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无时尚,不设计

  • Update:2015-04-17
  • 邹游
  • 来源: 2015年第1期
内容摘要
今天,时尚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游移不定的欲望在必须面对现实语境时,设计师对时尚问题的主动介入是有其深远意义的。正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无时尚,不设计”的这一概念。并且提出,可以将时尚视为一种基本知识,一种需要普遍关注的社会意义系统。关注时尚是对自我的一个重新界定,它包含了对达到优良设计的必要的知识储备,它应该是被所有的设计师群体所关注的内容。

  

在面对时尚这个议题的时候,设计师必然是在某种环境中,而且不得不在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下做出选择,因为持续性创新似乎能在道义上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时尚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果它能够具备为我们带来新知识的可能性,以今天的社会沟通形式与逻辑来看,显然并非仅仅是因为时尚表面所呈现出的某种特质就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方式在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过程中根本无法回避物的世界,于是,时尚在这个繁盛之地找到了尽情施展的空间。对知识分子来说,时尚这个议题或许并不流行,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站在各自角度对时尚的认知呈现出符合自身的不同的价值判断,但显然人们对有关时尚的认识还过于肤浅。如果说时尚是一个时代最先进文化的标志,那么必然需要在社会运作模式背后找到大量的物证,由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主导设计的最具影响力的苹果产品[1] 即为一例。(图1)而伊夫所推崇的,曾经提出“少,但更好”的迪特·拉姆斯(DieterRams)更是一个标杆树立在前面。(图2)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相似性,那就是都在强调流动性结构的现代社会中抓住了时代的审美趋向,是时尚与设计的完美融合。据此可见,游移不定的欲望在必须面对现实语境时,设计师对时尚问题的主动介入是有其深远意义的——因为人们从他身上所认识的,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必须全力扮演之角色的具体实践。正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无时尚,不设计”的这一概念。
 
时尚——一种知识的规定性
就国内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时尚作为一门学科在其自身学理构建过程中还缺乏广度与深度,认识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学科中的服装设计这一专业,从更广泛的人群来说,时尚概念的缺失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在设计师这个群体中,对于时尚到底是持什么样的接受态度尤显重要。因为当参与到改变世界的行动中,对行为的检测点必然有了更多需要考量的范畴,这对于设计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提出了挑战。以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实践和行动者生存心态的互动关系应该成为设计师观测流行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设计师如若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及社会化功能有着清晰的判断,自然是对你自己所拥有的改变世界的权力的尊重。
无论是作为设计还是设计服务的对象,我们都在这种无意识的存在中成为了今天的我们,而时尚是隐藏于事物背后成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因此应该持主动介入的立场。从一种无意识地、被动地被时尚所裹挟到作为一种具有积极的主导力量的介入——这不正是设计师改变世界所需要的思维路径吗?因此,对时尚语义的辨析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尚并非时装,如果只是将时尚领域局限在时装及其外部符号的话,显然是一种逼仄的视角。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将时尚领域一直扩展到人类学的边缘,甚至扩展到动物行为也是荒诞可笑的[2]。追根溯源,时尚源自服饰,这个词主要指服饰或外观风格。在某些场合,时尚和时装也相互替换,因而时装是理解时尚的关键切入点,是身份明确的形式和意义。布伦尼克麦耶(Brenninkmeyer)将时尚定义为当代社会中盛行的穿着方式,显然是采纳了某些文化价值所导致的结果,而这些价值随时可能受影响而改变。在遵循某种盛行标准的社会交换系统中,除了时下约定俗成的衣着,对于时尚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有的涉及到制作性,有的强调过程,有的则是风格优先,有的关系到习俗……它可以是超越了服装之外的,可以聚焦于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例如发型设计、配饰、珠宝、家具和建筑,等等。
至此,我们需明确两点:一、时尚需要和物质形态的时装做出切割。确切地说,时尚是一种概念,包括一种被操作的过程和现象,甚至是体制化结果的呈现,它并非一种实体化的物质。二、时尚被视为一种被采纳的集体性,驱使我们不自觉地做出选择判断的意识,而这一意识可以投射到除了时装之外的任何人造物。由此可见,时尚是一种象征性交换,因此将之纳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了这个前提,并且能够意识到时尚是一个结合了体制、组织、群体、制作者、活动和操作的系统,在时尚既可以被当成最浅薄的游戏,也可以被当成最深刻的社会形式——代码对一切领域的不可避免的投资[3] 这样一个宏大的范畴之中,本文把研究落实在两组词境概念之中,这两组概念分别是时尚与现代性、时尚和经典。
 
