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匠技”在日本的展开与可能

  • Update:2016-07-01
  • [ 日] 青木史郎,薛 萌, 翻译:刘晶晶
  • 来源: 2016年第5期
内容摘要
本文讨论“匠技”在日本的展开与可能,从日本拉面文化谈起,研发、创造、觉悟、修行、道场……这些不仅是日本拉面文化的关键词,也和匠技相关联。日本匠人的培养和技艺的磨练与其作为造物之国的文化息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被尊称为“大工”“职人”“名家”,以他们为核心,日本构筑起与匠和技相关的系统。文中分析讨论了“匠技”的具体内涵,指出家业承袭对于日本匠技培养和延续的重要意义,也点明其对于当今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的价值,并通过三个获得日本优良设计奖的经典设计案例,对于匠技在当代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展开了讨论。笔者亦明确提出以下观点:日本当前语境中的“匠技”应当置于对现代化的批判的文脉中去认识,工业设计时代需要这种东方式的思索,并伴随着具体实践的求道,是一种“实学”;重提“匠技”和“用与美”对于未来意义重大,这种文化精神首先应当被全亚洲所共享。
从拉面谈起
在讨论日本文化特征的时候,拉面是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这种食物发源于中国,被引入日本之后,以当地的生活文化为基础获得了发展,继而又向整个亚洲地区发散。日本拉面的原型据说是叫作柳面的一种食物,大约是100 多年以前,在一些街巷的小餐馆里就出现了这种快餐,而当时的底汤多用酱油调味,非常简单。1958 年,日清食品集团的创立者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图1),令拉面以速食、便捷的方式急速向大众家庭普及,成为人们每日在固定饭点的主食之外也可以享用的便利吃食,口味做法也更加多样。日本东北地区福岛县有一个叫作喜多方的小城,因为当地美味的拉面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行。喜多方的成功继而引发了日本各地纷纷出现创建我们街区的拉面的现象。到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与手工相关的产业的工业化,以及饮食与观光旅游业的融合,还有它们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和收益。日本后来甚至涌现出拉面达人拉面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也让它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原初的属性,这种发展可能需要被叫作异形进化。(图2-4
想要创作拉面,而不是想要拉面,年轻人如果要有这样的愿想,第一步要做的是开发自己独特的配面底汤。常规的拉面底汤用料多取自猪、鸡或海鲜,各种配料的比例将决定味道的高下和特色,而通过不断地试验和研发,直至找到自己认为的最佳配比,其间就是拉面修行锻炼的漫漫长路。而让底汤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首先需要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接下来的工作是关于面条的,要让面和汤相,需要考量的包括软硬粗细、对汤料吸收的强弱程度等等。然后才能进入推出作品的阶段,也就是开店。日本的拉面店一般叫拉面食堂,不会很大。而作为食客,面对经历了这番研发过程才得到的一家拉面食堂,也是要有觉悟的!需要自己单人前往,首先是在店外排队,按照领号顺序等位。这如果是在冬天,就尤其辛苦了,因为日本的室外还是很冷的,而等候时间有可能长达30 分钟。终于轮到自己进店吃面了,可是店里又小又暗,还大多只设吧台座,没有专门的卡座,找一个空位子还可能不得不窝在某个角落,你还要压住声音告诉店员自己吃什么。面来了,但服务一点儿也不亲切,更不用说热情,你只有自己默默吃面的选择,连底汤也不可以剩下——而且只有5 分钟!你得努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吃面的全部动作,然后直接而干脆地离开,为下面的客人空出位子。一出店门,如果还是白天的话,你马上就会觉得外面的阳光好灿烂,不禁小声地自言自语:今天的店长还是那么厉害!”“今天老板的发挥依旧稳定!
