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虚拟奇观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概念设计理念

  • Update:2015-08-26
  • 叶 风
  • 来源: 2015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创作中,概念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虚拟技术的发展,甚至观影设备的更新和观众审美选择的趋势都决定了电影艺术形态的发展。面向大众的电影的商业属性,要求电影概念设计以“虚拟奇观”为根本理念,以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为基础进行不断的设计创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活力。本文从商业消费、电影美学,以及电影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几个角度来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概念设计基本理念。

  

从近些年来取得商业成功的电影案例来看,数字媒体时代下电影艺术创作理念从胶片纪录真实转到数字虚拟奇观。其背后是电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产业发展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成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支撑,并由此形成新的电影艺术审美特征,这两方面的因素让概念设计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显得越加重要。电影的概念设计是在现代电影工业数字化制作模式基础上产生的重要创作内容。电影艺术概念设计以视觉化的形式表现电影作品的世界观、影像造型风格等艺术要素,确立电影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
电影是盛装概念的容器。电影从创作前期寻找概念到中后期制作的表现概念,甚至在宣传发行中通过宣传概念设计的独特魅力来吸引观众,并把概念设计转化为衍生产品,均可看到概念设计是整个电影艺术创作和产业运作的核心。本文从商业消费、奇观电影美学,以及电影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几个角度来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概念设计基本理念。
 
一、商业需求促动概念设计创新
面向大众的电影概念设计必然被大众的需求所左右。观众到电影院是去获得一种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电影艺术体验,电影消费也就是体验消费。电影的本性就是奇观,奇观的本质是非重复性、非常规的,因而概念设计创新也就成为电影应对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策略。电影概念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影像画面创造这种能给予观众独特审美的体验,对市场观众抛出一个个“高概念”是当前电影获得票房成功的法则,纵观近20 年来的票房冠军,多是以“虚拟奇观”为理念的概念设计吸引观众并获得市场[1]。通过电影概念设计实现体验创新,是电影商业运作的核心。体验设计是近些年来以信息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为技术核心的产品逐渐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促成一种新的消费浪潮而形成的产品设计理念,强调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相结合以提高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消费。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基尔默在《体验经济》中指出:“体验,本质上是当一个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上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候,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2]电影经济就是体验经济,这种美好感觉就是现代电影概念设计所追求的,体验这种美好也是观众欣赏电影的目的。
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商品的电影,要求能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体验。一般情况下,观众不会多次走进电影院观看同一部电影,甚至不会去观看观影体验相近的另外一部电影。生活中习以为常或是曾经体验过的影像难以令观众震撼和感动,也不会满足观众观影的欲望。这些商业运作的属性决定了不断创新成为电影概念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一点上与现代社会的商品消费理念具有相同之处,如新推出的一款汽车必须在性能、视觉外观和舒适程度上超越前一代,才会获得新用户,消费者选择这个产品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震惊”体验效果。新颖、震撼是吸引大众注意力不变的法则。
一部电影作品是由大大小小的概念组合而成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通过体验这些创新概念获得观影的快乐,我们经常把电影比喻成盛宴,那么概念就是盛宴的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在观影之后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往往就是一个个独特的精彩的概念性片段。如大家所知,好莱坞电影的故事类型、叙事手法甚至镜头的设置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主流的电影还是应该尊重电影语言,尊重三幕戏结构,尊重观众习惯了的一切常规的观感和理解电影艺术的方式。那么如何最终建构出每一部影片独有的审美价值,能够令影片值得一看?关键在于从电影创作的概念设计上找到突破和创新。迪士尼的首席创意官拉塞特说过:“我们想给观众看他们熟悉的故事,但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他们展现一个知道的但前所未有的世界。”[3] 可见,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前所未有的世界是电影概念设计创新的要求和内容,也是观众每次走进影院想体验到的。而电影消费就是奇观体验的消费,也就对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概念设计提出不断创新的要求。
 