时尚和现代性
时尚并非只是稍纵即逝的东西,至少从当今的研究现状来看,就时尚有关现代性的指涉确实已经大大地将时尚的研究领域扩展开来了。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说,在现代性框架内才有时尚。而我想强调的是,时尚的结构和系统,是隐含于其中的,需要我们将两者做关联性考虑。如果一个服装设计师或整个设计师群体对现代性缺乏根本的认识,那么其设计行为的合法性就值得商榷。如果他/ 她对时代的描述是不明确的,必然在使用者的选择项中处于被排除掉的尴尬位置。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决裂、进步、革新的图式中才有时尚[4],而这恰恰是关于现代性的最佳表述。总体来说,时尚在时间上的再循环模糊了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现代性体现在整个社会系统时就呈现出对时尚更迭变化的广泛的接受度。在鲍德里亚看来,时尚总是意味着形式的失效时间,意味着某种抽象。通过这种抽象,形式就像躲开时间一样变为有效符号,而符号就像通过时间扭曲一样回归,用自己非现实性纠缠现时,用回归的全部魅力对抗结构的变化。他强调这是重新开始的美学,而且在时尚从常见中拉出现代性的时候,它还从死亡中拉出轻浮[5]。可见时尚对于现代性的作用力是从内到外的,在一种快乐与绝望中来回往复。如果现代性是一种符码(code),那么时尚就是它的象征标志。
时尚并非特立独行,时装也并不是非常奇怪的存在。时装有其独特的表达语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价值判断相关联的,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系统之中并且有其深刻的内涵意蕴。如果一个设计师并未掌握这种表达语言,那么他所做的设计就会是流于表面的哗众取宠。
在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设计的一款经典体恤衫(图3)上一直源用英文口号:“There is more action to be done to fightAIDS than to wear this T-shirt, but it's a good start.”(在抗艾滋病中我们能做的远比穿起这件T 恤要多,不过穿上它确是一个好的开端。)设计中承载的态度和观点明显带有设计师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和关怀。但是,如此设计在我看来还并不精彩,甚至流于平庸。须知在服装上的印花,图形的呈现方式反映的是设计师对设计语言的理解方式,一般处理印花的方式,要么置于前胸,要么印在后背,再不就是整件衣服的满花铺印,总而言之,是一种平淡无奇的设计手段。马丁·马吉拉的设计就妙在,先将衣服对折,然后这一段文字被印在T 恤的领口周围,当衣服是平铺时是一个二维平面的呈现,此时,由于领口的结构,会有一部文字被印在了服装的后片内部和后片下摆处。因此,在被穿着前处于折叠的平面状态时,这段文字是连续的。但是,当T 恤被穿上后,即服装转变为三维空间之后,情景就截然不同了,部分的文字被人的身体所遮挡,从任何一个视角都只能呈现出被断裂开的部分文字。设计师避开了T 恤文字通常会直接让人了解其含义的那种直白、表面,甚至是肤浅表现方式,使整个文字语言的逻辑结构完全被打破了,这个时候,文字语言的规范性被颠覆了,由于语义内涵的连贯性被阻断使得文字的可阅读性完全丧失了,所剩下来的就只有图形。
这种处理手法耐人寻味。从一件小小的T 恤,我们看到了某种改变,不仅呈现出一种对人们观念变革的提醒和敦促,更是形式语言的革新,这也暗合了时尚“改变”的本质。正如波西莫斯(Polhemus)所强调的,时尚与促进社会改变的意识形态以及容许改变、渴望改变的环境息息相关[6]。在这种设计手法中,我认为设计师抓住了现代性最重要的特征——矛盾、颠覆和重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其隐含的态度,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抒情,是在一种启蒙意识下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批判。可以说,时尚的起源和现代性的起源同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息息相关——时尚是在这样一种场景中出场,同是又构成了这一场景。在这个维度下,再看待时尚问题,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当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还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时,就已经脱离了现代性与时尚性。但是,总有像马丁·马吉拉这样的设计师超越样式风格的表达,他们始终强调对惯常逻辑的打破,指向一种平等和民主,关于时尚与社会的关联性思考在他们的实践中已经行之甚远。
在整个相关于现代性的阐释中,无论是社会组织结构还是思想文化,时尚都不可回避地隐含其中。从今天引起人们最广泛讨论的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时代等方面来看,时尚在社会网络结构下呈现出的旺盛生命力是其他行业都无法企及的,单看淘宝网上各类服装的恣意生长就可见一般,这就构成了当今时代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商业文化与商品结构。毫无疑问,今天,时尚的情景在现代性的场域中呈现出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
 
