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 Update:2014-09-30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大创作”: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动画毕业创作教学
李剑平   叶风
 
北京电影学院自1952 年起开设动画专业课程,再从2000 年成立动画学院到现在,在动画艺术创作的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传统,形成卓有成效的毕业创作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毕业创作教学理念,指导出相当数量的优秀动画毕业作品。通过为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一部短片作品,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每一年的毕业创作作品成果展示已成为学术界乃至行业内关注的焦点事件。学生们不断地创作出高水平的动画作品,使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成为享誉国际的动画艺术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作品在国内外艺术节和影展活动上屡屡入围和获奖,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这些优秀的作品更是支撑我们的毕业生在行业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动画行业的最活跃、最有成果的动画艺术家群的基础。他们在国内主要的影视动画公司中担任动画电影、电视片的导演、艺术总监或其他主创工作。近年来,部分毕业生陆续加入迪斯尼中国及东方梦工厂的创作队伍中。他们获得离校后新一次大片创作的机会,以及保证再次创作的质量,都源自在校期间动画毕业创作的成果和经验的支撑。
 
一、定位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创作环境、创作历史资源和动画艺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动画大创作的定位。总体上,体现出电影基因、专业化创作和国际化等几个关键点。
 
1.电影的基因
动画艺术在当前数字媒体时代显示出多样性,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毕业设计创作的基因就是电影。动画学院的毕业创作总体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学生在电影学院的大环境浸染中学习动画艺术创作,整个创作的思维方式、审美定位、实践方法和可用的创作资源,样样离不开电影这个概念。
于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特点贯穿在整个毕业创作实践当中。叙事、画质、镜头语言、录音、表演等电影艺术创作中种种要素在多年的探索下,在毕业作品创作实践中转化,积累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动画电影创作方法和语言体系。于是,动画学院的毕业作品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动画电影的定位。许多创作者在后来的成功发展,也体现出这些毕业作品不但作品本身具有动画电影雏形的含义,其创作实践过程都具有为大型动画电影创作打基础、做探索的意义。
 
2.创作的专业化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鼓励项目制、有目标的创作,而不是个性化无序的表现,这个思路符合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模式的要求。而专业化过程、方法及最终的整体效果,区别于商业动画制作的流水线模式。
创新是所有毕业创作的根本,但是思考如何推进创新的专业化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在学生大创作中始终关注和努力的重点。尤其把动画电影创作作为未来发展定位,就决定了动画学院毕业大创作在启动伊始就需要考虑原创和专业化两个重要的因素。当前,不少院校把流水线制作模块引入学生创作中来,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模糊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概念,这与毕业创作追求创新的初衷无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的能力发展。
根据动画艺术创作规律,以动画电影创作的模式组织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联合创作,要求既要强调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作品的个性化追求,同时又兼顾动画大片创作的制片需求。而这样的创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北京电影学院一批具有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这些老师自身在行业实践中主导完成了动画电影或电视片的创作,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把这些创作经验、行业经验、行业发展趋势转化给学生。某种程度上,让学生的毕业创作成为整个动画艺术发展在当前最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创作成果。学生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有自身的个性化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又融合了指导老师所启发的对当前动画艺术创作发展的理解,以及指导老师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动画艺术创作的追求。
除了学院本身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动画原创实践经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毕业创作还集中了国内外行业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批主流艺术家就是指导电影学院学生动画创作的重要师资力量,再到现在国际国内一流原创动画电影公司及创作者的参与,让学生的专业创作视野从个人试验拓宽到行业发展前沿,让学生的创作在方法和最终成效上都有“专业”的高度。
 
3.国际化的视野
网络媒体时代,文化艺术传播的国际化已成为基础语境,国际化的视野和发展策略、定位成为动画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路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对这一理念的认识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尤其在毕业大创作的实践当中。美国、日本的动漫风行世界,占据了大小屏幕和各种电影节的领奖台,这样的客观事实让我们的动画艺术创作人员一入门就必须向国际范围最强者挑战,也就逼迫着我们寻找国际化生存的策略。
国际化的策略贯穿在动画大创作的定位、实施过程,以及大创作完成后的成果目标之中,这是我们近年来在动画艺术大创作改进的一个具体方向。引入国际一流院校教授和艺术家参与创作教学,为毕业大创作设立基础。如与东方梦工厂签订合作协议,为我们学生的大创作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 ;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合作,由对方指派教授参与指导学生创作 ;同时,国内连续进行动画电影原创的多家动画公司也成为支持我们学生创作的合作单位,等等。这样,在完成大创作之后,优秀的毕业生能够具备进入具有国际水平的动画公司继续进行高水平动画电影创作项目的实力。当然还有北京电影学院多年来的传统,就是争取毕业创作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展映,这已成为学生大创作的常规目标。
 