二、数字媒体时代电影概念设计“奇观”审美
“社会公众的集体兴趣往往通过设计的公共主题得到某种印证”。[4]从近20 年来票房成功的电影案例来看,奇观就是数字媒体时代电影概念设计的主题。电影以影像为表达形式,自然其概念设计追求奇观化的视觉表现力是首要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提升充分发挥和拓展了电影的杂耍特性和艺术假定性,通过影像画面塑造性、暴力、科幻、奇幻、灾难等奇观体验,逐渐形成当今所称谓的奇观电影这一类型并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奇观,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定为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制作的具有视觉震撼力、吸引力的影像画面。正如国内著名文艺理论学者周宪在《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一文中认为的:“所谓奇观,在我看来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5] 他指出了,大众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已进入屏幕视觉体验时代,主要依赖直观的视觉快感,寻求“震惊”的现代主义审美体验。
数字虚拟奇观的电影通过影像画面造型“为观众提供了通常意义上的满足感,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高度现实化了的虚构科幻环境,粉丝在其中能够任意驰骋他们的想象力,正是电影中的想象世界使这些影片成为粉丝们的钟爱……对于《星球大战》、《骇客帝国》这些奇观电影能获得成功而其他的科幻电影却相形见绌,个中原因与他们的视觉张力有莫大关系……每一部影片都有独具风格的画面,一种辨识度相当高的有力的视觉风格”[6]。正如《骇客帝国》,影片中完全虚拟的“数字雨”空间奇观画面体现了具有诗性特质的美、共鸣、神秘感体验的视觉化。(图1)这种绿色数字雨的概念效果把本来抽象的数据信息时空视觉直观化,令观众现场体验之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已成为《骇客帝国》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具有类似效果的还有2014 年上映的《星际穿越》中对抽象的动态的时间进行视觉概念化表现(图2),片中把流动的时间以空间视觉化的形式进行构建,打破了观众对时间的固有理解,并成为整个影片故事情节架构的支点,令观众在电影的叙事体验和视觉体验上都感受到空前的震撼。
电影最终通过影像画面展现奇观,也通过影像来表意和叙事,所以影像画面中具有虚拟真实感的光影、色彩和造型的形式不是电影概念设计的全部,而应探究震撼观众视觉体验的画面所承载的内在美学含义,理解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所蕴含的诗意、探索、批判和反思。这种通过虚拟真实的视觉造型展现出来的奇观体验,与传统宗教的敬畏感、未来科技世界的新奇、无限感相联系,表达出一种崇敬、宏伟、惊讶,乃至惊恐、忧伤的“崇高”美学体验。这无疑是以电影故事的世界观和故事情节为依托的。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人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猎奇探险带来的娱乐,而变得富于思辨和文化批判精神。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文化思辨意义成为电影艺术概念设计在体现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命题之一,承载着大众社会对科技发展、生存环境、人性等方面的反思。如《骇客帝国》是通过虚拟角色造型和数字空间的概念反思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思考;《星际穿越》更是把人性放置在想象的奇观语境中进行批判和审视;《后天》、《2012》等展现了自然世界灾难的奇观景象,概念设计呈现的效果在给予观众视觉震撼的背后,承载了整个人类社会对自然灾难的关注,以及当前工业文明对自然破坏的反思和担忧。可以说,电影概念设计本身承载着人类社会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思考指向,支撑起整个电影的审美价值。正如“救赎”问题,还有弥赛亚的身份问题,在绝大多数影片中已经被转化为一种隐喻——如《骇客帝国》中基督一般的尼奥,处于科幻中心的决定性力量依旧显而易见,虽然他们在科幻电影中已经生长为丰富而奇特的视觉图像”[7]。由此可以理解电影概念设计震撼的艺术效果背后蕴含着哲学、美学、社会学,甚至宗教学等广泛的元素,通过概念设计让电影所可能承载的艺术价值具有的深度和广度,随创作者的实践能力、艺术素质和社会集体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这个角度理解,虚拟奇观的电影概念设计所需表达的是虚拟真实表现的、预设的和假定的电影故事时空,绚烂刺激的影像画面是虚拟奇观概念的视觉化呈现。
 
