽豪华,精美别致,因为它是面向宫廷贵族等少数人服务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工业时代探索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合理性,提倡艺术关注日常生活,为广大民众服务,使它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精彩的一页。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对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接受、民主性、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理念使其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针对国际现代主义简单、冷漠、缺乏人情味的批判和探索不断兴起,一些设计师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历史的或隐喻的手法重新倡导对人精神意义的关注。而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ck)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设计的伦理问题,对设计中人的定义更加明确、更全面、更具体,巴巴纳克的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设计史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史料知识,从历史事件的兴亡起伏中找到规律 ;另一方面,更要从历史中学会思考,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在设计史上,凡是成功的设计作品和案例,无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对人无微不至的关爱。相反,在功能与装饰、技术与艺术之间走极端的设计往往经不起时间和生活的磨练。例如,中国清代中期以后的家具与工艺品,精雕细刻,忽视功能盲目追求烦琐装饰细节而走向衰落。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英国生产的“彗星”喷气式客机(de Havilland Comet)以其速度和流线型造型而引人注目。(图 4)但是在机窗的设计上,由于过于重视造型的美观,将其设计成方形的,而没有按照技术要求设计成圆形的,导致飞机在反复起降时大气压力的急剧变化,在方形的窗口四角造成高度的金属疲劳,最终导致飞机外壳断裂,机毁人亡。[10]这是颠倒功能与审美关系的典型例子。类似的还有世界上最早投入运营的超音速客机——协和式(Concorde)飞机(图 5),它以高速快捷性能和豪华别致的设计使之成为人们的梦想,但是这种新式的飞机设计制造和运营成本巨大,其高昂的票价使其客源仅限于豪华富有的少数消费群体。并且,协和式飞机起降时噪声太大,使世界上绝大数国家都不让它起落,由于超音速飞行产生的音爆,它又被限制不得在大陆上空进行超音速飞行。更为严重的是,自从这种飞机运营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现重大事故,最终在 2003 年,协和式飞机结束了它的最后一次飞行。

4. 英国产“彗星”喷气式客机


5.“协和式”超音速客机

“RE-DESIGN :21 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是国际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策划的一场设计展,其中收集了 32 名日本设计师针对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的方案。(图 6)例如,建筑家坂茂的卫生纸设计,他将卫生纸中间的圆轴变成了方轴,略方形的纸卷有效地节约包装放置的空间,从而减少运输成本。通常,人们在使用卫生纸的过程中通常一用力就拉出来很长的纸,而在使用坂茂设计的方形卫生纸的时候,一用力,卫生纸卷就会和中轴碰撞发出声响,并且使抽拉纸卷变得不那么顺畅。(图 7)这个使用过程的中心不是人,而是自然和资源。抽拉纸卷的顺畅也许会让人们觉得这些资源被我们使用是理所应当的,而坂茂的卫生纸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却时时刻刻地提醒人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6.“RE-DESIGN :21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展览


7. 坂茂 :卫生纸设计

设计史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作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途径,因为诸多原因,它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是多样化的。例如,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民主化的、社会工程式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传统和以有计划废止制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设计形成鲜明对照。最美的设计形式是为实现功能自然而然的结果呢,还是像美国设计师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ay)说的那样 :“对于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11]设计的技术属性、艺术属性、商业属性等诸多属性在此交汇,艺术与技术,商业价值与社会伦理等等如何取得平衡?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对此应该如何定位,如何适应时代的趋势,如何真正做到设计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设计成为推动人、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巨大力量,都是设计史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中国的外国设计史论的教学不能脱离现有的国情和学情,课程的理论性、跨文化性、思想性、人文性只有在结合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外国设计史教材的编写也应是尊重国情学情和关注当下的前提下,在历史的叙说中融入团队协作意识,体例上注重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融入注重书本内容与日常生活设计联系、学以致用的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实现理论课与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关联,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有理论视野、有思想深度、有社会责任感、有宽阔文化视野和浓厚人文情怀的设计师。

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设计既是宏伟博大的,又是细致入微的;设计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技术的特性;设计既有商业的属性,又有社会伦理层面的意义。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设计史的写法不可能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设计史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供我们借鉴的方法和案例也很多,设计史的写作只有立足当下,启迪未来,借古开今,持经达变,才是活的设计史,有价值的设计史。


注释 :
[1] 郭恩慈、苏珏 :《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8,第 66 页。
[2] 张夫也 :“以心为本,精诚治学——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教学研究述略”,《设计史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第 246 页。
[3] 此数据是作者根据网络的相关检索资料统计而得。
[4] 张夫也 :《外国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10,前言。
[5] 同 [4]。
[6](日)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6,第 15 页。
[7](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洛皮乌斯》,王申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7,第4 页。
[8] 同 [6],第 22 页。
[9] 张夫也 :《外国现代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第 4-5页。
[10]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第193 页。
[11] 同 [10],第 177 页。

参考文献 :
[1] 张夫也 :《外国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12。
[2] 张夫也 :《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04。
[3] (英)康威:《设计史》,邹其昌译,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