若我们总结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就会发现,虽然食客进的是一家名为拉面食堂的提供饮食服务的店,但体验不到正常意义上的那种日本式的周到服务。而食客所谋求的,也不再是吃面所带来的满腹感,毋宁说是感味拉面制作者作为料理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他们经历修炼所具备的并且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所提供的结果。这种食客和食物提供者也就是店家之间的互动,大约类似于武者之间武术的切磋——店家展露技艺,食客通过体验进行反馈和确认。双方在互搏过程中实现了一种奇妙的信息与经验的交换,于是店面就成为竞技与修行的场所,或许还是对于参与双方而言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日语里的一个词汇道场可以被我们拿过来借用。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日本这种拉面达人的小店现在经常还能成为中国游客的光顾热点。
 
是中文和日文当中都有的一个汉字,外面的表示,里面的。日本所说的大工原本特指与木作相关的专业人员,我们所熟悉的职人一词就强调了专业性,如今大工的含义已拓展引申为与造物相关的优秀的职人。这样一来,关于匠の技(匠人的技术/ 艺),我们确实可以简单直接地记为匠技。而近些年来,人们对其的关注与赞赏日益高涨,匠技逐渐已经成为支撑日本作为造物之国的精神支柱。不过,在我看来,这里面可能不免有一些时代的闭塞感,也就是对于过去(手工艺造物时代)辉煌的怀恋稍稍嫌过。但是,日本确实曾经催生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全国上下对于历来也有尊重与赞赏的绵延不断的传统,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拥有这种养育匠人文化的背景和基础,一般技术人员和更专业的职人都会出于自觉去要求,也能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相关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这一机制和环节,它作为的培养皿而存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
在古代,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也是国政的一部分,日本从中国大陆和朝鲜招聘掌握技术的人员,自然也欢迎更为专业的职人,以此引入先进的技术,并推动本国技术的发展。古时工匠的人员流动导致了技术的转移,而在古典意义的国家消亡之后,工匠的隶属从国家转到民间,演变成为满足和培养民间需求的民间的技术人员。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则通过家长获得锤炼与传承,成为家业的重要内容。能够成为家族继承者的,需要从大概5 岁起就开始接受培养和锻炼,而从小的耳濡目染和切实的磨练,大约是成为优秀匠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如今我们再看当时的这些,或许将其定义为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经营者更加恰当。在他们的管理支配之下,集合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职人。处在家长位置的要担负的责任当中,包括手下职人的生计问题,还有其他诸多方面。首先,要想成为领头之,必须在技艺较量中胜出,必须建立磨炼技术并推进其发展的体制,还得考虑开拓产品的销路和市场,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工人的教育自然也是其重要课题。尤其是在15 世纪,日本的武器、扇子等工艺品成为出口中国赚取外汇的重要产品,作为生产者的工匠们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收益,匠技的价值由此彰显。这种成功带来了工匠社会地位的提升,工匠得以进入市民自治组织,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的人群中出现了名家,他们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创造了新的文化样式,对整个行业产生引领作用,对于同行也会有所示范与监督。确立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千利休和对新兴工艺文化意义重大的本阿弥光悦等人就是那个时代名家的代表。而我们细查历史,茶道世家的千家还曾批发经营海鲜,本阿弥家还做刀具研磨的生意。可见这些著名的新式文化的创始人的民间出身,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活跃,植根民间的匠人团体又成为文化的承载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日本的一大特征就是匠人世家直至今日也还守护着家业,也还保持着活性。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世家出身或者多少都有些渊源的设计师,其中有千年以前画师世家的后代,也有祖上在600 年以前专门做盔甲的,乐和清水家族是存续了400 多年的著名陶业世家。这样一些工艺世家的后代如今进入当代设计行业,纵然不再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延续家业,但他们的手与眼,也就是感知力和判断力、动手能力与赏鉴品位,却是从小时候就被培养起来的。这种经历成为支持他们设计生涯的一股力量,同时也转化成为日本设计的有力支柱。
 
在工业设计领域