三、虚拟真实的技术支撑下的电影概念设计创新
涵盖视觉感观真实和情感真实的虚拟真实体验与非现实的奇观景象之间形成的张力,是概念设计创新获得生命力、震撼力的本质所在。真实感是获得观众认同,最终实现移情的基础,即便是虚拟的奇观化的电影故事时空也是如此,电影艺术概念设计也必然要遵循这样的准则。而追求奇观体验的概念设计在其创新和实践上,依赖于数字虚拟技术模拟真实感的能力。
虚拟是电影艺术“杂耍”特性的数字化体现,它会打破传统电影摄制时受到物理现实条件所带来的障碍,为概念设计实现的可能性提供创作空间。而反过来,往往技术又会为实现概念设计而进行研发,也就是形成“技术启迪艺术,艺术激发技术”这一现代电影概念设计模式。电影的工业技术支撑概念设计效果的最终呈现,概念设计因技术创新而成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就是通过影像去体验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和震撼力。
基于现代电影工业的运作模式,文学和视觉造型艺术的创新已成为电影艺术创新的基础。奇观电影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灵感,如改编自科幻小说、奇幻小说、漫画,甚至很多电影创作还邀请了漫画家、插画家参与前期的概念设计。这些已有的、成熟的故事和造型在观众中耳熟能详,商业大片选择这样的题材故事,在规避商业投资风险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当前电影工业技术的实施可能性进行全新的概念设计,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去体验既熟悉又新奇的电影效果。如《蝙蝠侠》系列的电影,通过数字虚拟技术把非现实的宏大打斗场面、灾难场景、独特的角色造型和道具打造成极具真实感的影像画面,不但与原来漫画书的欣赏体验完全不同,而且每一部新的电影与前一部相比都有更新的突破,概念设计在实现这种突破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技术创新本身。
“真实感”是电影艺术表现的基础,也就设定了追求虚拟奇观的电影概念设计理念的基本范畴。电影影像在技术本质上就是追求“幻真”效果,在艺术表现上发挥假定性也是以真实为基础的。首先要让观众觉得电影所展现的世界“真实”可信,观众才会接受电影,电影也才会形成艺术效果,塑造出非现实的电影空间效果。拉塞特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提到:“把故事和角色放进一个可信的世界,不需要写实,只需要让这个故事显得可信……我们想让动画世界真实可信,不仅看上去很真,更重要的是运动和物理性看上去真实。”[8] 随着电影技术工艺的变化,“再现一个真实世界”的手段和艺术效果与以往也不可同日而语。电脑成像的虚拟现实技术让电影创作突破了现实世界物理定律的限制,而在理论上实现了电影创作的任意可能性,为当前追求虚拟奇观的电影概念设计创作开拓出一条通向无限可能的自由之路。因而在现代电影概念设计呈现中,电影的真实感上升为视觉真实和情感真实的统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电脑数字成像技术模拟出具有真实感的影像效果,在奇观电影中,这种逼真不是与客观世界的统一,而是视知觉体验上的逼真,是以摄影成像的影像真实感为依据的。三维动画技术在构成电影影像空间的光线、体积、空间深度和质感、运动速度上竭尽所能地追求基于视知觉上的感官“真实”效果,在造型空间的表现上和摄影机设置上模拟真实电影拍摄捕捉物理世界光影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实现的影像审美不是建立在胶片记录现实的电影美学基础上,更不是对现实的技术性模仿,而是通过技术实现观众和艺术家内心的假定性建构,形成一种视觉上逼真的假定性审美效果,成为追求奇观体验的电影艺术概念设计重要理念之一。
视觉真实与情感真实构成电影概念设计虚拟真实理念的完整性,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实现虚拟真实完整性和体验升级的基础。“赛博空间用虚拟构成真实,又用真实表达虚拟。数字艺术的美学建构就在于从二者的悖反中获得审美创造的张力”。[9] 虚拟的电影时空表现除了在技术上满足视觉真实,在叙事达成可信度上还需要实现情感真实。基于电影艺术假定性的情感真实的表现在作品中违背客观规律但是也被观众接受,并以此作为奇观概念与观众情感连接的桥梁,在数字虚拟创作的电影中成为概念设计中重要的理念,与虚拟的视觉真实感共同构成一个概念设计表现的整体。如蜘蛛侠在紧急时刻用身躯稳住高速运行的列车,《星球大战》中的基地战士用激光剑抵抗高大的外星猛兽,《变形金刚》中的外星机器人在地球城市中变形、搏斗,《阿凡达》中地球人与虚拟的纳美人相爱,都在虚拟的视觉真实和情感真实结合下被观众信以为真,甚至成为奇观影片中最吸引人的“高概念”。(图3)
 
四、电影艺术概念设计的衍生和发展
电影概念设计的衍生产品开发长期以来都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家熟悉的玩具、服饰和游乐场所。而数字媒体的技术革新,使电影的发展不但在奇观体验的内容上创新突破,甚至在观众体验电影的方式上也发生改变,为电影艺术概念设计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例如比常规电影质量提高近4 倍的IMAX 放映系统随《阿凡达》的热映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虚拟拍摄设备也在后来的电影制作中逐步推广使用。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电影艺术本身的形态,电影产业出现以电影文化为核心的电影衍生产品,由电影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扩展。让电影艺术概念设计在考虑影院电影作品创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在其他数字媒体传播平台上的作品呈现。或从更宏观的角度说,电影的概念设计成为贯穿连接不同平台上艺术作品的灵魂,不同的平台根据自身的技术特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相同的概念。
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虚拟现实眼镜以及相匹配的万向摄影机、全景声系统也在各高科技企业和电影公司推动下尝试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如《星际穿越》在上映期间推出与影院电影相同概念设计主题的以虚拟现实眼镜为平台的全景式虚拟现实电影短片。(图4)再例如位于硅谷的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商Magic Leap 招揽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及游戏设计师尼尔·史蒂芬森参与到他们新的影像体验设备研发中,为新研发的技术提出具体应用。该公司的另一名创始人理查德·泰勒来自新西兰的维塔特效公司(该公司是《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等电影的特效制作方)。他们将开发一种可穿戴计算设备,将数字虚拟影像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体验和呈现影像的方式,不仅在内容上为观众概念设计创新,甚至通过技术个性向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电影概念。这样一种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探索未来新概念电影形态,为电影艺术概念设计提出新的命题。
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数字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技术促使电影创作工艺流程和概念创新的复杂性、合作的严密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影片的成功与否与电影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概念设计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面向大众的电影艺术始终体现当下社会大众集体意识和审美趣味,逐渐发展形成“虚拟奇观”的电影艺术概念设计创新理念。在数字媒体时代,以“技术启迪艺术,艺术激发技术”为特征的电影工业模式要求电影艺术概念创新中运用设计的思维来观察和思考并实践,在促进技术开发和把握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强化概念设计的创新力量,提高电影作品质量,从而应对市场需求。
*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 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果。
 
注释:
[1] 票房排列数据来源:http://www.the-numbers.com/movies/#tab=year
[2](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第17 页。
[3] http://news.mtime.com/2014/11/10/1533785.html
[4] 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湖南科技出版社,长沙,2005,第117 页。
[5]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3。
[6](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05 页。
[7] 同[6],第311 页。
[8] 同[3]。
[9] 欧阳友权:“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