时尚与经典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时尚是一种统御了现代城市并以时间为基础的新制度。时尚是从过去挑选出基本图案与形式,然后让它像新事物般重新使用。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时尚和经典之间总是建立了某种内生关系。
在二战之后,40 年代的女性服装所呈现出的就是“新风貌”(NEWLOOK)的状态。(图4)纤细的腰肢,撑起的裙摆,凸显出女性身材曲线的沙漏形态。现在大家都对于这个形态非常的熟悉,从今天的角度去看,“NEW LOOK”所代表的正是20 世纪40 到50 年代这一时期对于美的想象。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人们的生活风尚、习俗,在“NEW LOOK”这一形式之下得到了非常精彩的体现。透过服装风格的借用,时尚将永恒或“经典”理想的命题与它本有的短暂反命题相互融合。时尚的跳跃必须借用过去以延续现时,在此情况下,永恒与瞬间之间的对立便不再存在。在我看来,真正的时尚是能够捕捉住一个时代的文化脉络,同时是运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所达成的结果。至少,永恒是一件衣服上的一个小褶皱,而不仅仅是一个想法。其中所暗示的是,在那个被时尚短暂制止的时段之外,没有其他的永恒存在于现代文明中。时间将瞬间翻转为永恒,就如同连接了有机与非有机,生命与死亡[7]。彼时的风尚成了今天的经典。
时下,多数人对于时尚的理解或许存在着误区。时尚并不是空洞的表面雕琢与堆叠,而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观之现代时尚脉络的发展道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时尚已经从简单的对美的追求转变成为更深邃的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向。对于这一转向,如果身处于时尚行业内还不甚了解的话,那么这个设计师的认知结构是存在问题的。
“传统的未来”(The Future of Tradition)这一价值观的表述并不是一个文化公司提出的,而是全世界最顶级的奢侈品集团LVMH 的企业理念[8]。一个从事世界顶尖奢侈品品牌的管理机构,聚集了时尚行业内最顶尖服装设计师的公司,其核心价值观却是“传统的未来”,我想这也许是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与之相较,在当今国人的认识范围内,似乎简单地将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所说的 “炫耀性消费”与时尚划上了等号。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LVMH 集团的CEO 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对于奢侈品的认知,其眼界与格局是远超一般的常规认知体系的,能够将时尚与传统关联在一起,便可知他们在从事时尚产业的时候是对应着经典去的。刚刚落成的LVMH 集团名下的新艺术馆(图5、6),伫立于巴黎的塞纳河边,建筑空间的设计出自于当代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之手。可以肯定的是,此举又将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留下一个经典的印记。由此可见,只有在这样一种对时尚有更深邃见地的人的主导下,才有可能发展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和设计,也只有在这样的认知结构下,设计师才能在时尚与经典之间相互切换且令作品绵延悠长。
 
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技术措施,在我们谈论设计和时尚时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时代的认知标准。设计当然不愿意落入时尚的桎梏,设计师也不愿意被其所左右,那么不妨将时尚视为一种基本知识、一种需要普遍关注的社会意义系统。关注时尚是对自我的一个重新界定,它包含了达到优良设计的必要的知识储备,应该是被所有的设计师群体所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所处时代的人群的需求做出有价值的回馈。
 
注释:
[1]《商业周刊》2014 年第24 期中,列举了85 项对人类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和发明,其中排在第六位的是谷歌。特别谈到了谷歌全球最热门搜索,其中的关键词排名,从2011 到2013 连续三年均有苹果的产品排名前十,据此我们可以以数据的方式转化为影响力指数。
[2] 参见鲍德里亚关于时尚边界的论述。
[3](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南京,2006,第125 页。
[4] 同[3],第129 页。
[5] 同[3],第126-127 页。
[6](日)川村由仁夜:《时尚学》,陈逸如译,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新北,2009,第22 页。
[7] 本雅明的格言,在他对大都会文化的分析中,时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http://www.lvmh.com/talents/the-future-of-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