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学年奖创立者郑曙旸教授关于“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改组(延续平台)的声明

  • Update:2015-06-05

 关于“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改组声明

“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改组为“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以来,原学年奖秘书长姚领另行组织“亚洲城市与建筑联盟”和“亚洲设计学年奖”,并自称为“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升级平台,混淆视听,带来许多纷扰,使得很多意欲参赛的院校生出疑惑,究竟哪个活动是原学年奖的延续?因此,作为原“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创立者、领导者,改组原活动的倡议者和实行者,本人郑曙旸有责任澄清一些事实,以便于各院校认清真相,做出明智选择。本人在此郑重声明:“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是“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以下简称:学年奖)的唯一延续平台。
2015年5月22日“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教育年会暨学年奖组织委员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立。自此,2014年11月启动于南京的学年奖活动改组程序完成全部工作。融合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4个一级学科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得以建立,学年奖的评审工作也将得到更有力的资源保障。
 
1核心价值

台。学年奖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提供一个院校交流的平台;其二是有公信力的评奖,以此激励学生和明确专业教育的导向。从改组的结果看,毫无疑问,学年奖在两个方面都能更上层楼。不意这事触动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从而生出种种阻挠和破坏性的举动,居心何在,不言自明。
2历史回顾
有人难免会提出活动知识产权归属的争议,那就回顾一下历史吧。学年奖于2003年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联合16家主要设计高校建立的学术交流平台。活动发起的核心人物:清华大学郑曙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邵龙。
学年奖最初命名“中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由广州市圆方计算机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赞助,在广州举办第1、2、3届,公司代表姚领作为具体事务工作的承接者。2005年的第3届,活动正式更名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并启动了活动的CI系统。郑曙旸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实施对活动的领导。
学年奖经历过3次改组。第1次是2006年,形成高校合作模式:组委会、评委会和年度承办单位。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并获奖。同年,广州市圆方计算机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不再作为赞助单位,而姚领则从公司辞职,担任组委会秘书长。郑曙旸依然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实施对活动的领导。第2次是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不再作为主办单位,学年奖实际形成郑曙旸任评审委员会主席,姚领任组委会秘书长的组织格局,成为高等学校民间合作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第3次即2015年的本次改组,这是2011年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本次改组并非出于个人的独断,自2010年始,参加活动的学校表达出强烈的进入高等学校国家管理体制的愿望,至2013年的4年中郑曙旸与姚领多次探讨进入体制的办法,并一再告知姚领一旦进入体制,不可能以现行模式运行。当时姚领并未有任何异议。
2014年11月第3次改组正式启动,在11月21日举行的学年奖评委扩大会议上,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何洁到会,传达设计学教指委同意作为学年奖主办单位的决定,郑曙旸进而提出联合建筑学科共同主办的动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2015年3月19日,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第1次筹备会召开,初步议定组委会章程(讨论稿)以及组委会成立的具体工作日程。2015年4月3日姚领来京,与之通报新的组委会章程(讨论稿),但他不能认同新的组委会章程中界定的秘书处职责,不满让其担任副秘书长的安排。4月11日又发来邮件反对改组方案的核心文件——组委会章程,表达了返回原来“郑曙旸+姚领模式”的意见,实质是要维持既得利益。这些要求显然不符合改组的目的,也不利于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术品质,遂遭拒绝。
2015年4月15日郑曙旸向姚领发出中止个人之间合作的邮件。指出其“把太多的个人利益与学年奖联系在了一起”和“所谓的郑曙旸+姚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今后“不得再使用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或新改组的‘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名义”组建新的活动平台。
423日与其的电话中,姚领并未对邮件表示异议,并说自己将发表一个中止合作的声明,并声称写好后会征得郑曙旸的同意。但事后所发生的一切证明,姚领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底线——诚信。追求个人利益并不可怕,也没有错,但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凌驾于集体事业之上,进而试图绑架一项公共学术活动,则令人不齿。
3所谓“亚洲设计学年奖”只是虚晃一枪的假招牌
“亚洲城市与建筑联盟”的称谓为姚领所利用,所谓亚洲设计学年奖只是虚晃一枪的假招牌,实质则沿用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原有标识及所有内容。并借改组后的“第1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名称大做文章,挂起第13届学年奖的幌子,误导社会视听。在其所发布的文本中,对活动历史闪烁其词,对新的组委会构成语焉不详,遮遮掩掩,究其实质,难掩图利之心。本人自看到姚领所炮制的材料以来,一直试图与他联络,但姚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此,这份声明也兼作致姚领的一封公开信。学年奖不是任何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院校的交流平台,学术公共体的利益岂容任意侵占?
“人类的营造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分化走向精微;另一方面又对设计师的宏观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有句古话:尽精微,致广大,既是对设计境界的描述,也可理解为这一对趋势的反映。人居环境理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学科分化的现实基础上,力图以走向整合的环境意识来克服由于分化带来的专业隔阂,以构建更为健康的人居环境审美体系。学年奖的改组无疑为实现这一学术理想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设计与设计教育毕竟是价值定位不同的两个平台。人居环境设计相关专业院校面对学年奖,必须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织委员会主任郑曙旸
签名:
更多有关“中国人居环境学年奖”的讯息,敬请关注“中国装饰杂志”官方微信号及网站的更新。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转到“中国装饰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