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 Update:2012-01-11
  • 沈 莹, 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关于女娲形象的表述最早见于汉代,然而文本上的简单描述很难用于确认汉代留存下来的大量图像信息。女娲的形象与阴性\ 生殖、西方\ 月亮有关,引申出生殖神、方位神、月神等象征性身份,但女娲形象经常与其他神话人物同时出现,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其身边的附属象征物也各不相同。因此,这些身份不是共时性混杂在一起的,对其身份的确认往往需要结合形象赖以存在的大的图像语境。本文试图以图像学的方法,比较研究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女娲形象,及其在汉代图像系统中的象征性身份。


参考文献:


1.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巴蜀书社,成都,1993。
2.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成都,1993。
3.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83。
4. 谭达先:《中国神话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
5.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下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2。
6. 王红旗、孙晓琴(编著):《中国古代神异图说》,现代出版社,北京,1995。
7. 张从军编著:《汉画像石》,山东友谊出版社,济南,2002。
8.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编:《南阳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北京,1985。
9.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济南,1982。
10.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1 卷• 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济南,2000。
11.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2 卷• 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济南,2000。
12.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焦德森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3 卷• 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济南,2000。
13.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王建中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6 卷• 河南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2000。
14.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高文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7 卷• 四川汉画像石》,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0。
15.《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汉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5。
16.《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河南画像砖》,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2005。
17.《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全国其它地区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5。
18. 龚廷万、龚玉、戴嘉陵编著:《巴蜀汉代画像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
19.《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编12• 墓室壁画》,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20. 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室壁画再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总第92 期。
21.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墓壁画的再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2001。
22.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


注释: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东晋学者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2]《列子》,“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 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3] 比如西汉刘安(公元前179 一前122 年)《淮南子• 说林训》:“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 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东汉许慎(58 年—约147 年)《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东汉应劭(约153—196)《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4] 据此,本文在描述时不作明确区分,统称为“人首蛇身”。
[5] 比如,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内棺棺盖上覆盖的帛画,上有一人首蛇身(鳞身?)形象,头发直垂,无发髻,无冠,头顶两侧既有日(内有金乌),又有月(内有蟾蜍和兔),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形象为太一。此外,在南阳画像石中有手擎日月的人首蛇身形象,被许多学者确认为羲和和常羲。
[6] 脊顶自西向东依次绘有半蛇半鱼怪物、日、伏羲、乘凤乘蛇之人(当是墓主人)、九尾狐、蟾蜍、兔、戴胜人物(西王母)、白虎、朱雀、怪兽、青龙、持节羽人、月、女娲、端云。参见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的再探讨”,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总第92 期。
[7] 不同的是, 卜千秋墓的月中只有蟾蜍与桂树,浅井头汉墓的月中有蟾蜍和兔,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中也有蟾蜍与兔并存于月中的形象,这时期虽然兔的形象主要出现在西王母图像系统中,但也有刘安用阴阳论证月中同时有蟾蜍和兔的合理性,结合在一起考察,说明“月中兔”的观念可能正在形成中。
[8] 参见贺西林:《古墓丹青: 汉墓壁画的再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安,2001.11,第63 页。
[9]“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10] 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伏羲神话的起源地为甘肃省天水市和河南省淮阳县, 民俗类,编号485,Ⅸ—37;女娲神话的起源地为河北省涉县,民俗类,编号486,Ⅸ—38。
[11]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63 页。
[12]《中国画像石全集•1》著录山东安丘汉墓中室封顶石上日中的四足动物为九尾狐,而《中国画像石全集•2》则著录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出土的画像石上类似的形象为狗。关于日中除金乌以外的另一动物是什么,目前没有见到相关研究和文献记载,有待深入研究。
[13]《中国画像石全集•6 河南画像石》中著录为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娲,值得商榷。
[14] 有关帝俊神话中的重要人物羿也存在既神又人的双重身份,参见笔者:“ 汉代图像系统中的“月神”——试析与月亮有关的几个重要神祇”,载《北方美术》,2009.3。
[15] 南阳地区有许多再现星座的画像石,圆形实体在表示星座时均以直线连接,故此处不是星座。
[16“] 嫦娥”原为“恒我”,“恒”通“常”(“嫦”),“我”通“娥”,“娥”é古音xī。
[17] 仍然存在的疑问是,在河南南阳地区有很多手持日月的人首蛇身形象,那么这些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伏羲女娲,在什么情况下是羲和常羲?关于这个问题,没有见到相关论述。
[18] 与人形长有双翼的羽人不同,人形羽人表达了较先进的文化理念,人通过修炼长出羽毛进而升仙进入一个不同于凡人世界的仙界。
[19] 根据过文英在博士论文《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中的不完全统计,有200 多个图像中有以“人首蛇身”为基本特征的形象。但是该文并没有提出有效区分伏羲女娲与羲和常羲的依据。
 

1 2 3 4 5 6