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工艺美术·再生产” 专家座谈会

  • Update:2014-01-14

郭秋惠——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生产以介于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之间的工场手工业为主

郭秋惠:

我主要谈谈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生产模式的变迁。

近现代这部分应该从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讲,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以近代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涌入中国。在这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生产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变化是被迫的,中国被卷入国际市场。西方国家凭借军事和经济特权,实施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这加速了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手工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业者大量破产或者是被迫改组。面对西方的机器生产,传统的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也发生变化,尤其是面对洋货的冲击,尤其是跟洋货有对等商品的行业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最大。

根据《中国手工业简史》(季如迅编著)的记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手的工业兴衰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洋货的冲击之下,同领域的传统手工业趋于破产、衰落。例如棉纺织业,是与工艺美术关系比较大的手工行业。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手工业最大的一个门类,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棉纺织品比如土布,长期运销国外,出口量仅次于丝绸、茶叶。但是外国资本入侵之后,价格比较低廉的机制洋纱、洋布带来的冲击很大,挤占了土纱、土布的市场。这样的挤占分成两个步骤:先是洋纱取代土纱,它导致的结果是纺和织的分离;然后是洋布取代土布,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它所导致的问题是耕和织的分离。尤其是乡村的手织业,还有城市的手织业,面临很多失业、破产的问题。但是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受到直接冲击的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直到内地,但是像云南、贵州、四川以及北方的手织业一开始并没有被触及。此外,一些地区还用机制的棉纱去抵制机制的棉布,即用机制的棉纱和手工的织法,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机制的纱布价格虽然低,但是不耐用,如果两者结合的话,土布的价格降低了,又厚实耐用,它的出口量反而增加了。所以这是两面性的,对于入侵和抢占,本土的市场有对应的措施。

第二种情况是受出口贸易的刺激,依附于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的工业生产模式得到扩展。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一个典型的行业是缫丝业,出口量最大的是江浙的湖丝、广东的粤丝。在国际资本和市场的刺激之下,缫丝技术开始日益讲究,开始采用机制的方式,比如使用一种足踏制丝的机器。还有一些农村地区为了适应外贸的需要,引进了西方新的手工艺,比如花边、抽纱等。花边业一开始是在山东烟台,后来转至江浙的农村。到民国以后,常熟地区的花边业发展迅速。这个发展跟洋行有关系,因为洋行引进西方的手工业之后,组织手艺人来学习和生产,形成了一个新的品种。除了洋行之外,还要注意基督教会的作用。像刚才说的常熟的花丝,它是常熟地区的农妇季根仙向上海天主教堂的修女学习花边技艺,学成后返回家乡传习新的手艺,从而形成一个地区的新的主打品种。另外像抽纱业,在19世纪末盛行于广东的潮州。

第三类是在外国资本的冲击之下,一部分历史比较悠久的、发展余地比较多的传统手工业,虽然最初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机制的产品暂时不能完全代替,不仅能维持生产,甚至还有所发展。少数的作坊还有工场,过渡到机器工厂,工场和工厂是不一样的,这是慢慢地卷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的过程。比如像传统的家庭劳动、个体作坊,这是简单协作层面的生产模式;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中间层面的,是介于作坊和机器工厂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是中国近代手工业生产模式的主体。要发展到机器工厂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和产品销量,但是在那个情况下起步很难,所以工场手工业的方式是比较适宜的,因为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时采用部分的机器生产,再利用大量的廉价劳力。这种情况包括丝织业、染坊、造纸业等。像造纸业,土纸和洋纸长期并存,各有销路,而且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土纸也供不应求,包括书画用纸、线装书用纸,甚至迷信用纸,这些都是洋纸不能替代的。到20世纪以后,传统手工纸多数被淘汰,但是宣纸却大放异彩,甚至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第四种与工艺美术相关度最高,它拥有自己的传统工艺和民族特色,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洋货与之竞争,甚至还因为出口的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像陶瓷、景泰蓝、玉器、雕漆、刺绣、缂丝、鼻烟壶等。例如,刺绣业在题材、针法、色彩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名家辈出,深受中外人士喜爱。鼻烟壶制作在晚清也有较大发展,北京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的不少内画壶作品被欧美人士收藏。

需要补充的是,19世纪后半叶战乱频繁和赋税苛重,也是部分手工业衰落的重要原因。另外要注意到旧式的手工业行会,比较保守,墨守成规,其中存在工艺传承和生活保障的问题,因而虽受到近代工会和商会的冲击,但它还是非常顽强的势力。这种势力会限制扩大生产经营,成为改进生产技术的一个障碍。一开始这类行会对机器生产怀有敌意,像广东的缫丝业,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但是传统的手工业行会并不接纳,甚至组织工人破坏它。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反作用。

到了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亦即清末民初,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第一是民族工业的振兴。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近代手工业的主体,也是近代机器工业的重要的补充和后备军。刚才说它是传统作坊和机器工业的中间环节——中国的工业资本积累不足,劳力低廉,所以需要手工业来补充,从业者有传统的乡村手工业者,城市的家庭手工业者。还有作坊和手工工场,主要承担一些机器工厂的外加工作业。

第二点与上层政府的认识与有识之士的推动有关系,不管是清末的朝廷还是民国初期的政府,都制定了振兴实业的经济政策。像薛福成(1838-1894)就是这种经济转向的典型,早年他曾担任曾国藩的幕僚,后又被李鸿章赏识,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其早期思想是典型的洋务派思想,只要求购置外国枪炮轮船,聘用外人教习,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等。后来,他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思想逐渐转变,成为维新派的早期代表。1888-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出使欧洲英、法、意、比四国,考察了欧洲的工商业后提出了《振百工说》(1893年),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尤其重视发展新式工业。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维新失败之后游历欧洲16国,也提出“工商立国”的主张。中国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1853-1926),从1896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进入实业,主张“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第三是国际环境,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是黄金时期,从日俄战争到一战,一直到抗战之前,这些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增加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另外也减轻了洋货对中国市场的压力。所以,在这段时间之内,中国近代手工业发展到了高潮时期。

第四是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唤醒了民众的意识,形成了挽回利权和振兴实业的浪潮,并发展出国货运动,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在这样一个浪潮里面,得到比较大发展的工艺美术行业有棉织业、轧花业、缫丝业、丝织业、染绸业、陶瓷业等。比如像陶瓷业的发展,日本生产的细瓷对中国的土瓷有很大的冲击,中国的瓷区窑厂也在反思,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然后就以美术瓷和仿古瓷与洋瓷抗衡,重在仿古。还有颜色釉、彩釉、瓷雕,比如景德镇的瓷雕,湖南醴陵的釉下花釉,就是一种应对措施。(有删节)

陈岸瑛:谢谢郭秋惠老师,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特别丰富的画面。从清末到民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模式非常多元化,但如果不细致考量的话,我们会笼统地把它看作是半封建、半殖民的方式,但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化了。这个时期为我们讨论当代工艺美术生产,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案例,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说完了古代和近代,该说当代了。陈彦姝这次去南方考察,搜集了不少当代案例,并且归纳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几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供各位专家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