在工业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匠技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强。下面,我将从日本优良设计奖的一些最新获奖产品当中,甄选出把匠技发挥到极致的三个例子,加以展开和讨论。
索尼顶级Walkman 随身听(2015 Good Design Best 100
索尼公司从1946 年创立之初便设定了带着音乐行走这一课题,陆续推出了多款创新性的收音机、卡带录放机。发展至1979 年,索尼的Walkman 随身听进入市场,让人们由此开启了享受便携式音乐的生活。这款新产品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支持,因为它不仅对于听音乐者有意义,所产生的效应还在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与城市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世书写历史时大概会这样描述吧:这是一款催生了新的时代、迎接21 世纪到来的机器。这种影响是相当长效的,甚至于我们看现在的智能手机,也会隐约察觉Walkman 随身听的影子。而在此我想仔细讨论的这款NW-ZX 2 产品,是索尼公司近期尝试再现Walkman 随身听所开发的一款顶级作品,研发的刺激点就在于极品音质。如今人们多用智能手机听音乐了,索尼就是要用源自Walkman 随身听的新款音乐播放器,提供智能手机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音乐品质。为此他们不惜余力地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将造物技术进行了尽可能的发挥:为了更好的导电效果,对相关的铜组件进行镀金;为了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铝制箱体采用切削工艺,且设计成曲线精妙的造型;连耳机插入口这种小地方也用全铜切削,精致镶嵌。索尼公司明确传达了我们就是要拼到这种极致的设计意志。索尼的这款NW-ZX 2 产品已经不止于工业制品了,它被打造琢磨出了工艺作品的精度。视觉外观自不必说,拿在手里时,使用快感还能进一步获得丰富的延展——产品的整体重量感觉太过美妙,背面的造型弧度与手掌持握时的形态非常贴合。对于一台音乐播放设备来说,为使用者带来听觉方面的高品质享受已然是天职,其他感观方面的使用愉悦虽然是附加,但无疑赋予了一件产品更多的精彩。定价在12 万日元也算得上便宜了,至少中国的客户似乎就是这样的心理价位。它成为新一款颇具人气的来自日本的礼物,收获了各色恋物者的追捧。(图5-12
适马dp Quattro 高级数码相机(2014 Good Design Gold Award
我们讨论数码相机,如果只看拍照功能的话,大概如今的智能手机就能满足,更不用说连拍、录像等更多延展功能,新产品对相机的冲击不可忽视。但在日本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相机发烧友、机械热爱者,这一__群体支持了数码单反相机的存续,尽管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们看相机领域,确实难以实现很大突破。面对这种令人绝望的景况,适马公司推出了dp Quattro 高级数码相机,反思和重新定义了照相机的存在方式
负责研发的适马公司是一家生产相机交换镜头的专业制造商。跻身相机生产领域的决断和实践,可谓它对于自己、对于新时期的相机行业和业界同行的一次果敢挑战。具体负责的设计师是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获得公认好评的岩崎一郎,(图13)他为这款相机打造了精干洗练的产品形态。另外,在诸多结构和功能方面,也处处呈现出无尽的工业设计之美。比如,产品的尺寸算是中等,但液晶屏、操纵钮的质量和使用感,以及手持相机拍摄时大拇指可以参与操作的特殊按钮设计,等等。这些硬件操作方面的元素构成了整个交互界面,可以说是对外形设计的用心补充。设计师岩崎一郎就产品构想如是说:我们想交付给大家的并不只是一台单手轻松操作的照相机。我们希望这台相机的成像能够达到素描绘画一般的描述和表现,产品的结果直指照相机之所以成为照相机的这一本源性的功能要求,也就是提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成像实力。的确,要说拍照操作的轻松便捷,智能手机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单反相机的长处在于机械造作的精熟能够带来高品质的结果。在面对它们的时候,dp Quattro 展现出来的是自己的新主张、新诉求:与拍摄对象进行有爱的对话。(图14-17我们所处的当下已经是一个简单、便利、万能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重新审视物的存在方式,难道不应该是这样么?!对于设计师通过具体产品呐喊出来的声音,倾听者正在增加。
KISARAGI 杉木餐椅(2014 Good Design Gold Award
资深家具设计师川上元美的这款餐椅能让使用者切身感受那种日本式的细腻与温情,使用感觉极佳。出生于1940 年的川上先生被公认为日本家具行业的最高权威,已然年逾古稀,但仍旧不断推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诠释着终生现役设计师的精辟含义。