二、实施
 
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集中一段较长时间完成 3-5 分钟的动画短片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大创作的基本实施原则。这样的符合动画创作规律的基本模式在当前国内动画艺术创作教学中越来越普及,本文也不再赘述。
完成一件优秀的作品是由创作者自身主导来完成的,其成败的关键不只在于这个创作过程和建制本身,而在于整个教学培养体系的建构和内外创作资源的匹配和整合,来支撑从无到有的创作生成过程。
对整个大创作实施的理解应该从创作课程本身和整个动画艺术创作教学体系的内外两个角度来看。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在某个规定时刻才开始的,而是一个相对宽泛、从学生入学就触发的一种创作状态的结果。根据多年来的情况,每一年都有学生在二年级甚至一年级就开始构思大创作,哪怕是最后成果与一开始创意在表面上看不出关联来,但是一切都从最初那一闪光的灵感和激情演生过来的。其间经过无数的波折和修改,这个过程是无界的。而从毕业设计创作课程本身来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最具特色的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必须完成的联合大创作,支撑了毕业创作的进行,或本身成为毕业作品的重要组成。多年来,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这个联合创作课程为期一年,集中在三年级阶段完成,部分作品延时到四年级上学期完成。在这个课程开始之前,有相当课程来教授学生的基本动画技能和拓宽艺术视野,树立基本艺术价值审美。而在大创作进行的三年级学期,也会配置动画制作高级技能和艺术作品分析等课程来提升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助于深化作品创作、提高创作质量的相关课程。
 
结语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遵循动画艺术的创作规律,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发挥创作者个性思考与实践能力等为基本培养原则,在北京电影学院大的学术创作环境下整合丰富多样的创作资源,形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作品的创作大系统。这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并密切连接国内外学术界和行业前沿发展的培养系统,并不断地积累、成熟、改进,生发出一届届优秀的毕业创作作品。
 
 
《舌尖上的挑战》
 
作者:毛禹涵
片长3 分钟
形式 / 风格:讽刺幽默 Flash 制作
指导教师:张晨
 
创作阐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但是很多商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反式脂肪酸到塑化剂……
他们的恶行酿成了一幕幕悲剧。所以我想趁毕业设计的机会来表现这个热门话题。同时也因为动画的自由和随意,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特性,使得表现起那些“奇奇怪怪”的食物来不受任何拘束。
这部动画短片的构思和制作花费了五个月。经历了前期在网上搜集素材,构思文本,以及与导师推敲画面分镜、配音 ;中期的软件测试实验镜头和 20 个镜头的制作 ;后期的音乐和音效制作和最终合成三个阶段。
其中文本构思阶段最费心思,为了让食品问题展现得更有意思,同时要有事实依据支撑,前后修改了七八版。配音我找的是颜行同学,他的配音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画面节奏和气氛。中期阶段,我的内心特别矛盾,为了收到效果同时又得按时完成进度,我只能取舍。所以有很多镜头里的动作不够连贯,美术不够漂亮。后期我找了录音系的王众同学帮助做音乐,找了胡珺偲同学做音效。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片子,虽然很多地方不足,但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能做出更好的片子。
 
导师评语
在每年众多的学生短片中,若用体裁划分,大都是以传达戏剧冲突的故事动画为主,调动情绪的诗化动画样式也较常见,而说明性的动画体裁就很少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科教片的没落不无关系。可喜的是,《舌尖上的挑战》一片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体裁在学生创作领域的不足。该片的作者毛禹涵同学敏锐地意识到 :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体环境里,动画片正在从较为单一的故事片的严谨体裁里走出来,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说明性与戏剧性、角色表演与抽象动作都可以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构筑视听表意空间——这便是此片带来的最大的建设性尝试。(张晨)

