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构成主义在中国 ——以民国期间的封面设计为例

  • Update:2011-12-07
  • 李少波,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以民国期间的封面设计为研究载体,主要探讨了构成主义传入我国的途径以及发展状况。通过深入分析当时封面设计中构成主义呈现出的不同形态以及设计师的创作思想,揭示中国设计师对待外来文艺风潮的文化态度。
关键词:封面设计、构成主义、拿来主义


        在构成主义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风格,大部分时候是设计师个人的经验以及审美的自然流露。20 世纪初期正是设计最为活跃的一个阶段,各种发生在西方的潮流或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与学习摹本,所以在一件作品中看到几种风格的痕迹的现象并不偶然,相反倒是非常常见的。如在陈之佛设计的《苏联短篇小说集》中(图11)[9],他个人对于装饰图案的兴趣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特征突出的单线字体设计又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字体风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到莫斯科去》的封面中(如图12),构成主义的抽象元素被赋予了更为确切的意义,画面上一组三角形与圆形相叠加,象征一群举着旗帜的正在等候火车的人,而远处是表现得更加具体的一排排正在生产的厂房图案,这些手法所带来的变化在构成主义的作品中是鲜见的。重叠的三角、有组织的厂房图案、透视意味的铁轨以及对字体的自由处理其实都与风行当时装饰艺术风格相符。

11. 陈之佛设计的《苏联短篇小说集》的封面,上海天马书店出版。


12. 光华书局出版的《到莫斯科去》的封面,1930 年。


        由于构成主义本身与发生在西欧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在设计中,风格的游走交融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比如有叶浅予设计的《甜蜜的梦》的封面(图13),[10] 封面上的风格语言非常丰富,既有立体主义的多维度视角,又有达达与未来主义的运动与无序,与之对应的有序线段以及色彩展现的却是构成主义的特点,最后,我们甚至还在人物形象中找到了新艺术的曲线装饰。它的字体设计得也颇有意思,虽然用的也是黑体,但相比构成主义那种多以纵横方向为基础的字体排列以及相对规整统一的字体字号,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些设计一方面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对于构成主义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的中国设计师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并开始在创作中尝试着融会贯通各种风格。

13. 叶浅予设计的《甜蜜的梦》的封面, 上海现代书局30 年代初出版。


       构成主义与各种西方风格在中国设计师手中融合,被设计师自由构建和改造。虽然不像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设计那样充满主体意识,充满批判色彩,但也不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简单碰撞交集,而是在东方智慧中的再创造,这些智慧保留了精粹,排斥了唐突,形成了封面设计领域独特的风景。与构成主义后来在苏联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艺术不同,在中国设计师眼中,它代表了先进与革命,因此,在所有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对构成主义的解读是最深入和细致的。构成主义的色彩、抽象的几何形、独有的结构模式均被一一消化,并被应用在大量的封面设计中。
        但应该看到,构成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忠实的再现,这不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师缺少对先锋大师的理解,也不是中国元素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无法再释构成主义的风采,笔者以为鲁迅先生个人价值观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当然,也不容忽视鲁迅先生文化态度所具有普遍性,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对于历史文化的尊崇是由来已久的,即便没有鲁迅,这样一种局面依然会存在。另外也应该看到构成主义本身的缺陷,它抽象的表现手法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超前的,正如它在其他国家的境遇一样,要么消亡,要么被融合改造。正是在融合改造中构成主义后来在欧洲获得了发展演进的机会,而在中国则因为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原因而消亡,成为了中国设计史上一段让人回味的记忆。

注释:
[1]( 苏) 叶• 波伏洛茨卡娅、马• 约菲:《苏维埃宣传画三十年》,冯湘一、王槐曼合译,见《苏联宣传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1955 年。
[2] 工人俱乐部(TheWorkers' Club)是由构成主义大师罗德钦科设计,1925 年在巴黎艺术与工业国际博览会作为社会主义新设计的代表而展出。
[3]“拿来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 世纪30 年代,但在此之前,这实际已经成为鲁迅个人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4] 鲁迅:《〈新俄画选〉小引》, 见《鲁迅全集• 集外集拾遗》,中国人事出版社, 北京,1998,第1410 页。
[5] 李允经:《鲁迅与中外美术》,书海出版社,太原,2005,第208 页。
[6] 张蔷:《鲁迅举办外国美术展览会考订》,见《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续篇》,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第217页。
[7] 钱君匋(1906-1998)原名玉堂, 学名锦堂,号豫堂,系著名设计师、篆刻家、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早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主修图画与音乐,曾任上海开明书店书籍设计师,受鲁迅先生影响颇深。
[8]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 年,第167 页。
[9] 陈之佛,(1896-1962)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中国画家。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浙江余姚人。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 留校教图案课。曾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课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回国后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并承担书刊装帧设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师院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10] 叶浅予(1907-1995),国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曾从事广告、舞台布景、服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工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