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协同设计“触动”传统社区复兴——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

  • Update:2017-01-10
  • 张朵朵,季 铁
  • 来源: 2016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本文围绕社会创新中的协同设计方法展开,将之视为实现非遗项目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触动”传统社区复兴,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案例,从如何通过协同设计的介入与社区居民共享价值,搭建地方性知识平台,进而在“生产性保护”基础上所进行的非遗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开发等几方面,阐释了协同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一、传统社区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可持续视角下设计的重新定位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生产性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将传统非遗资源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活态保护的有效方式,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保留较完整、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对于有着广泛民众基础的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往往又与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成为复兴传统社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对伴生却又颇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如何使形成于特定的传统社区、传统民俗中的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实现其经济效益,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从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如何让这些过去以民俗形式出现的非遗项目,在保持其自身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维护其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地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增强非遗持有者的文化认同感,而不是将其完全从民俗环境中剥离出来,异化为消费社会中的符号。
上述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实现经济与文化发展平衡与互补,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所提及的非遗保护工作的两项原则[1]。而设计,则有可能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设计,不再是指以商业目的为导向、设计师作为精英专家主导的传统设计,而是指研究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的著名专家艾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所提出的下一代设计Next Design):它以社会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是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的社会创新设计,它发生在开放的协同设计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2]在这种以地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为导向的设计与社会转型中,设计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精英主导式,而是自下而上的包括本地文化持有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参与的活动。不仅是一个广泛的、复杂的社会学习过程,同时,所有的设计都是(或者应该是)一种设计研究活动,都应该推动社会的变革[3]
作为曼奇尼所倡导的DESIS(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地区最早的成员之一,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自2009 年起,先后在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展开了一系列名为新通道New Channel)的设计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并发展出一套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方法[4],切实地促进了当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2016 10 月被教育部评为十大精准扶贫脱贫项目首例的针对湖南省隆回县的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花瑶展开的花瑶花项目,便是一项立足于当地非遗等特色传统文化及自然资源,通过社会创新的协同设计方法触动传统社区复兴的典型案例。为期三年的花瑶花项目,得到了来自教育部、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项目组先后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院校组建跨学科联合设计与社会创新网络。协同设计成为跨专业的设计师团队与包括当地居民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知识共享、创造可分享价值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有了传统社区文化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本地文化持有者的主动参与,外来设计团队本着本土化、国际化、当代化、数字化原则,针对地方资源搭建知识平台,在生产性保护基础上进行非遗产品以及各种商业开发模式的探索,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当地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和地域再生,保护并促进当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同设计:协作式接触与当地居民共创可分享价值
协同设计(co-design),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北欧的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协同设计已经从最初鼓励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发展到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研究领域,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围桌而坐,去创造共同的语言、远景和战略。桑德斯(N.Sanders)指出,在协同设计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而专业设计师的角色也从专家(expert)转化成了促进者facilitator[5]。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协同设计,可以将其视为一场在很多个人和集体之间展开的浩大的、多面的对话,参与者们在其所在的社会各节点上发起设计行动的社会对话[6]。那么,设计专家的作用就是发起和支持这些开放式的协同设计,利用他们的设计知识去构思并优化出轮廓清晰、目标明确的设计活动[7],进而促进这种对话的发生。
花瑶花项目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花瑶。作为瑶族极为独特的一个分支,花瑶人因其服饰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特别是女性筒裙上装饰有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挑花而得名。他们主要聚居于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乡平均海拔达1320 米的贫困山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民俗奇特,但人均GDP 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准的1/4。在进入花瑶地区伊始,通过考察,项目团队选定了当地的白水洞村作为长期驻扎的基地,并明确分成了社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视觉与产品设计、信息交互设计、影像设计等若干小组。项目团队的常驻成员主要由专业设计师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组成。与此同时,项目组也不乏短期的团队成员,他们来自国内外各大著名设计院校及公司,主要是通过参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组织的各种创新工作坊加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等活动介入项目。随着活动的推进与深入,各项目组逐渐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协同设计。
首先介入传统社区的是社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组。在前期进行大量案头文献、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人类学相关田野调查方法,如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结构与非结构性访谈等方式,该组成员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了解目标村落人口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社会组织等问题,并与当地文化精英(如非遗传承人)、居民共同探讨,确保设计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发现问题,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寻找到实现创新的有效方式。社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组会将其研究成果进行视觉化呈现,如绘制自然人文资源地图、数据可视化、绘制故事板等。研究成果不仅可成为产品设计的研究基础,也可以转化为地方知识平台上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产品层面的协同设计,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成为设计开发的重点。专业设计师与当地手工艺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这早在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C. Alexand)那里便得到了深入阐释。他将手工艺时代的设计定义为自发的设计unselfconsciousdesign),将现代设计定义为自觉的设计self-consciousdesign)。他指出自发设计有几个特点:一是深受传统的影响;二是边想边做,是对问题即时处理的产物,具有直接性。而以图解思维为特点的自觉的设计,受市场需求影响,把设计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是制造的前一项程序,具有专业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特征。[8] 因此在具体的创制中,手工艺人创制的多是有意义的图形或图形故事,如花瑶挑花传统题材怀孕的老虎。她们也创制新图案形式,但多与本身的日常经验世界相联系,例如绣一枝花,就会有根、茎、叶和果实,甚至上面还会停着一只小鸟。而相比之下,设计师更关心图案的形式,并擅长利用系统的设计手法(打散、旋转、重构等)或融合其他的风格进行变化,他们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原有图案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刻意消解传统图案的意义与完整性。[9] 正因为如此,要创造在本土文化与市场需求中获得平衡的产品,外来设计师必须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一个平等的、相互学习并共享知识的知识共同体:设计师向地方手工艺人学习工艺,在做中学,了解手工艺的关键知识,体会地方文化(图1);手工艺人与设计师探讨,将精湛的个人技艺与本土知识结合,并以市场上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除了直接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创意产品,在发掘当地社区需求的基础上,诸如花瑶挑花、竹编等当地的特色手工艺,也在协同设计中转化并成为当地著名土特产品如金银花茶、土法红糖、猪血丸子、粉丝等的包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图2-6
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在相互学习、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产生。通过积极参与到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不仅避免成为手工艺外包产业化加工中纯粹的手工劳动力,而且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所有者和共同生产者,成为驱动创新的积极行动者和内在动力,大大促进了社区文化的认同。
 