在对家具有深刻理解的人士眼中,首先会引起注意的当属这把餐椅所选用的材料。这里的木料是很有故事的。二战结束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有过一段混乱时期,山林被严重毁坏,补救造林就选用了速生快长的杉树。但杉木是材质较软的一种木料,在实用方面有不少局限,导致了成材之后40 年间这种木料的市场价格一度走低,进而山林的维持养护与可续发展也陷入了困境。而同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杉树花粉引发了大范围的过敏症状,让人们深受其害。因此,如何开发拓展杉木的用途成为日本国家和社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KISARAGI 家具系列产品运用了飞騨产业公司花20 年时间研发获得的杉木压缩技术。这一专利技术大大拓展了杉木在家具材料方面的用途,在凝练了木材独特的材料美感的基础上,突出表现杉木特有的纵向木纹之美。日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柾目,指纵向切割原木之后获得的直线型纹理,这种木料板材具有伸缩度一致、纹理整齐等优点。在用材精良之外,KISARAGI 家具汇集了弯曲、接合、榫卯、辘轳加工等日本家具行业长期积累所得的工艺技术。(图18-22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飞騨产业这个家具制造商要为这一高难度的技术开发进行投资?飞騨就是作为解答的一个关键词而出现在他们的企业名称当中的。它是日本的一个匠人之乡,从古到今,飞騨的木工匠人在日本全国各地都能获得高薪和礼遇,日本人常说匠といえば飛騨,也就是说工匠要数飞騨的最好,明确显示飞騨当地拥有响亮的传统技艺和匠人品牌。(图23-27)现如今,这一地区仍然是日本高品质木家具的重要产地。飞騨产业这家公司就是其中的龙头,他们对专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追根溯源应该在于自己作为的责任——痛感责任,也出于尊严。
川上元美在KISARAGI 家具系列的设计中整合了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开发杉木用途来解决一个社会大问题,也有木材加工新技术的研发和传统匠技的继承与应用。KISARAGI 餐椅作为结果之一,给出了非常纯粹的答案:一把舒适而美好的椅子。它继承了飞騨的传统匠技品牌。设计师强调木作造物在使用方面的舒适和温暖。这种对于设计和产品的主张历久而弥新,那些背后的故事也引导我们展开关于环境的深层思考。
 
可能与展望
日本开始引入现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技术大约是在70 多年以前。当时的设计先驱们把工业设计和日本的传统工艺技术关联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并倡导用与美的概念,也设计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日用产品。然而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容易更新换代且淘汰率很高,人们要求商品不断创新与差异化,日本设计曾经有过一味追求量产和盈利的时代。在工业设计领域重新审视和思考匠技,其实是近些年才发生的事情。日本制造业那些规模很大的企业已经无法让人们继续期待还能有什么创造性的活动了,这就是匠技回归或者说被提起的一个大的背景,而2011 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则成为一个直接的激发点。地震引发的海啸等一系列后果给人们带来空前的震惊、恐慌和伤痛——不只是自然灾害,作为科学技术带来的结果,核电站等人工造物也成为现在人们痛苦的来源,是为人祸。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在的生活整体,相应地在意识层面生发了巨大的变化——以大量生产和消费为前提的生活文化遭到了全面否定!匠技”“用与美的概念被重新发现和提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关于匠技的理解,应该放到日本关于现代化的批判这一文脉当中去,必须强调一种求道的精神。日本的匠技,其内涵包括对于先进技术的开发、对于制造工程和加工工艺毫不松懈的改良、面向新型商业模式的挑战、为了培养优秀人才而创造机会。它所强调的,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承担和作用。而匠技所关涉的,历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系统,倘若如今我们只提出里面的一部分来赞美,只不过是一种单薄的温故知新。
匠技,指向事与物的真理,关于我们通往真理过程中的思考,也涉及方法论问题,首先作为科学技术的性质是肯定的。欧洲科学技术追求客观的方法论,而与之相对,我们这里的匠技需要通过人的身体锻炼达到目的,其中包括头脑当中精神层面的思考,这是伴随着实践操作的方法论部分,同时也表明极为强调实学是匠技的一大特征。
日本语境中的匠技之发源地是中国,这一点已经无需赘述。我们想象在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开封城里,提供匠技的商铺鳞次栉比。但是,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古代中国,匠技是被放在实用技术层面的,被置于知识体系的低层。在日本,匠技是被定位为造物的文化的,获得了延伸发展。
21 世纪是人类必须为生存而赌上全部力量的时代。显然,只用西方模式思考难以达到我们希望的和谐与丰足,而匠技所象征的东方文化中的思想与方法论,其终极指向恰恰就是那种融合与协调。或许,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那时的亚洲应当共享日本所保留和发展的匠技文化。
 
* 译者注:关于目前我们讨论的工匠精神,在日语当中应该有匠の技Takumi noWaza)和職人魂Shokunin Damashi)这两个词语与之直接相关,工匠精神应该是二者的综合。青木史郎先生专提匠技,在文中也强调了工匠精神当中作为实体部分的诸多方面,即日本匠人文化当中与工艺造物、行业生产和发展相关的部分,尤其将其置于当代工业生产的文化语境当中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