《鹰与鸡》
 
作者:耿介兮、田烨苏、黄竞、马正晓、高晓曦
片长10 分钟
形式 / 风格:手绘 / 寓言式
指导教师:孙聪
 
创作阐述
本故事由一则励志寓言改编而来。原来的内容是讲一只幼鹰意外落入鸡群,和鸡一块长大,在环境的排斥下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求生的欲望成功振翅高飞,投入天空的怀抱。当时决定选取这么一个简洁直白的剧本适合为学生作业练手之用,它的特点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提供二维动画的动作表演,故事的结构清晰明确。但是之后的问题就来了,故事家喻户晓,因此剧情较为俗套很难做出新意,所以进行加工修改。
于是开始想解决的办法,逐渐发现可以把主人公做得很惨。这样一来,喜剧效果便会加强,就像卓别林的喜剧都是在讲他的倒霉遭遇,观众会以高人一等的视角去看热闹,以此迎合观众。另外,是表现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社会就是需要人去适应,具有特别强的同化作用。“同化”这个词成为重点。相信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大家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特别又是在国内,活着需要一套既定的标准,离我们近点的就是高考。以后步入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身不由己,有更多的规则需要我们去适应,因此人们需要磨平自己的棱角。久而久之,人们开始适应了环境,能自在地活着,但是会发现自己的状态离最初的愿望越来越远,不得不说社会准则是一只强力的无形之手。
带着这个想法回到故事里就豁然开朗了,原来的故事是鹰摆脱鸡群变成一只真正的鹰,那我们就让一只真正的鹰在鸡群里变成鸡吧。想象一下,原来那么正常健壮的一只鹰变成了肥嘟嘟的鸡,喜感就出来了,滑稽就出来了。我们就把人类适应社会的行为夸张化,就用“伪装”吧。让鹰伪装成鸡,目的顺理成章,就是吃鸡。这个时候故事越来越明了,鹰因为饿,要吃鸡,而将自己伪装成鸡,主动去接触“鸡的社会”,久而久之,最后完全被同化。这里面包含很多有乐趣的点,比如和母鸡之间的情爱,和公鸡一块打鸣,朝九晚五地与鸡一块吃喝拉撒睡,生活虽过得安逸自在,但是自身己经悄悄地产生了变化,实质上算是一种自我作践。最后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它真的变成一只鸡,同时增加戏剧冲突,我们需要再设置一只鹰,来把这只堕落的鹰当成鸡叼走。而且叼走它的这只鹰,曾经并不如它,脑袋没它好使,翅膀也没它健壮,等等。以此造成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并且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结尾。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设置一位农场主,作为自始至终逼迫鹰去适应鸡群的强大势力。
 
导师评语
《鹰与鸡》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2010 级本科五位同学共同创作。该片作为这五位同学的联合创作课程的作业,主要在三年级时完成,至毕业设计阶段继续完善,最终成为他们的毕业作品。而联合创作课程也是我院最有特色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鹰与鸡》的五位主创同学,从文学小故事中敏锐地捕捉到题材的方向,并进行了大胆而又充分的再创作。在风格上追求简洁,从表演上进行丰富的挖掘,使得角色的刻画生动有趣、具有表现力,比较成功地体现出作者们对生活、生命的一些哲思。(孙聪)

Molly and Flowers(莫莉与花)》
 
作者:辛颖宗
片长5 分钟
形式 / 风格:黑色幽默
指导教师:韩笑
 
创作阐述
《Molly and Flowers(莫莉与花)》讲的是一个独自居住在废旧房车中的小女巫莫莉在发现自己房间内的花枯萎之后,在森林里寻找采集新花朵的故事。片中的花朵都采用的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小孩子一样的形象,而莫莉采花的这一过程就如同在寻找朋友。
制作过程并没有想太多前因后果,除了主角莫莉是个草药系的女巫,所以房间内摆放着很多种类的植物之外,还有根据房间的旧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知道莫莉今年 6 岁,父母离奇失踪之后便独自生活,并且被怀疑就是她杀掉了双亲然后潜逃。森林和各种场景的设定都很随性,主要以神秘和诡异的形式感为主。
灵感来源于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孩子,没有朋友,于是花园和后山上的花花草草就变成了我“想象中的小伙伴”,我不知道当时的我是怎么做到的。当一天上午我把一朵开得很好很大的绣球花摘回家之后,黄昏时分这朵花就已经枯萎死去了,身上爬满了蚂蚁,从放置的小板凳上一路爬到门外。这个“血腥残酷”的场景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当年的我肯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以至于留下了童年阴影。当终于有机会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时,我萌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做一个小女孩和她“想象中的小伙伴”的故事,因为只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
片子制作匆忙,并不完美,但我很喜欢。整个世界观都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故事背后还可以引申出更多有趣的设定,我甚至自娱自乐地做了很多边角角色的设定和故事的萌芽,希望日后有机会实现出来。
 
导师评语
《Molly and Flowers》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风格又不失灵气,画面中充满着童真稚趣的光芒,体现出作者的自信心,显露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思维,富有个性。鲜明的主题和积极的内容,反映出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情感、情趣。说明作者善于把握生活中细腻的瞬间,善于在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主题,用沉重压抑的画面描绘美丽动人的景象,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要想做出令人称道的好作品,首先应该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艺术家不是用眼睛去观察,而是用心灵去感受。如果不能被生活感动,那么他的作品也不可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作者通过动画手法表达出的这种对社会、生命、自然的感动,无疑可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