三、地方性知识平台:非遗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新形式
当下对于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将非遗资源与知识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在花瑶花社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组、视觉与产品设计小组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直接协同创新的同时,影像设计组则负责将其他小组研究及获得的非遗资源(涉及工艺、音乐、舞蹈、民俗仪式等各方面)进行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并全程记录花瑶花项目的进行过程,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
与一般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不同的是,花瑶花项目组对于地方知识平台的搭建,被视为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社会创新,在社区中的各种不平衡的权力资本运动的对抗中,设计师获得一种实质的结构形式参与,并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的关键[10]。这与新通道系列项目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为了在社会创新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工作方法和知识背景的行动者之间的配合和沟通,也必然涉及知识平台的构建过程。知识平台的建立既是设计获得权力的过程,也是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媒介,吸引其他创新力量、社会资源,参与解决当地问题,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基础。
信息交互设计组负责地方性知识平台的搭建,并将之设计成便于人们下载的手机及iPad 应用的形式,以花瑶花为名在苹果手机AppStore 上线,并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提供及时更新,扩大影响和传播。类似新通道系列项目此前推出的新通道”“ Home+Style”“酉歌行App 的内容结构,花瑶花App 亦涉及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行为资源,主要源自社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视觉与产品设计、影像设计等各小组在研究、记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果。(图7)在线上地方性知识平台搭建之外,项目组也积极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推广和宣传花瑶的地方知识文化,2015 年先后参加了意大利米兰分享设计——国际文化创客展及米兰世博会iang——分享家乡的味道专题展。由项目组影像设计组围绕隆回国家级非遗项目摄制的纪录片《滩头年画》,还获得了湖南省首届青春影像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引起了外界对于花瑶文化的更多关注。(图8
 
四、商业模式创新:地方品牌实现非遗资源再生
对于花瑶花项目组而言,前期所进行的大量的协同创新设计与活动,也必须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才能真正地转化为产业机遇,服务于当地社区,使非遗项目在生产中实现传承与保护。在社会创新中,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建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尽管通过商业手法运作,但赚取的利润主要用以贡献社会,例如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等。在综合考虑了花瑶地区现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之后,花瑶花再次被项目组确定为花瑶地区的社会企业品牌,整合当地手工艺创意产品、土特产品、竹木智能产品等各类经过协同设计的地方产品,以统一的品牌形象面向市场。
花瑶花品牌采取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面向外部市场与本土社区。在线下,面向外部市场的花瑶花创意产品主要通过企业定制、景区实体店代售。例如,现有的来自于美克美家、嘉宝橱柜等企业对于花瑶挑花相机带、围裙等的定制,仅挑花一项预计2016 年产值可以达到300 万元左右,其中绣娘劳务约100 万元,创造50-80个就业岗位。许多当地留守的妇女因此重拾了挑花这份传统手艺,一些远在他乡的瑶乡人听闻之后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再次就业。在线上,花瑶花将入驻自建Home(正在建设中),及现有的淘宝、微信商场等平台进行销售。同时,花瑶花品牌也将面对本土社区,通过销售保留更多传统样式的产品,来保护与激活当地行将消失的民俗文化。
 
结语
花瑶花项目期待从传统社区的可持续角度出发,通过专业设计团队的组织与参与,借助协同设计的力量,促进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的共同对话,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事实也证明了协同设计在创新中实现地方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专业设计团队长久地介入本土社区,并非长久之计。何时从传统社区中退出,如何与社区居民保持适当的联系,如何最终让本土社区的居民以更为独立、自信的姿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在社会创新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YBA087);2014 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教财司预函[2014] 215 号)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项目。
注释:
[1] 邱春林:生产性保护:非遗的自我造血’”,《中国文化报》,2012.2.21
[2] [ ] 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钟芳、马谨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16,第60 页。
[3] [2],第61 页。
[4] 季铁、潘英: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UCD CCD 方法,《装饰》,2012.12,第109-111 页。
[5] N. Sanders,P.Stappers, Co-creation and the New Landscapes of Design, CoDesign Vol.4, No.1, March2008, pp.5–18.
[6] [2],第61 页。
[7] [2]
[8] 李砚祖:设计与修补术’——读潘纳格迪斯·罗瑞德《设计作为修补术:当设计思想遭遇人类学》,《设计艺术》,2006.3,第10-11 页。
[9] 张朵朵:风险中的具身知识:设计师介入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人类学反思,《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2,第36-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